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談選辑佚 【宋】和平时 羅
兩種文言小說書目補正續1 羅 內容提要:《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和《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是目前學術界廣泛使用的兩種小說書目著作,為人們瞭解古代文言小說的基本情况提供了方便,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選取兩書中涉及的30部小說進行了正誤和補充,計唐前2部,唐五代5部,宋代23部,包括《錢譜》、《造化權輿》、《盧公家範》、《佐談》、《章程》、《文場盛事》、《范陽家志》、《衣冠盛事》、《石渠錄》、《瑣碎錄》、《紀談錄》、《侍兒小名錄》、《醉鄉小略》、《潮說》、《花木錄》等。 關鍵詞:文言小說書目、造化權輿、盧公家範、范陽家志、侍兒小名錄 英文題目:Emendation and Complement on two Bibliography of Classical Chinese Fiction 英文關鍵詞:Bibliography of Classical Chinese Fiction, Zao Hua Quan Yu, Lugong Jia Fan, Fanyang Jia Zhi, Shi er Xiao Ming Lu 《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和《中國古代小說總目》2,為近年出版之古代小說研究成果,在學界已產生較大影響。我曾撰寫《兩種文言小說書目補正》3,選取30部唐五代小說予以補正,其目的是希望對這兩部重要著作進行拾遺補缺,並無求全責備之意。今又選取二書中30部小說,計唐前2部,唐五代6部,宋代22部,撰成《兩種文言小說書目補正續》。其體例亦如前文:每條先列小說書名,書名後標出該小說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和《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文言卷》(以下分別簡稱《提要》、《總目》)中的頁碼,然後引兩書中文字,進行修正或補充。所涉及兩部書目之提要如相同或相近,則只引其中一書之說,以避繁瑣。所選之小說多亡佚而名不甚著者,所補之事亦但關乎文獻考據,至於其書之內容與評論,仁智異見,非本文之事也。《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以下簡稱《隋志》、《新唐志》、《宋志》、《通志略》。 【錢譜】《提要》36頁。《總目》335頁。《總目》:“《隋書?經籍志》譜系類著錄顧烜《錢譜》一卷,其人未詳。《舊唐書?經籍志》入農家類,《宋史?藝文志》始入小說家類,作顧協撰,當以此為是。書已亡佚,未見佚文。”《提要》亦稱“梁顧協撰”。按,此書作者之名,《隋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志》均作“顧烜”,應以顧烜為是。《初學記》卷二“露”引梁顧煊《賦得露詩》4,即顧烜,可知為梁代人。洪遵《泉志》序云:“泉之興,蓋自燧人氏以輕重為天下,太古杳邈,其詳叵得而記。至黃帝成周,其法寖具,秦漢而降,製作相踵,歲益久,類多湮沒無傳。梁顧烜始為之書,凡歷代造立之原,[一]大小輕重之度,皆有倫序,使後乎此者可以概見。唐封演輩從而廣之,國朝金光襲、李孝美、董逌之徒,纂錄蠭出。”5而《泉志》中多引“顧烜《錢譜》”及“顧烜”之說,佚文可見。 【要用對語】《提要》37頁。《總目》582頁。《提要》:“《隋書?經籍志》小說家類著錄,四卷。已佚。”按,《隋志》小說家著錄爲《要用語對》,書名誤。 【造化權輿】《提要》52頁。《總目》653頁。《提要》:“趙自勔撰。《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類著錄,六卷。《直齋書錄解題》入雜家類,云:‘唐豐王府法曹趙自勔撰。天寶七年表上。陸農師著《埤雅》頗採用之,其孫務觀,嘗兩為之跋。余求之久不獲,己亥歲從吳門天慶《道藏》中借錄。’其書久佚,未免佚文。據書名及陳振孫語,似為命定之類怪異故事。”按,此書屬於事始物原類小說,并非記異之書。《玉海》卷三“唐造化權輿”條云:“《藝文志》小說家:趙自勔《造化權輿》六卷(《崇文目》同)。《中興書目》:唐天寶中豐王府法曹參軍趙自勔撰。上述太極、天地、山岳、七曜、五行、陰陽之所始,中述人靈動用之所由,下述萬物變化鬼神之所出。”陸游跋見卷《渭南文集》二十六《跋造化權輿》,卷二十七《跋家藏造化權輿》。此書佚文,余自《埤雅》中輯得九條,餘書中尚見數條。 【柳氏家學要錄】《提要》106頁。