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治性黄疸的中医药治疗

 共同成长888 2013-10-12

难治性黄疸的中医药治疗

 

    一、难治性黄疸的定义

    按发病学分类,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4类。一般而言,若能正确鉴别诊断并及时治疗,多数黄疸能在1个月内逐渐消退。临床上,凡黄疸反复或持续出现超过半年以上者则称为为难治性黄疸(或顽固性黄疸),其发病原理、病理变化、临床经过和转归各不相同,病机复杂,治疗棘手。此类患者因血中胆红素长期升高,肝脏负担过重,发生肝硬化的机率比常人高30~50倍,因此消退黄疸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关键。根据临床,我们将难治性黄疸分为以下3个方面:

    1.难治性病毒性高黄疸型肝炎  如杨大国等[1]在1990~1993年时的病例选择标准:①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参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且胆红素>171μmol/L;②高黄疸病程>3周,经住院治疗2周以上无效者;③本法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呈上升趋势;④除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外梗阻性黄疸及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内梗阻性黄疸。

    2.病毒性肝炎所致的残留黄疸  临床又习称小黄疸,或简称残留黄,是由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功能减迟,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加上随着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情发展,使肝组织内毛细胆管、小胆管的结构发生破坏,胆汁在肝内郁积,高胆红素血症持续不退。

    3.其他疾病导致的长期性黄疸  各种遗传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所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持续不退的患者。

    二、中医对难治性黄疸的认识

    1.久病必瘀  正如关幼波教授所说:“黄疸一病,病在百脉。”从临床实际来看,此病患者多有血瘀证候存在,古代医家对黄疸论述中所谓“瘀热发黄”、“瘀血发黄”也都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

    2.久病必虚  张菁等[2,3]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和伴有不同程度肝硬化的病程中出现顽固性黄疸,属于祖国医学“黄疸”、“虚劳”、“积聚”之范畴,本病缘于邪瘀互凝肝络,脏气闭塞不通,形成瘀浊内阻,阴阳乖违,寒热并见,虚实相兼的复杂病机。根据症候侧重及病程转归,顽固性黄疸可分为肝郁脾虚型、脉络瘀阻型、肝肾亏损型三型。

    3.久病多由痰作崇  肝病日久传脾,致脾运不健,津失输布,聚湿生痰,痰阻胆道,导致胆汁潴留;胆汁郁积,致胆失疏泄,复碍脾运,相因为病。

    此外,顾解民[4]阐述了“残留黄疸”的病理特点,认为“残留黄疸”用常规清利湿热、化疾退黄的方法疗效不佳,其原因在于:①“残黄”非单纯湿热熏蒸,共病邪已发生演变。邪毒残留,久必伤正,或化燥伤阴,或寒化伤阳,导致正虚邪恋,交争僵持。②肝病传脾,脾运不健,津失输布,聚湿生痰,痰阻胆道,胆汁潴留;胆失疏泄,复碍脾运,相因为病。③肝脾失调,气血郁滞;脾气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血行无力,着而为瘀,血瘀则痰易凝,痰凝则促血瘀,于是痰瘀互生,胶结难解,日积月累,深伏窍隧,瘀塞胆管,乃致黄疸久留不退。

    三、难治性黄疸的辨证论治

    自古以来,有关黄疸的治疗就是辨证论治,随证施法,不拘泥于一方一法。孙清廉等[5]提出治疸退黄12法,可启发难治性黄疸的治疗思路。即清热利湿退黄法(茵陈蒿汤之茵陈为清热退黄之专药,用量宜重,可用30~60g,本品退黄主要成分在挥发油内,故应后下,煎煮10分钟即可)、利湿化浊退黄法(茵陈五苓散合藿朴夏苓汤,另外还有一种湿热聚而凝痰,胶固粘滞,痞阻血络,脉道不通,黄疸往往较重而难消退,大便如陶土,若痰与瘀血结聚则肝脾肿大明显,治当行气化湿理脾化痰。方用二陈汤加杏仁、浙贝、瓜篓、莱菔子、郁金,或加白矾清血中之顽痰,旋复花清上中焦之痰,山楂消食化痰,即“治黄要祛痰,痰清黄亦散”之义)、攻泄通里退黄法(大承气汤合茵陈篙汤)、藏表解热退黄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活血化瘀退黄法(膈下逐瘀汤或用化瘀血汤)、疏肝解郁退黄法(柴胡疏肝散加茵陈、郁金、金钱草)、健牌和胃退黄法(香砂六君子汤加茵陈)、益阴清热退黄法(青篙鳖甲汤或一贯煎)、凉血解毒退黄法(千金犀角散)、温阳化湿退黄法(茵陈术附汤)、调补气血退黄法(黄芪建中汤)、滋阴益阳退黄法(金匮肾气丸)。

