关注“世界精神卫生日”
抑郁焦虑患者多但就诊率很低
本报独家专访精神障碍诊治专家梅其一教授 本报记者 陆珏
今天是第2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就在今年5月1日,我国《精神卫生法》 在酝酿20余年后首次正式出台实施,其规定的“心理咨询师不得提供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入院治疗自愿原则”受到热议。那么,精神障碍在苏州的患病及诊治情况如何?现代人有哪些精神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应如何正视抑郁症及其他精神障碍?对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精神疾病治疗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广济医院资深专家梅其一教授。 门诊上发现现代人 抑郁焦虑问题突出 记者:这些年在您的门诊上,现代人有哪些精神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梅其一:我从事精神科医疗30多年,记得刚工作时,精神分裂等重型精神病为多。而这几年我发现,抑郁、焦虑、失眠、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等,远远多过重型精神病。 记者:对于抑郁症,有相关高危人群吗? 梅其一:据统计,轻度抑郁病人中,女性是男性的两倍,没有种族和国家的区别;重度抑郁者性别差距则不大。世界范围内,男性自杀率比女性高; 但在中国却是女性更高,以农村妇女较多,其中原因很复杂。抑郁症有以下高危人群:有家族遗传史,经历重大生活事件,以及特殊人群如产后、经期妇女等。 记者:抑郁症患者常有“病耻感”,不愿去医院。这可怎么办?这病能治吗? 梅其一:不只抑郁症,我们对精神障碍的社会宽容度远不如国外,患者易受排斥而产生病耻感,于是讳疾忌医,拖下去延误治疗酿成惨剧。事实上,抑郁症根本不可怕,它完全有可能被治好。研究发现抑郁症是由于大脑“海马区”神经细胞丢失,随病情发展细胞丢失越严重。如果及时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可以很好地促进细胞再生。这里要强调的是“药到病除”,不应抗拒服药,应知道药物治疗是对疾病本质的帮助,并不只是控制症状。现已证实,抑郁症首发病人若能在早期坚持服药巩固一段时间,50%都可达到临床治愈,无需终身服药,应对治疗有信心。 记者:现在网络上还有很多如“拖延症”、“脸盲症”、“路怒症”等新说法,您对此怎么看? 梅其一:这些新名词并非规范术语,但几乎都能在精神科找到相应的医学解释。拖延症其实是动力缺乏,是脑内多巴胺等功能不足,通过药物和技能训练就能帮助。脸盲症可能属人格解体,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判断出现问题。路怒症则是易激。建议有这些情况的朋友,如感严重和生活困扰,尽早来找医生。 患病率高就诊率低 不妨先挂精神科 记者: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在苏州总体患病率如何? 梅其一:苏州只在十多年前做过精神障碍的流行病调查统计,近几年的权威数据则没有。但可以说,苏州精神障碍比率一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因为我们承担着众多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 从全国调查来看,近年中国内陆有超过17%的成年人,在人生某一刻曾患过或正患有精神障碍。其中,多数是轻型的,如情绪障碍占比超过6%,焦虑症约占5%,抑郁症约占3%;而重型精神病只在其中占很小一部分,大家没必要害怕。另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统计尚未把嗜烟、网络成瘾等物质依赖纳入精神障碍范畴。 记者:从您平日工作来看,觉得精神障碍患者就诊率高吗? 梅其一:很低,尤其是轻度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等,大多数都没及时得到治疗。患者或者家属误以为多聊聊、多开导就可以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很多市民还会把精神问题躯体化,觉得身体其他器官不舒服,唯独忽视了神经及精神层面。当然,我国精神科医患比率很低,的确也是一大现实。 记者:市民反映,去医院挂号不知应挂心理科还是精神科,甚至不愿挂精神科,可否对此指导一下? 梅其一:“内外妇儿精”,是医学五大分科。心理科则是精神科的分支之一。如果大家觉得自己心理似乎有问题,建议大家先挂精神科,不要嫌它“难听”。这好比胸口痛,病人不知到底哪出了问题,不妨先选择内科,让医生来诊断究竟是心脏还是肺部出了问题。 然而,科室设置的细化也非常重要,广济医院目前正设想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康复科、老年科、心境障碍科等,对不同人群的专病化诊治趋势对患者有利。 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师不得诊疗 记者:今年5月出台实施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对此请结合苏州现状,谈谈您的看法。 梅其一:过去的确有心理咨询师给人诊断、治疗,甚至开处方,这对病人是很危险的事。心理咨询师经过3个月培训考核就能拿证书,他也未必知晓精神药物基本原理,容易产生诊治偏差;但培养一名专业的精神科执业医师需要至少8-10年,入门门槛和学习强度、深度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应是正常人,主要对正常人在学习、工作、家庭等方面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进行开导或调适,防止他们变成病人。现在苏州各三级综合医院都有精神科门诊,相关专家都会在那为大家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服务。 记者:《精神卫生法》中“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的规定受到热议,您对此怎么看? 梅其一: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之一是“维护权益”,就是要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并强调“自愿原则”、不得“被精神病”。法律同时也规定,当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或他人安全的行为,将实行“非自愿入院”。由于该法律刚出台不久,目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时间来逐步改进。 记者:精神类疾病的防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根据现在的救治体系,有多少力量在帮助他们? 梅其一:在医学治疗上,我们会建立起“治疗联盟”,医生、患者、家属、社会四方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每位患者病情不同,联盟的侧重点也不同。《精神卫生法》规定,“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依法免费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这点上我国正在进步,他们的医保费用比普通市民多,基本药物可免费赠送,每年还可享受基本体检。但具体实施还有待改善,比如疗效好、副作用少的药物目前并不在赠送的药物目录中。 此外,社区的力量也相当重要,希望主动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向患者提供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康复训练的场所和条件。从业多年来,我发现绝大多数患者是很善良的,他们渴望别人的帮助,但对此他们未必懂得感恩。因此,帮助精神障碍患者的好心人,需有施恩不图报的更高境界。 梅其一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心身科主任,擅长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和森田治疗。曾获日本冈本心理成就奖一等奖,多次获得包括国际论文奖、中华医学会论文奖在内的学术奖。1991年起一直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聘为中国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修订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症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2000年被评为苏州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2年为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同年被国家卫生部指定为中国精神疾病治疗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