《總目》264頁。《提要》:“原書已佚。”按,此書尚可見佚文。余嘉錫《讀已見書齋隨筆》輯《柳氏家學錄》佚文三條6。余又輯得佚文數條。 【盧公家範】《提要》106頁。《總目》269頁。《提要》:“《崇文總目》小說類原注‘闕’,則宋代已佚。盧僎事蹟史傳未載。《全唐詩》卷九九收其詩十四首。據其《讓帝挽歌詞》前小序,知為開元中人。”按,盧僎屢見于《新唐書》。《新唐書》卷二百《儒學下》云:“開元集賢學士,又有尹愔、陸堅、鄭欽說、盧僎名稍著。”又云:“盧僎,吏部尚書從愿三從父也。自聞喜尉為學士,終吏部員外郎。”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上》,盧僎為汝州刺史盧弘懌子,曾為汝州長史,與盧從愿為昆弟行7,疑本傳誤記。《新唐書》卷二百《儒學下?褚無量傳》又記褚無量表奏聞喜尉盧僎等四人校讎秘書。《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八《韓思復傳》又記其為韓思復“故吏”,與孟浩然立石峴山。孟浩然詩中有《盧明府九日峴山宴 袁使君、張郎中、崔員外》,《陪盧明府泛舟回作》,《和盧明府送鄭十三還京兼寄之什》,《同盧明府餞張郎中除義王府司馬,海園作》,《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園即事,得秋字》,盧明府即盧僎。此書佚文見《太平御覽》等。余有《開元詩人盧僎及其詩文考論》、《唐代家範三種考論》可參8。 【佐談】《提要》107頁。《總目》691頁。《提要》:“韋絢撰。《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類著錄,十卷。”按,此書未見《新唐志》,乃是《宋志》著錄韋絢《佐談》十卷。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小說類有《佐譚》十卷,《遂初堂書目》小說類有《佐譚》,均無撰者名。 【章程】《提要》110頁。《總目》660頁。補:“章程”一詞于唐代亦指飲酒時所遵從之規定,與令章9、酒令同義。如《北里志?俞洛真》:“洛真雖有風情,而淫冶任酒,殊無雅裁,亦時為席糾,頗善章程。鄭右史(仁表)常與詩曰:巧制新章拍指新,金罍巡舉助精神。時時猶得橫波盼,又怕回籌錯指人。”《北里志?楊妙兒》:“又以具善章程,愈相知愛。”《醉鄉日月?使酒》:“大凡蔑章程而務牛飲者,非飲源也。”敦煌寫本《酒賦》:“無勞四字犯章程,不明不快酒盛滿。……壺觴百杯徒浪飲,章程不許李稍雲。” 【文場盛事】《提要》123頁。《總目》487頁。《提要》:“佚名撰。《遂初堂書目》小說類著錄,又故事類重出。《新唐書?藝文志》入雜傳類。《崇文總目》入傳記類。原書已佚,未見佚文。據書名似與舉子入試軼聞有關。”按,“雜傳類”當作“雜傳記類”。《通志略?史類?傳記?科第》有《唐文場盛事》一卷,無撰人名。《玉海》卷五十一“唐文場盛事”條:“《書目》:一卷,不知作者。載唐人世取科第,及父子、兄弟、門生、座主同時者。”(又見《玉海》卷五十一“唐文場盛事”條)可見此書內容大概。 【貨泉錄】《提要》160頁。《總目》155頁。《提要》云:“《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一卷。原書已佚,未見佚文。”按,《郡齋讀書志》著錄《貨錢錄》一卷,注:“右皇朝陶岳撰。記五代諸侯擅改錢幣之由。幽州、嶺南、福建、湖南、江南五國。”《遂初堂書目》譜錄類亦著錄陶岳《貨泉錄》。又按,洪遵《泉志》頗引此書,多記五代時錢事,佚文可輯。 【范陽家志】《提要》162頁。《總目》81頁。《提要》:“盧藏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二卷。書己亡佚,未見徵引。盧藏事蹟史傳未載,據《金石萃編》卷一三三《澹山巖題名》、一三四《零陵縣朝陽巖題名》,知其字魯卿,河南人。嘉祐時官潭州湘潭縣主簿,權永州推官。”按,《通志略?史類?譜系?家譜》有《范陽家志》五卷,題“盧藏用撰”。作者當作盧載。王銍《四六話》卷上云:“盧多遜丞相謫海外,國史載其謝表,末云:‘流星已遠,拱北極以無由;海日空懸,望長安而不見。’又其孫載作《范陽家志》,附其臨終自作遺表,略云:‘昔日位居黃閣,眾口鑠金;此時身謝朱崖,蔓草縈骨。’雖有五代衰氣,然亦可哀矣。”可知盧載是盧多遜(934-985)孫。《直齋書錄解題》詩集類有《盧載雜歌詩》一卷,注:“盧載厚元撰。集中有與胡則、錢惟演往來詩。”即此人。《金石萃編》所載盧藏為嘉祐(1056-1063)中人,時代太晚。又,《玉照新志》卷一云:“明清家昔有盧載《范陽家誌》一書,敘其祖盧多遜行事之詳,為陸務觀假去,因循不曾往索,尚能仿佛記其二三,則云:多遜素與李孟雍穆厚善,多遜竄逐,萬里相望,聲迹渺絕。時法禁嚴,邸報不至海外。