    1.活血化瘀  从瘀论治难治性黄疸的方法[6],是以名老中医关幼波先生提出的“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的理论为指导的。前面述及,既是血分受病,治黄必须从治血入手,亦即在清热利湿(或温化寒湿)的同时,重视用活血化瘀之品,以起到凉血活血、养血活血、温通血脉的功效。临床实践证明,应用活血祛瘀药物后,能促使黄疸消退,瘀血证候减轻,肝脾肿大回缩。本临床观察的结果表明,以活血祛瘀为主治疗病毒性肝炎所致难治性黄疸,明显优于单用清热利湿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三梭、莪术破血行气;辅以丹参、赤芍、郁金、虎杖、泽兰、大黄增强活血凉血、利胆退黄作用;茵陈、栀子、金钱草清热利湿泻火。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清化湿热之功。目前西医治疗本病,通常也在保肝退黄降酶的基础上投以654-2、肝素钠等改善微循环药物,其机理与中医的活血祛瘀法相一致。

    唐世利等[7]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红花、川芎、柴胡、枳壳、桔梗、葛根、丹参、茵陈蒿等)治疗瘀胆型肝炎80例。结果总有效率93.75%。提示本方有活血化瘀,凉血退黄功效,具有较好的治疗瘀胆型肝炎的疗效。

    汪承柏[8]对17例胆红素结合障碍、37例胆红素排泄障碍、TBi1 171μmol/L持续时间平均为47.7天,TBi1均值343.88±160.33μmol/L之肝病,用行气破血、益气养阴法为治,49例显效。认为本法可激活胆红毒结合所需酶谱的活性,加强胆红素结合及抑制TXB2产生,稀释胆汁而加速黄疸消退。

    赵春景等[9]研究了赤芍对乙肝黄疸患者红细胞通透性及渗透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肝黄疸患者红细胞通透性下降,赤芍能显著改善其红细胞的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对低渗张力的抗性,有一定的稳定红细胞膜结构的作用,在肝炎治疗上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熊益群等[10]为了观察消黄散(由茵陈、大黄、郁金、赤芍、桃仁、马鞭草等为主组成)对实验性大鼠黄疸的作用与作用机理,采用一次性胃异氰酸α萘酯(ANIT)中毒制备大鼠黄疸模型,不同剂量消黄散为治疗组,与思美泰对照,观察血清NO、ET及ALT、TBil、GGT、ALP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消黄散和思美泰都能显著改善上述指标(P<0.01),消黄散中、大剂量组在某些方面优于思美泰(P<0.01),其退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对NO、ET的影响,从而调节肝脏微循环,达到抗肝损伤、恢复肝脏功能的作用。

    虽然,活血化瘀药物在难治性黄疸治疗中的有效性毋庸置疑,但毕竟是克伐之品,易伤正气,尤其在大剂量应用时,易导致或加剧腹胀、纳差等症状,对治疗不利,有悖“治在脾”原则,可酌情选加健脾行气和消导之品,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消除活血化瘀药物的负面影响。静脉给药途径能避免或减少活血化瘀药的副作用。

    2.温阳化痰  谌宁生教授认为[11],阴黄治宜温补脾阳,使脾阳健运,机能恢复,则寒湿散而黄自退,即所谓温阳以化湿也。如阴黄症见精神疲乏,纳差腹胀,大便不实,小便自利,脉沉细,宜温中散寒,健脾化湿,用茵陈理中汤或茵陈附子白术汤加减。若黄疸日久不愈,气血不足,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宜益气健脾,双补气血,用参苓白术散加生芪、当归、茵陈;如阴黄神疲气短,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少食懒言,大便溏泄,为脾肾两虚,宜温补脾肾,以化寒湿,用金匮肾气丸加党参、白术、仙灵脾、茵陈等补气健脾利湿退黄。

