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质量到底是什么?

 wdzajcx 2013-10-12

央视开学第一课,今年讲的是中国梦。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虽然梦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但任何梦想的实现都需要有一定的本领和能力。义务教育,是每个人掌握和具备这种本领和能力的第一步。按照现代教育的设计,九年义务教育下来,一个生物人已经基本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可以独立地行走天地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了,比如去完成一个梦想。但有的人九年义务教育下来,不会设计梦想,抑或根本就没有梦想;也有的人有梦想,梦想也很切合个人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却没有能力去完成。这正是义务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保护:保护孩子们的童性,让孩子们拥有应有的天真与调皮,让孩子们的生活每天拥有歌声与欢笑。保护与完善孩子们的个性,学校的责任应该是发现并赏识每个孩子的长处,并把它无限放大,同时也应以教育工作者的眼睛发现并校正孩子们的“任性”。

基础教育不仅应有“基础知识”的传承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应有人生价值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基础教育决不是要把每个人炼成钢,它应该为每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使每一个孩子具备经营幸福人生及推动社会进步的憧憬和能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热爱生命、热爱学习,具有人文关怀与国际视野。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懂得什么是幸福和如何去追求幸福。

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一个的儿童,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应该得到尊重、保护和关爱。每一个孩子又是有着身心差异的独立个体,承认这种天性差异及其发展过程的差异,应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让每个孩子都能自在生活,让每个孩子都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应该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

当新课程向我们走来时,我们满怀着期盼和激动。在我看来,新课程本义是一种回归,她就是我们丢失已久的梦:“学校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可以放声歌唱的幸福乐园。学校应该着力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校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在我们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学校是什么?或者说,学校的哪些给我们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样,我们就不难回答“学校该是什么”的问题了。

学校是什么?学校本是儿童的世界,儿童世界应该充满了天真的幻想、无限的理想,也正是这种幼时的幻想与理想才最终产生和创造了成人世界的灿烂;学校不仅仅是砖瓦堆砌起来的建筑,学校的历史也不仅仅是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学校更是建筑中的人与事,学校更是老照片后的故事,更是学校中的人和事多年积淀和衍生出的一种文化。当孩子们走进学校时,能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当孩子们行走在校园中,能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和充实,品位着友谊的纯洁与美好,沐浴着来自师长的希望和爱护;当孩子走出校门时,学校应是一个像家一般充满温情与留恋的地方,学校文化永远留在孩子们记忆的深处。

诚如一位哲人所语:学校的精神滋养,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以确指,但真切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还学校于其本义,还孩子于其朝气灵动,还教师于其儒雅大气。学校的文化要让师生在一种浸濡中共同成长,学校因为学生的朝气与教师的奋发而散发独特的魅力,我们盼望这样一种美景:学校中的景物都因人的存在而散发着文化的气息,生长出属于一个学校的精神特质……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教育工作者应敬畏每一个生命,应尊重每一种独特,应让每一种个性与特长得到张扬,不仅仅以教育的名义,更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已的一份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有个性的、鲜活的求知者。孩子们应该拥有天真和调皮,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应该有欢乐和歌声,每一个孩子可以有缺点和错误,每一个生命应该因舒展的成长而欢快。

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他(她)内心总是有着自己的喜恶与选择,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尊重这种选择的权力,并适当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与学校最大可能下,尽可能多的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给他们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与机会,甚至是给孩子们创造全新的条件与世界性的舞台。但必须认识,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和尝试中,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不管成功或失误、顺利或磨难,任何学习过程才可能成为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我们可以坚信:给孩子打开一个窗口,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精彩的世界。

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要让孩子有高位、持续的发展,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师一定先要有一个好的教育心态和一个坚定的教育信念,只有有了正确的心态和坚强的信念,才会有科学的教育方式。

基础教育要确立孩子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从而滋长并强化仁爱之本性;要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孩子对科学和人文的兴趣,进而发展为对某学科、某领域的爱好,乃至内心的无限向往。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内心洋溢的人性和对科学(或人文)的爱好才是一个人走向人才、走向巨人、走向伟人的两个翅膀。

每个孩子本无太大的差异,但随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异,渐渐的,孩子有了不同的人生。可以说,教育奠定了孩子的方向和高度。由此,帮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决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更是一种基于责任的教育信念,是基于对孩子们的深爱滋生的一种教育期盼。我更希望这种理念、信念,期盼能化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相信的工作原则,并融化在教育工作者每天的教育行为中。