一日忽赦書至,後有參知政事李,多遜云:此必孟雍,若登政府,吾必北轅。戒舍人俶裝。已而果移容州團練副使,未渡巨浸,忽見江南李主,衣冠如平生,問云:相公平生何以至此?多遜云:屈。後主云:汝屈何如我屈。由是感疾而殂。”又:“又多遜門下士有种英、蘇冠者,平生最器重之,得罪之後,賓客雲散,獨英、冠二人徒步送抵天涯而還。英後易名放,即明逸。冠易名易簡,魁天下,為參知政事。”是可見佚文二條。 【衣冠盛事】《提要》162頁。《總目》589頁。《提要》:“錢明逸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一卷。今傳重編《說郛》及《古今說部叢刊》本均題唐蘇特撰,疑為明人僞託。他本未見。”按,《四庫闕書目》小說類有錢明逸《衣冠盛事》一卷。《玉海》卷五十一“皇朝衣冠盛事”條:“錢明逸載建隆以來訖熙寧衣冠盛事一卷,有景靈宫五朝繪像、功臣姓名附於後。”可知其書大概。《新唐志》雜傳記類有蘇特《唐代衣冠盛事錄》一卷,《直齋書錄解題》雜史類有《衣冠盛事》一卷,云:“唐武功蘇特撰。”《宋志》傳記類有“蘇特(一作時)《唐代衣冠盛事錄》一卷”。此與錢明逸《衣冠盛事》不同。然今傳本蘇特《衣冠盛事》亦僞書,蓋明人雜抄《國史補》、《因話錄》、《隋唐嘉話》、《夢溪筆談》諸書為之。 【張舜民小說】《提要》164頁。《總目》658頁。《提要》:“張舜民撰。未見著錄及傳本。《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三五引‘密雲龍條’,敘崇寧間神宗下令制密雲龍事,末署出‘《張舜民小說》’。知張舜民有此書。”按,此條實為張舜民《畫墁錄》文字,稱“張舜民小說”者,泛稱也。此目當刪。 【石渠錄】《提要》168頁。《總目》393頁。《提要》:“黃伯思撰。……原書已佚,未見佚文。”按,涵芬樓《說郛》卷十二《悅生隨抄》引一條:“八舅王彥舟侍郎,常[隨]〔跋〕周昉、韓幹畫人馬,云:‘天廐無瘠馬,宮禁無悴容。宜乎韓馬周人皆肥。’” 【瑣碎錄】《提要》171頁。《總目》449頁。《提要》:“溫革撰。《直齋書錄解題》小說家類著錄《瑣碎錄》二十卷,《後錄》二十卷。未見傳本及佚文。……溫革事跡未詳。”《總目》:“陳振孫著錄其書,當作宋理宗時之前。”按,《文淵閣書目》卷三有《瑣碎錄》一部三冊。溫革,字叔皮,南渡前後人。《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百三十八:“紹興十年冬十月壬申朔,袐書省正字溫革,監登聞檢院馬竤罷。時言者論二人專守偏見,譏議紛然,望使各與外任,庶幾人知好惡,國是自定。乃以革通判洪州。”《南宋館閣錄?官聯?正字》:“溫革,字叔皮,温陵人。何?榜上舍出身,治易。(紹興)八年五月除(秘書省正字),十年十月通判洪州。”《八閩通志》卷六十七《人物?泉州府?良吏》:“溫革,字叔皮,惠安人。政和中第進士。初名豫,後恥與齊同,改今名。紹興初,被命與莆人方廷實使河南修山陵,歸,奏以實語,甚憤激。忤秦檜意,出知南劍州,改知漳州,甚得民譽。終福州轉運使。”今存《分門瑣碎錄》殘本,《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明抄本影印,方健以為此本爲明人據《瑣碎錄》摘抄重編之本10。 【紀談錄】《提要》171頁。《總目》168頁。《提要》云:“晁邁撰。《直齋書錄解題》小說家類著錄,十五卷。……晁邁事蹟史傳未載,僅據陳振孫注,知其字伯咎,號傳密居士。”按,作者當為晁公邁。陳振孫注云:“稱傳密居士,不著名氏,蓋晁公邁伯咎也。”“公”字不當省。晁公邁(1091-1146),北宋晁詠之長子。其生平略見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11。 【侍兒小名錄】《提要》174頁。《總目》399頁。《提要》:“洪炎(或作洪芻、洪遂)編輯。……原書不存。《續百川學海》、重編《說郛》收有洪遂《侍兒小名錄》……故今本當為明人偽撰而妄題洪遂原書。……洪炎其人未詳。”按,此書作者當是洪炎。洪炎(1067-1133),字玉父,南昌人。與其兄洪朋(龜父)、洪芻(駒父)稱三洪,均是江西詩派的重要詩人。洪炎元祐六年(1091)登進士第,宣和中累官著作郎、秘書少監,紹興三年(1133),以秘書少監守中書舍人。所謂洪遂之書,實是明人雜取三書而成,其中1-10條出自《侍兒小名錄拾遺》,11-22條出自《補侍兒小名錄》,23-32條出自《續補侍兒小名錄》,其條目排列順序也與《稗海》本三書各自順序相同12。 【閑燕常談】《提要》176頁。《總目》513頁。《提要》:“《直齋書錄解題》小說家類著錄一卷。袁行霈、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目》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抄本。未見。”