    对于阴黄的治疗,临床上常以茵陈蒿汤化裁治疗[12]。现代研究证实,茵陈蒿汤具有利胆、降血脂、抑制肝细胞凋亡及改善实验性胆汁郁积等作用。茵陈蒿汤血中移行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初步确立6,7-DME(6,7-二羟基香豆素)为该复方的有效成分,该成分有明显的利胆和抗肝损伤作用,该研究还证实了茵陈蒿为茵陈蒿汤的主药(君药)。口服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能维持3小时,其生物利用度为64.2%。虽然血中没有检出大黄、栀子中的成分,但如果只用茵陈却影响口服后的6,7-DME的药动学参数。配服大黄后,6,7-DME的吸收速率加快(提前约10分钟),而消除速率减慢;而服用栀子后,使6,7-DME的血中浓度出现两次峰值,表现出栀子可使6,7-DME产生肝肠循环所致。从肝肠循环实验研究(将口服茵陈蒿汤的大鼠胆汁引流到另1只未吸服的大鼠胆管中,使其流入该大鼠的十二指扬中,然后取该大鼠血清成分定性和药效研究。结果,该未服有大鼠血清中验出了6,7-DME,以该大鼠血清为药物给予与第3只大鼠时,产生了明显的利胆作用。)从而证明了肝肠循环的存在,证明了茵陈蒿汤三味有配伍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杨大国等[1]以炮附子10g,赤芍60g,生大黄(后下)、丹参、茵陈各30g,金钱草、海金砂各15g为基本方,治疗慢性难治性高黄疸,总有效率达87.9%。临床上,上腹饱胀加厚朴、枳实各10g,胃脘振水声加桂枝15g,茯苓30g,出血倾向加小蓟15g,仙鹤草30g,皮肤搔痒加防风12g,地肤子15g,夏季时加生石膏(先下)30g。

    张菁等[2,3]为探讨和阳解凝法(主要药物为附子、黄芪、天花粉、威灵仙、鹿角霜、鳖甲等)治疗顽固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理。将120例患者分成肝郁脾虚型(基本方加柴胡、当归、白芍等)、脉络瘀阻型(基本方加炙穿山甲片、地龙干、露蜂房等)、肝肾亏损型(基本方加制熟地黄、仙灵脾、小茴香等)各40例,每型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各20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脏代谢指标、HBV M、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疗程6个月。结果:中药组疗效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肝郁脾虚型疗效最佳。提示中药肝复康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修复肝细胞的作用。

    陈子明[13]采用基本方(姜半夏l0g,陈皮l0g,枣仁12g,泽兰l0g,藿香10g,云茯苓15g,焦苍、白术各l0g,生谷芽15g,白花蛇舌草20g)治疗难治性黄疸。兼呕吐加姜竹茹,肝郁气那加香附、柴胡,胁痛不舒加广郁金,肤黄出现蜘蛛痔、肝掌者加活血化瘀之品如红花、丹参、桃仁等,肝脏肿大者加软坚散结之品如三棱、莪术、八月札。

    许奎等[14]按单盲、随机、对照等原则进行分组,治疗组32例采用温阳祛瘀化痰方(桂枝、茴香、白芥子,田基黄各9g,茯苓、丹参各12g,莱服子30g。加减:畏寒加制附片9g,便溏泄泻加吴茱萸6g,乏力加炙黄芪20g,纳差加薏苡仁20g,恶心呕吐加制半夏9g,胃肠胀气加陈皮9g,厚朴6g,尿少加车前子15g,胁痛加郁金12g,搔痒加紫草30g),对照组30例采用凉血活血方,疗程均为12周,结果:在退黄效果和临床症状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胆红素数值变化在治疗8 周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12周后差异更显著,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 例因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而中断试验。

    贺江平等[15]对93例急,慢性重度黄疸肝炎饮停心不证,用过各种中西药物退黄无效,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用药前总胆红素均值339.25μmol/L。改用本法后39例平均67天总胆红素恢复正常,47例有残留黄疸,退黄总有效率92.4%,无效及自动出院7例,用苓桂术甘汤加减为治,对有饮停心下证这一特殊证型的重度黄疸肝炎,系有效治法。

    李双全等[16]采用兴阳化瘀退黄饮(制附子10g,桂枝12g,黄芪24g,白术12g,当归15g,赤芍30g,丹参30g,片姜黄15g,地龙l0g,香附10g,茵陈30g,虎杖15g,土茯苓15g,蝉蜕10g,车前草l0g,生山楂15g)治疗顽固性药物性胆汁瘀积症27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5。

