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XX,女,62岁,已婚,干部,1961年4月1日初诊。 二十年来经常腹泻,近年来才基本治愈。去年夏季开始有舌干并见舌苔发黑色,曾服中药而好转,至同年9月有心绞痛现象,那时舌仍黑而干,以后因出差,于十一月发现脸腿浮肿,并头晕觉身有摇晃感,舌苔一直发干而色黑,今年一月请某中医治疗,身已不摇晃,舌干及苔黑亦好转,以后服人参归脾丸,近来浮肿尚未痊愈,舌苔又觉干黑,失眠很久,常服安眠药,食欲较差,二便正常,无吐痰及发热。脉沉濡,舌质淡,苔薄白滑罩灰,断为脾湿,乃实非虚,湿郁化热,治宜和脾利湿。 处方:连皮茯苓三钱 苡仁四钱 萆薢三钱 石斛三钱 茵陈三钱 豆卷四钱 枯黄芩一钱 广陈皮一钱五分 法半夏二钱 建曲二钱 通草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五分 服四剂。 4月10日二诊:舌干已减,最近易出汗,仍失眠,常服安乐神,睡眠不佳时则大便增加数次,但不太溏,食欲转佳,仍腹胀,脉沉缓,舌正灰苔见退,认为汗出乃湿从表解,故食欲转佳,仍宜调脾胃,清湿热。 处方:保和丸六两 每日煎三钱,早晚二次分服。 5月23日三诊:服药时舌干及黑苔基本消失,停药时逾二旬后,又觉舌干,食欲较差,大便有时不畅,身酸痛,仍失眠而有头痛,无大苦,下肢尚有轻度浮肿,据某医院检查,认为与心脏有关,脚趾有湿气发痒,小便正常,面黄,脉沉濡,舌质淡,苔白滑腻,仍属脾弱湿滞,治宜温脾化湿。 处方:苍术一钱五分 防己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连皮茯苓三钱 苡仁四钱 萆薢三钱 石斛三钱 茵陈三钱 豆卷四钱 广陈皮一钱五分 法半夏二钱 建曲二钱 通草一钱五分 服五剂。 6月9日四诊:服药后症好转,近来因工作忙而停药十多天,又觉口渴舌干,夜间较甚,食欲不佳,大便不畅,每天一到三次,量少而干,矢气多,夜间腹鸣,失眠仍常服安眠药,脉右沉微滑,左沉濡,舌质淡,苔薄白腻,后根秽,仍属湿郁中焦而化热,治宜清宣,微苦微辛淡渗法。 处方:厚朴二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广陈皮一钱五分 茵陈二钱 白蔻仁八分(打) 苡仁四钱 豆卷三钱 滑石块三钱(布包) 藿香梗二钱 建曲二钱 枯黄芩八分 通草一钱 四剂,服完后续服保和丸,仍每日水煎三钱,早晚二次分服,在较长期服保和丸之后,症状基本消失,未见复发。 按:患者素体脾弱湿重,经二十年左右之慢性腹泻,治愈不久,而又表现为舌干苔黑,脸腿浮肿等症。根据前人的经验,黑苔而燥,属热结阳明,黑苔而润,属寒中太阴,湿困脾胃,或中暑,或湿痰郁热等亦可见之。《内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今患者久病于湿,时值春季,所以既非中暑,平时无痰,体不肥胖,脉沉濡不滑而亦非痰郁,寒象亦不明显,所以认为脾为湿困及湿久化热。治以和脾利湿清热等药,症状很快好转,但停药稍久,仍易复发,因湿为粘腻之邪,不易尽除,以后常服保和丸,调理脾胃,清利湿热,俾脾胃健运,湿不停滞,而症状逐步消失。 许XX,56岁,男,已婚,干部,1963年1月15日初诊。 两月来腹胀,右肋下隐痛,不思食,不知饥,厌油腻,口苦,口渴思饮,下肢股内外廉时有颤动,睡眠不佳,常服安眠药,大便不成形,每日二、三次,小便黄少,一个月前曾在某医院检查肝肿大,肝功能化验其中血清谷丙转氨酶较高(270单位),昨日复查为680单位(该院正常范围,在100单位以下),眼白珠青,微带黄色,面色微黄,脉弦细数,舌质红,苔微黄白腻,素性急,过劳,此属脾胃失调,湿聚热郁,以致肝失疏泄,三焦不和,治宜调脾胃,清湿热,疏利三焦。 处方:茵陈三钱 茯苓三钱 猪苓二钱 滑石三钱 焦栀子一钱五分 豆卷四钱 大腹皮二钱 通草一钱 防己一钱五分 厚朴二钱 炒枳实一钱 郁金二钱 石斛四钱 炒麦芽三钱 服七剂,隔日一剂。即日午后入某医院住院,仍服此中药。 1963年2月5日二诊:服药后口苦及腹胀见轻,食欲好转,小便仍色黄,大便每日二次已成形,经该院进一步检查(胆囊有炎症,谷丙转氨酶已降至125单位),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脉转弦缓,舌质红稍退,苔薄白黄腻,仍宜和肝胆、调脾胃,原方去防己、大腹皮、加广陈皮一钱五分、竹茹二钱、法半夏二钱、焦栀子改为二钱。七剂,隔日一剂。 1963年2月23日三诊:服药后病情稳定,食欲增强而知饥,口苦见轻,二便同上,血清谷丙转氨酶近来检查为140单位,脉弦缓,舌质正常,腻苔见退,仍宜继续调肝脾、清湿热。 处方:茯苓三钱 生白术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茵陈三钱 滑石三钱 通草一钱 豆卷三钱 苡仁五钱 扁豆衣二钱 海金砂三钱 麦芽二钱 七剂,隔日一剂。 1963年3月14日四诊:服药后饮食、二便皆恢复正常,已无口苦及腹胀,稍有疲乏感,近来谷丙转氨酶为87单位,脉缓有力,左关微弦数,舌质正常,苔已退净,仍以和脾胃,调肝胆,以资稳固。 处方: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山药三钱 莲肉三钱 苡仁四钱 石斛三钱 鸡内金二钱 炒谷芽二钱 大枣三枚 五剂,隔日一剂。 以后检查,一切正常,遂出院停药,以饮食调理而恢复健康。 按:此例西医诊断为胆囊炎、无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中医诊断为湿热病。属脾胃失调,湿聚热郁,因之肝胆疏泄失职,而三焦不利,尚未成疸病。治以调理脾胃,清疏肝胆,分利三焦,除湿清热之法,而症状渐次好转,转氨酶显著下降,继以调和脾胃而善其后。由此观察,深知辨证论治,确有一定的原则,用药亦有一定的规律,本例以脾胃失调为重点,始终以调脾胃、疏肝胆、利三焦、清湿热法治之,而收到满意的效果。《内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应为临床工作者所注意。隔日一剂,此缓其治也,因病属脾胃失调,消化力弱,若药量过大、过急,则难胜其任,更说明古方治病,或用末药,每煎数钱有其道理。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4.中医临床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