按,《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為三卷,非一卷也。《遂初堂書目》小說類亦著錄《閒燕常談》。重編《說郛》卷三十七收此書節錄本。余又輯得佚文三條。 【隨園紀述】《提要》180頁。《總目》445頁。《提要》:“姚迥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一卷。原書已佚,未見佚文。迥字及之,淳熙五年(1178)進士,終承議郎通判臨安府。事跡見《嘉定赤誠志》。”按,書名當作《隨因紀述》,作者是晁迥。《宋志》著錄為姚迥《隨因紀述》一卷,作者亦誤。《宋史》卷三百五《晁迥傳》:“所著《翰林集》三十卷,《道院集》十五卷,《法藏碎金錄》十卷,《[耆]〔耄〕智餘書》、《隨因紀述》、《昭德新編》各三卷。”晁迥(951-1034),字明遠,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真宗時累遷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兵部侍郎。仁宗時遷吏部尚書,以太子少保致仕13。卒贈太子太保,諡文元。《隨因紀述》雖佚,然其內容有採入《道院集要》中者。《郡齋讀書志》別集類有《晁文元道院集要》三卷,云:“右皇朝王古編。其序云:‘文元晁公,博觀内書,不徒力行復,勤於譔述,以開導後學。其書曰《道院别集》,曰《自擇增修百法》,曰《法藏碎金》,曰《隨因記述》,曰《耄智餘書》。余嘗徧閱之,以為名理之妙,雖白樂天不迨也。輒刪去重複,總集精粹,以便觀覽云。’古,元祐中侍從。”據王古之序可知,《道院集要》乃《隨因記述》等五書之選編本。《道院集要》有《四庫全書》本。《隨因記述》宋末尚存,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五引其文字一段。 【史遺】《提要》183頁。《總目》396頁。《提要》:“林思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一卷。……原書已佚。現存佚文二條。一見《群書類編故事》卷六‘為乳母解紛’條,前引殷芸《小說》中關於東方朔巧言解救漢武帝乳母事,繼敘顧況以相同方法為韓晃乳母解圍事。二見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四二,記王梵志投胎隋代王德祖家,為一樹癭。王德祖剖而取之,梵志故以王為姓。”按,此書作者不詳,非林思也。《新唐志》雜史類著錄林恩《補國史》十卷,下接《傳載》一卷、《史遺》一卷,其間並無“又”字相連。《傳載》即今《大唐傳載》,作者不詳,《史遺》當亦非林恩之作。至於《宋志》稱“林思(一作黃仁望)《史遺》一卷”,恐是因《新唐志》而誤以為《史遺》亦林恩(思)之撰。至於林恩、林思孰是,暫不能定。《史遺》為唐代軼事小說,今本《桂苑叢談》後附此書,共十八條,即有顧況、王梵志二事。李劍國以為此書南宋已附《桂苑叢談》後,且為完本14。 【醉鄉小略】《提要》184頁。《總目》690頁。《提要》云:“《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一卷。”按,此書作者名,《提要》、《總目》皆據《宋志》著錄為說,而《提要》作胡节(竹字頭)還,《總目》作胡竻還。然查《宋志》小說類(中華書局本、武英殿本)實作胡節還。此書卷數,亦有五卷之說。《崇文總目》小說類著錄《醉鄉小略》五卷。《通志略?史類?食貨?酒》亦著錄《醉鄉小略》五卷,題“胡節還撰”。 【會計新錄】《提要》184頁。《總目》154頁。《提要》:“羅邵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一卷。……羅邵事跡未詳。”按,此書僅見《宋志》小說類著錄,書名作《會稽新錄》。《提要》、《總目》皆誤。李彌遜《筠谿集》卷十一有《與羅邵諸公同遊陳氏園分江頭千樹春欲暗得樹字》,蓋即此羅邵,是爲北宋末人。 【廣說】《提要》184頁。《總目》114頁。按,此書作者、卷數,《提要》、《總目》據《宋志》小說類著錄載為章世卿、一卷。然查中華書局本及武英殿本《宋志》,著錄為譚世卿《廣說》二卷。 【雜說】《提要》184頁。《總目》651頁。《提要》:“趙辟公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一卷。原書已佚,未見佚文。”按,陸佃《埤雅》引四條。 【和平談選士】《提要》185頁。《總目》133頁。《提要》:“佚名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一卷。原書已佚,未見佚文。”按,張鎡《仕學規範》編書目有“和氏談選”,注“平時”。蓋作者為和平時,書名為《談選》。涵芬樓《說郛》卷五節錄二十二條,注“十卷”。