我对“金矿理念”的全面诠释是:

1、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孩子具有极大的潜能”,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在教育工作者的内心要建立“全纳思想”,相信每一个孩子具有各不相同的智能组合在影响着孩子们的发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呵护和内心赏识每一个孩子,并让热腾腾的情感和无处不在的关爱、激励牢固确立孩子热爱生活、挑战人生、战胜困难的自信。

2、我们要坚信“无限的期盼与足够的耐心绝对是一种强大的引导力量”,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在教育实践中,要让每个孩子始终感到“老师信任我”。

帮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展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自觉,面对每一个孩子,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帮助孩子们一步一步发展,以教育的智慧和滴水穿石的耐心等待孩子的进步,让期盼的力量和无处不在的引导伴行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

列宁曾这样教导我们,“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更加坚信,只有生活在热腾腾的情感影响之中的孩子,才会有阳光的心态,有人生的七彩梦想,有一步一步坚实向前的寻梦行动。长期的实践使我们可以确认,有良好教育质量的学校,其基础一定是爱生文化洋溢的学校。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被调动起来以后,一定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3、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孩子具有完全不同的个性,我们应该敏感学生的个性,竭尽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的教育理念,强调的不仅是家长、教育工作者心中应该有“教育期盼”的一种情怀,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能,更应有一种教育的理性,即承认个性的差异,确立“每一个孩子是如此的不同”的理念,帮助孩子们分析个性,确定优势发展的方向,还要有良好的教育情操,“让每一个孩子高扬着头生活与学习”应该成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怀与教育智慧。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应该用敏锐的教育眼睛看到孩子们的个性强势潜力,用相当的教育智慧帮助与引导孩子们强势潜能的顺利发展,并竭尽全力帮助孩子们这种强势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每一位老师完全应该相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奥运冠军,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哈佛、耶鲁,清华、北大学子,但一定要坚信,只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得当,每一位孩子一定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好,一定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冠军。

教师是什么?教师应该是天使,对每一个孩子的爱要从心底里长出来,播洒阳光和雨露应该是教师每一天的自觉职业行为,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感受人性的温暖,帮助他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尽自己的力量让他们健康而充满希望的成长,让孩子的成长中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

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长处,用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踏上探索的征途,引导学生发现真理,教师应在自己的师表行为中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验人格的魅力,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爱国,但更要让国旗飘扬在孩子们的心中;不仅要告诉孩子学习的目的,但更应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充实与幸福;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他们没有选择自已出身的权利,但他们有选择自己前途的权利。作为教师,当孩子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为他们喝彩,当孩子们困难时,我们应该伸出双手……

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基本资质,那就是:对孩子的爱,是从心底里长出来的真爱,在教师的内心,他应该认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面对每一个孩子,他的眼睛里应该充满温情,他的所有教育行为,应该充满热腾腾的情感;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尚存在的种种问题,他应有足够的“诲人不倦”的教育耐心。“真爱、大爱、深爱”应该成为优秀教师职业应有的最基本特征。

好教师应该似圣母。圣母为什么一直抱着她的孩子?我觉得她是一个最慈祥的母亲。我们可以把圣母看成世界上最美好、最丰富、最坚韧的一个母亲。孩子小的时候她抱着,大一点是依偎着,更大一点她是注视着,好教师的形象和对学生的姿态,应该像圣母。

家长、学校、社会有着共同的目标,正是在与众多家长与孩子们的真实交流中,我才真正感受与认识了什么才叫“重托”,什么才叫“期盼”。也正是在这种真实的感受和深切的体验中,我才越来越升华了职业的责任和对教师发展、对学校发展、对学生发展宗教般的虔诚与痴迷般的执着。

记得有一年暑期招生,一天中接待了众多渴望送孩子进天一的家长,入夜,虽然身体己十分疲劳,但思绪万千,实在难以入眠,半夜爬起来,遥看着宁静的校园,一口气写了下面一段文字:

“七月流火,一片蓬勃,这是一个生命旺盛的季节,自然界尽情地享受着阳光与雨水。但当我们仰止于自然这种美景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难真正感受生命含义的震撼和见证亲情的深刻。当我们真实地与孩子和家长朝夕相处,并蹲下来心灵交流的时候,精神与心才会骤然苏醒并奔腾澎湃。

七月流火,冷凝如霜。这是一个沉重的季节。每次招生,每次流泪。今日的重点学校已成为达官贵人、寒门布衣人人梦寐以求的教育圣园。平心而论,倘若我为父亲,我为母亲,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我将何取?

