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

 共同成长888 2013-10-12

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6期供稿   作者:徐显阳1 田皓亮2
[导读]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徐显阳1  田皓亮2
(1铁岭市地方病防治所 辽宁铁岭 112000;2武警辽宁省总队铁岭市支队后勤处卫生队 辽宁铁岭 11200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422-02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黄疸的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将我院近两年治疗的88例黄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都应用中医辨证采用纯中药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苦黄注射液或茵栀黄注射液等降黄药物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等保肝药物治疗,两组都治疗一月后观察疗效。 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在降黄效果和其它辅助检查指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两组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讨论  中医辨证治疗黄疸效果好,疗效确切,并且痛苦低价格低廉,可以广泛应用。
【关键词】黄疸  中医方法  疗效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1)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1) 时则为显性黄疸。
        中医认为黄疸多因饮食不洁,伤及脾胃,湿热毒邪内蕴,肝郁气滞血瘀,胆汁不得外泄而周身发黄。湿邪阻隔中焦,脾胃升降失调,病位在肝脾。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其中以目黄为本病的重要特点,因病因病机的不同可分为阳黄,急黄和阴黄三种。目前治疗黄疸多数应用茵栀黄等中成药和保肝药物配合应用,效果一般,我科采用中医辨证纯中药治疗黄疸发现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近两年治疗的黄疸患者共88例随机分成两组:男性52例,女性36例。治疗组44例: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19岁,平均年龄 45.7岁。病程半年以内的20例,半年至一年的15例,一年以上的9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16例,淤胆型肝炎患者1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8例,阻塞性黄疸5例。对照组 44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45.4岁。病程半年以内的17例,半年至一年的20例,一年以上的7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18例,淤胆型肝炎1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6例,阻塞性黄疸4例。两组资料经过x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①症状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并且伴有呕恶、纳差、腹胀、倦怠、身重、舌质红苔黄、脉数等。②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l7.1umol/L,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阳性,直接胆红素≥3.5umol/L,ALT、AKP、R-GT都可增高,只要具有①和②前三项的一项,即可确诊为黄疸。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以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为治疗原则,采用中医辨证把黄疸分为阳黄,急黄和阴黄三类分型论治。
        1.3.1.1阳黄证  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为身目俱黄,小便黄,色泽鲜明如橘色,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头身困重,乏力,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法:清热健脾利湿,佐以利胆通腹。方药:以茵陈蒿汤加减,水煎服早晚分两次。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猪苓28g,泽泻9g,板蓝根18g,五味子25g,甘草9g。热重者加连翘、大青叶、虎杖;湿重者加茯苓、白术、车前子;右胁疼痛甚者加郁金、川楝子、佛手;脘闷腹胀加陈皮、藿香、佩兰、厚朴、枳壳;纳呆无食欲加炒麦芽、鸡内金。
        1.3.1.2急黄证 为湿热加时邪疫毒,热入营血,内陷心包所致,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起色如金,并伴有壮热神昏,吐血尿血,皮下紫斑,或有腹水,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脉弦大或洪大。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水煎服早晚分两次。水牛角9g,黄连15g,栀子15g,升麻12g,茵陈18g ,生地黄20g,玄参10g,石斛9g,丹皮10g。若热毒炽盛宜多加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黄柏、生大黄等。
        1.3.1.3阴黄证 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喜温,神疲肢冷,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滑,脉濡缓或沉迟。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利胆,补气养血。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水煎服早晚分两次。茵陈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12g,桂枝9g,白术12g,半枝莲25g,白花蛇舌草25g,虎杖18g,板蓝根18g,连翘15g,郁金15g,五味子18g,甘草8g。伴有神倦乏力者加党参、黄芪,伴有水肿者加车前子。伴有血虚者加当归、地黄、阿胶。
        1.3.2 对照组  应用茵栀黄注射液或者苦黄注射液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等药物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皮肤、巩膜黄染及体征消失,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血清总胆红素降至l7 umol/L 以下。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皮肤、巩膜黄染及体征有好转,血清胆红素下降至17~25.5umol/L。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皮肤、巩膜黄染及体症好转,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25.6~34umol/L。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体征,血清胆红素无变化,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都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比对照组在降黄效果和其它辅助检查指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两组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 <0.05),说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果见下表
       
        3  讨论
        中医药治疗黄疸有其效果好费药低的优势,希望广大同仁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分出阳黄、急黄和阴黄,分型论治。阳黄和阴黄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治疗大法为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并应依湿从热化、寒化的不同,分别施以清热利湿和温中化湿之法;急黄则应在清热利湿基础上,合用解毒凉血开窍之法;黄疸久病应注意扶助正气,如滋补脾肾、健脾益气等。各证均可适当配伍化瘀之品。同时要注意清热应护阳,不可过用苦寒;温阳应护阴,不可过用辛燥。
        一般来说,阳黄预后良好,唯急黄邪入心营,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至于阴黄,若阳气渐复,黄疸减退,则预后较好;若阴黄久治不愈,化热伤阴动血,黄疸加深,转变为鼓胀重症则预后不良;急黄病死率高,若出现肝肾阳气衰竭之侯,预后极差。

参 考 文 献
[1] 王咏梅.祛黄灵口服液治疗黄疸236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05,26(10):1076-1076.
[2] 鲁改丽,王晓平.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2):141-141.
[3] 王红茁.黄疸的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2011, 08(8): 259-2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