卷數與《宋志》相異。昌彼得《說郛考》云:“舊抄本及《培林堂書目?說郛目》均題宋江湖隱逸撰。”15江湖隱逸或即和平時之號。重編《說郛》卷三十五據此收入而誤題《談撰》,作者為元虞裕,係妄題撰者。此外佚文見《仕學規範》引二條,《吳郡志》引三條,涵芬樓《說郛》卷十二《悅生隨抄》引一條。 【野說】《提要》190頁。《總目》584頁。《提要》:“原書已佚。涵芬樓本《說郛》摘錄六條,為重編《說郛》所據。邵思事蹟史傳未載。《說郛》署為‘雁門人’。然文中記開寶八年(975)宋兵陷金陵時作者六歲與父母避難事。則當為宋初江南人,與雁門不符。或祖籍雁門,僑寓金陵,亦未可知。”按,邵思另有《姓解》三卷,見《直齋書錄解題》譜牒類著錄,注:“雁門邵思撰。以偏旁字類為一百七十門,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祐二年序。”《宋志》譜牒類著錄同。今傳《古逸叢書》本,屬“雁門邵思纂”,書前序稱“大宋景祐二年上祀圜丘後五日自序”。據《宋史?仁宗紀二》,祀圜丘在景祐二年(1035)十一月乙未。《姓解》卷一“邵”姓下,注“雁門邵氏”,雁門為邵氏郡望。 【傳載】《提要》190頁。《總目》685頁。《提要》:“佚名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一卷。未見傳本。《海錄碎事》諸書引有佚文,見唐人《大唐傳載》,必非此書。疑即僧贊寧八卷本《傳載》之節本。”按,今傳本唐小說《大唐傳載》,《新唐志》雜史類、《崇文總目》傳記類著錄均作《傳載》。《宋志》著錄《傳載》,其前為裴鉶《傳奇》,其後為曹大雅《靈異圖》、裴約言《靈異志》,曹大雅時代不詳,而裴鉶、裴約言皆唐人,則此《傳載》亦當指《大唐傳載》而言,非於《大唐傳載》及贊寧《傳載》外別有一書也。此目當刪。 【潮說】《提要》193頁。《總目》34頁。《提要》:“張君房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三卷。原書已佚,未見佚文。”按,此書又名《潮說會最》。《玉海》卷十五“天聖海潮圖論”條:“《崇文目》小說有《海潮論》一卷、《記》一卷、《潮說會最》三卷(張君房)。”錢輯本《崇文總目》小説類著錄作《海潮會最》三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崇文總目》作《海說會最》。《遂初堂書目》地理類有《潮說》,《文淵閣書目》卷四有《潮說》三篇一冊,應即此書。清俞思謙輯纂《海潮輯說》,錄有竇叔蒙、丘光庭、張君房等人論潮之說,張君房書文字出自《永樂大典》,當屬可信。所謂“會最”,會抱朴子、封演、竇叔蒙、盧肇、丘光庭諸家之說也。 【花木錄】《提要》437頁。《總目》144頁。《提要》:“《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七卷。今未見傳本及佚文。……張宗誨其人未詳。”《總目》云:“張宗誨其人未詳。《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張宗誨《花木錄》七卷。今存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刊本,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按,《宋志》又著錄此書於農家類,重出。張宗誨,字習之,張齊賢(943—1014)第二子。以父任秘書省正字。後為永興軍兵馬鈐轄,又徙鄜延路兼知鄜州。領興州防禦使,復徙永興鈐轄兼知邠州,以秘書監致仕。見《宋史》卷二六五《張齊賢傳附宗誨傳》。此書之著錄,又見《崇文總目》小說類、《宋志》農家類。《通志略?史類?食貨?種藝》有《花目錄》七卷,注:“宋朝張宗誨撰。”亦即此書。《類說》卷十三有《花木錄》五條。此外其佚文尚有:《吳郡志》卷四十七《異聞》引一條,《海棠譜》卷上引三條。《總目》所云“今存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刊本,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誤。按,《類說》有天啓刊本藏國家圖書館,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本,恐以此而誤。 【錢譜】《提要》439頁。《總目》335頁。《提要》:“宋董卣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十卷。今有涵芬樓《說郛》、《翠瑯玕館叢書》、《藝術叢書》、《芋園叢書》本均為一卷。……董卣其人未詳。”《總目》題作者為董弅,云:“董弅字彥遠,東平(今屬山東)人。……事蹟見《宋史翼》卷二七等。”按,此書作者董逌,字彥遠,董弅父。《宋史翼》卷二十七有傳。