无论贵贱,母亲、父亲总是深深地挚爱着自己的儿女,因为这是十月怀胎的幸福,因为这是父亲、母亲血脉的相传。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地步,教育就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当教育进步到一定的程度,人民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优质教育的要求。从人人教育机会均等到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优质,这绝对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倘若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全社会、全人类普天下兄弟姐妹还能不共唱《欢乐颂》吗?

你见到了吗?那么多的家长含辛茹苦,一生只为了孩子的幸福。你看懂了吗?那么多家长希冀的目光,瞳孔中只有孩子的身影。你感受到了吗?那么多家长无限的寄托,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拜托了。

我们为人师,亦为人父母。我们为做教师而感受幸福,因为我们在用智慧谱写别人孩子发展的轨迹;我们也为做教师而感受重托,因为我们的事业在延续社会公民的生命质量。

晨钟暮鼓,我们奉献,春夏秋冬,我们在感受人民的重托。每个孩子对天一中学来说只是五千分之一,但对每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这就是职业的崇高与神圣。”

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内心具有对孩子们真正的爱,这种爱没有任何条件,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因为内心有爱,职业习惯渐渐上升为一种职业信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因为这种信仰,在我们的内心,会始终鸣响一种提醒:在我们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不同,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重要,每一个生命都对末来充满憧憬和梦想,每一个生命都渴望得到我们的深爱,都需要我们的帮肋,引导和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幸福的公民和杰出的社会栋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长达2.7万字,归纳起来也不外乎四个字:公平、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那么,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教育质量是什么?教育质量如何体现、如何衡量、如何评判、如何提高?

教育质量是学生的分数吗?是,又好像不是。是的话,就不会有死读书和高分低能的说法;是的话,教育改革发展就不艰难了,人才的甄别,考试就能完成。如果不是的话,那是什么?现在各地各校在讲到学校办得好坏,教师教得好坏,学生学得好坏,不都还是在以分数为标杆吗?就在我们最新的改革方案中,也只是将百分制的分数评判,改为A、B、C、D四个等级。这样改,还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种技术性分层和区别,还是会带给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

说到底,教育质量是对教育目的和任务的体现。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帮助一个人掌握走上社会,与人和自然打交道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包括识字、算术、思辨和逻辑,包括对自身和他人的认识,包括对自然和历史的了解,甚至还应包括某些具体的技术和能力。但是,一共10万之巨的汉字,认得四五千,对一个初中毕业生有什么意义?会不会演算微积分、知不知秦始皇的生母名、懂不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能有多大意义?义务教育的质量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涵和外延的东西,既可以考核和提高,又无须盲目扩张和拔高,应与现阶段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和需求相当。

今天的义务教育已经足够“成熟”,成熟到所有科目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成果,都是大批专家多年研究的成果;每门课程的设计,从破题到讲解、作业、辅导、考试,都精心设计和组织,以求得最优的教育教学成果。各地也常常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排名。分数年年在提升,我们却不敢说,如此精致和标准化的教育过程,真的就把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实现了,真的就把先贤和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了,真的就给了孩子们一套可以行走天地间的本领和能力。教育质量被过度教育的浮夸内容所绑架,被脱离实际的考试分数所蒙蔽,盲目增加难度和广度,以为越是少数人才掌握的知识点就代表高质量,以为掌握了越是平日里用不上的生僻知识点,就越表明质量高。把质量等同于分数,把提升质量等同于加深难度。重视质量、提高质量完全成了应试教育的通行证。在这种“质量”的大旗下,多学、死学理所应当,减负反倒成了笑话。

质量不摆脱分数和虚荣浮夸的阴影,义务教育也就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这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质量是什么,评价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阻塞和困惑了义务教育的改革之路。没有新标准的确定,分数就将永远高坐在教育教学的评判台上。不把分数请下评判台,义务教育教学的改革永远找不到正确途径,教育教学质量也永远难有科学定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