    刘昱[17]试拟温阳和血,通络利胆法治愈顽固性性激素性黄疸 l 例,处方:制附片(先煎)、桂枝各6g,生地、当归、白芍各12g,红花、川芎、三棱、莪术各10g,鸡内金、生楂各15g,生黄芪20g。认为温阳和血法可增强免疫机能,激活酶活性,加强胆红素结合,降低TXB2、PGF1α,改善血粘度,增加肝血流量,利胆等作用,从而促使黄疸消退。

    3.解毒通腑  李斌等[18]对经手术证实时的阻塞性黄疸32例病人作为观察对象,以探讨中药清泻剂对阻塞性黄疸内毒素血症的影响,结果发现,清泻剂防治组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为14.28%,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83.33%,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果提示,清泻剂对阻塞性黄疸内毒素血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认为,解毒通腑法对难治性黄疸具有以下作用:

    (1)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大黄、芒硝是典型的通里攻下药,能排除胃肠积滞,使大量细菌和内毒素随肠道内容物排除体外,减少了大剂量抗生素的使用,避免了细菌菌体裂解而在肠道内产生高浓度的内毒素,减少了内毒素的来源,缩小了肠道内毒素池。同时,大黄、丹皮、栀子等药有较强的抑制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的能力,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减少了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

    (2)调动体内因素,促进内毒素的灭活:文献报道,中医下法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和消除炎症。某些中药在体外虽然无抗内毒素作用,可是在体内有抗内毒素作用,能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清补体水平,调动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另外还发现,复方大承气汤能明显提高黄疸患者血浆Fn的含量,可能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Fn是一种调理素蛋白,对机体增加细胞趋化、吞噬等均有作用,可作为网状内皮系统的一个非浸入性指标)。

    (3)对血液中的内毒素产生直接拮抗作用:方中大黄、蒲公英、黄芪已证实在体外有较强的直接抗内毒素作用,很可能在体内对侵入血液循环中的内毒素产生直接的作用。

    (4)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肾功衰竭的发生可能与内毒索引起肾皮质血流量分布、肾小管坏死以及肾小球纤维蛋白沉积有关。复方大承气汤很好地预防了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C24的下降,从而可保护肾功能。

    陈海龙等[19]对中药复方大承气汤防治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血症的作用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药防治组患者术中门静脉血和术后体循环静脉血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与中药防治组相比,黄疸对照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生肌酐清除率出现明显下降(P<0.01),纤维结合素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提示复方大承气汤对梗阻性黄疸时的内毒素血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王三明等[20]研究加味大柴胡汤保护阻塞性黄疸大鼠的肝功能、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及缓解内毒素血症的作用。采用急性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分为7,14及21d 三个时段,每个时段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O组)、胆总管结扎+生理盐水组(BDL+NS组)和胆总管结扎+大柴胡汤(BDL+中药组)。在各时相点,剖杀大鼠取肝组织及门静脉血,作病理检查;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和门静脉内毒的含量。结果胆管结扎7、14、21d,BDL+中药组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SO组(P<0.01),但低于BDL+NS组(P<0.01);胆管结扎7、14、21d后,门静脉血浆内毒素BDL+NS组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提示大柴胡汤在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保护肝功能及减轻内毒素血症方面作用明显。

    李淑芬等[21]利用中药散剂治疗残留型黄疸,取得了较好疗效。方中主药有青黛、白矾、血余炭、黄连、大黄,诸药研成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装入胶囊,每粒胶囊药量约0.5g。每次3粒,每日3次。如果病程较短,黄色鲜明者用茵陈煎水送服,以加速退黄之效。

    许建衡等[22]为了评价临床应用多年的利胆膏(蒲公英20g,郁金15g,枳壳10g,川楝子10g,茵陈20g,金钱草20g,胆草10g,内金15g,丹皮15g,赤芍15g,丹参20g,三棱15g,莪术15g,大黄10g,芒硝10g,泽兰15g,地龙15g)对难治性黄疸的治疗作用,采用32只黄疸模型狗,随机设利胆膏组、舒胆通组,利胆膏+舒胆通组和空白对照组各8只。治疗1周后分别观察胆汁流量和粘度、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结果利胆膏具有极强的利胆消炎作用,可使胆汁流量显著增多,粘度下降,而上述各项黄疸指标均明显好转。

    四、难治性黄疸的辨病用药

    根据现代医学对黄疸病因病理的认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经现代药理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能加强胆红素结合、减少肝肠循环、消炎利胆利尿确有功效的药物,以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高胆红素血症时期[23]