《郡齋讀書志》類書類著錄《續錢譜》十卷,云:“右皇朝董逌撰。逌之祖嘗得古錢百,令逌考次其文譜之,以前世帝王世次為序。且言梁顧烜、唐封演之譜,漫汗蔽固,不可用。其譜自太昊、葛天氏,至堯、舜、夏、商皆錢幣,其穿鑿誕妄至此。”《遂初堂書目》農家類亦有董彥遠《錢譜》。據《玉海》卷一百八十“唐錢譜”條記,董逌撰《續錢譜》十卷作於紹聖元年(1094)。洪遵《泉志》引其董逌之說頗多,即此書佚文。至於涵芬樓本《説郛》本《錢譜》(見卷八十四),不題撰人,重編《説郛》卷九十七收錄《錢譜》,題“董逌”,二本文字略同。但其中有數處引董逌《錢譜》云云,末尾有“元朝錢鈔”、“國朝寶鈔”(重編《說郛》無“國朝寶鈔”),竟及元明,可見非董逌《錢譜》。 【歷代錢譜】《提要》439頁。《總目》235頁。《提要》:“宋李孝友撰。《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十卷。未見傳本及文佚文。……李孝友其人未詳。”《總目》:“李孝友為相州(今河南安陽人)。以蔭補官,仕至節度使。事跡見《宋史新編》卷一八三、《南宋書》卷六七等。……未見傳本及佚文。”按,此書又名《錢譜》,《遂初堂書目》譜錄類有李孝美《錢譜》。《郡齋讀書志》類書類著錄《錢譜》十卷,注:“右梁顧烜撰《錢譜》一卷,唐張台亦有《錢錄》二卷。皇朝紹聖間李孝美以兩人所纂舛錯,增廣成十卷,分八品云。”《清波雜誌》卷七“錢譜”條云:“煇家舊藏《歷代錢譜》十卷,乃紹聖間李孝美所著,蓋唐人顧烜、張台先有纂說,孝美重修也。”可見此書撰於北宋紹聖(1094-1098)中,作者之名當作李孝美,非南宋時李孝友。《宋志》雜藝術類有李孝美《墨苑》三卷,類事類有李孝美《文房監古》三卷。《直齋書錄解題》雜藝類著錄《墨苑》三卷,云:“趙郡李孝美伯陽撰。曰圖,曰式,曰法。元符中馬涓、李元膺為之序。”可知李孝美字伯陽。洪遵《泉志》引李孝美說頗多,即此書佚文。 注释: 1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五代軼事小說研究”( 10CZW026)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儒學的世俗化與民間文化心理”(8JJD840200)之成果。 2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石昌渝《中國古代小說總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載《中國俗文化研究》第6輯,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此文及今所續撰文中所涉及提要之譌誤,朱一玄、寧稼雨、陳桂聲編著之《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大多亦有類似問題,爲避繁瑣,討論中不列入此書。 4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據《初學記》收入,見《梁詩》卷二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119頁。 5 洪遵《泉志》,《祕冊彙函》本,見《叢書集成初編》。“一”,《學津討原》本作“若”。《玉海》卷一百八十“唐錢譜”條:“《藝文志》農家類:顧烜《錢譜》一卷。(顧氏為書,凡歷代造立之原,大小輕重之度,皆有倫序。)”注文當據《泉志》序為言,是知序中“一”字當刪。 6 見《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656-第658頁。 7 《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第9冊第2928、第2930頁。 8 拙文《開元詩人盧僎及其詩文考論》,將載入《中國詩學》第16輯,《唐代家範三種考論》收入《第三屆中國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其主要內容曾在第三屆中國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2009)上發表。 9 “令章”參見項楚老師《令章大師李稍雲》,載項楚《柱馬屋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10 方健《南宋農業史》第四章第一節“南宋農書考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 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6頁。 12 參見羅寧、張克然《侍兒小名錄書考》,收入《第六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洪炎生平,可參見韋海英《洪炎行年考》,載其《江西詩派諸家考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3 參見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第32-第33頁。又張劍《晁迥年譜》,見《宋代家族與文學——以澶州晁氏為中心》附錄一,北京出版社,2006年。 14 參見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956頁。 15 昌彼得《說郛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第113頁。 引用古籍版本: 《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1995年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中華書局,1956年 陸心源《宋史翼》,《續修四庫全書》31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騤《南宋館閣錄》,《中國歷史藏書論著讀本》,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 邵思《姓解》,《古逸叢書》本 《崇文總目》,錢侗等輯,國學基本叢書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鄭樵《通志二十略》,中華書局,1995年 《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宋史藝文志補附編》,商務印書館,1957年 尤袤《遂初堂書目》,涵芬樓《說郛》本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本 孫棨《北里志》,《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張舜民《畫墁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陸佃《埤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銍《默記》,中華書局,1981年 王銍《四六話》,《歷代文話》第一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曾慥《類說》,天啓六年刊本,《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 王明清《玉照新志》,《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周煇《清波雜志》,劉永翔《清波雜志校注》,中華書局,1994年 陳思《海棠譜》,《百川學海》本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華書局,1959年 陸楫等《古今說海》,巴蜀書社,1988年 陶宗儀《說郛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徐堅《初學記》,中華書局,2004年 王應麟《玉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1987年 范成大《吳郡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陳道、黃仲昭纂修《八閩通志》,天津圖書館藏明弘治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78冊,齊魯書社,1996年 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道藏》第二十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俞思謙輯纂《海潮輯說》,《叢書集成初編》本 方崧卿《韓集舉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陸游《渭南文集》,《陸放翁全集》,中國書店出版社,1986年影印世界書局1936年本 李彌遜《筠谿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傅承洲主編《中國古代叙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