    1.溶血性黄疸  因患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使红细胞大量破坏,非结合胆红素滞留血中所致。应针对其原发病进行治疗。并酌加鸡血藤、阿胶等以改善红细胞脆性,阻断红细胞凋亡破坏,酌加山茱萸、生地黄、鹿衔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2.肝细胞障碍性黄疸  因病毒性肝炎等各种肝病造成肝细胞广泛损害,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障碍所致。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叶下珠、虎杖、田基黄、土茯苓等抑制和清除病毒,黄芪、灵芝、当归等调节免疫功能,北五味子(研碎)、鸡骨草、垂盆草等阻断肝细胞坏死、恢复肝脏代谢功能,丹参、赤芍、三七等改善肝脏微循环、阻断纤维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制鳖甲等抗脂质过氧化损伤、阻断肝细胞癌变。

    3.胆汁郁积性黄疸  因肝内外胆管阻塞或肝内胆汁郁积,使血中结合胆红素以及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可酌情选加绵茵、生大黄、赤芍、丹皮等以消除内毒素血症,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选加干姜、制附片(先煎)、白矾(冲服)等以疏通毛细胆管通道,促进胆汁排泄。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因先天性酶缺陷,以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障碍,使血中结合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升高所致,常有家族病史。此类疾病当以补肾健脾为主,疏肝利胆为辅,方选金匮肾气九或附子理中汤酌加黄芪、茵陈蒿、金钱草等,或养肝宁心,清热除烦之法。如孙海潮等[24]采用酸枣仁汤(酸枣仁10g,炙甘草15g,知母20g,茯苓15g,川芎15g)治疗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黄疸恢复正常后继续巩固治疗2个月。5例病例临床均表现为肝阴不足征象,考虑本病的病理基础为素体肝阴血不足,劳累、情绪波动伤肝经之气血,气血伤则虚弱随之,肝虚不能疏泄,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胆汁外溢而成黄疸。方中酸枣仁为主药养肝宁心安神,川芍疏肝理气,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清热除烦益阴,甘草扶正和药。通过养肝宁心,清热除烦,能使黄疸下降,推测本方可能有调节葡萄糖醛酞移换酶活性,改善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质的作用。

    五、难治性黄疸的临床经验

    张菁等[2,3]认为,不同证型也是构成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病理基础,肝郁脾虚型与脉络瘀阻型血液处于高粘状态;肝肾亏损型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反映顽固性黄疸全血浓度的改变有阶段性和时相性,局部血瘀证与血瘀证“高凝”状态并非完全一致,此为分型论治及疗效评判提供了客观依据,并开拓了治疗的思路。临床观察显示:中医证型与顽固性黄疸的病变程度、病期和最终转归休戚相关,肝郁脾虚型多见于慢性肝病及早期肝硬化阶段,起效显著;脉络瘀阻型大部分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其效稍逊;肝肾亏损型病程日久,精血枯竭,部分患者已进入慢性肝病终末期,病情重羁,说明慢性肝病病程中,一旦出现持续性黄疸,抓紧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吴嘉赓[25]认为,目前西医对小黄疸的治疗,普通沿用中医活血化瘀的思路,如使用小剂量肝素、654-2、丹参注射液、前列腺素E、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还原型谷胱苷肽等,但效果不够理想。这可能与上述药物能有效地改善毛细胆管内胆汁郁积,但对改善肝细胞功能减退这一环节则作用不大有关。他提出,残留黄疸患者病程较长,皮肤多萎黄少泽或晦暗,伴明显乏力、腹胀纳差等临床表现,当属阴黄。《临证指南医案·疸》篇中指出“阴主晦,治在脾”。而茵陈蒿汤为阳黄而设,应用时宜活用,重用茵陈,少用山栀,视大便情况而确定大黄剂量或煎法,务使大便通畅,黄有去处而不伤正。茵陈蒿汤的退黄作用明显,实验证明它有利胆及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加入牛黄有镇静、利胆作用,并能防止毒物对肝脏的损害,它的作用点在肝内胆汁郁积。为了解决肝细胞功能减退这一环节,还应该选择抗肝纤维化、保护和修复肝细胞、改善肝细胞功能作用的药物,如柴胡、赤芍、丹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以体现“治在脾”的精神和治本扶正治疗的优势。

    汪承柏等[8]认为,影响胆红素排泄的因素很多,如肝内严重炎症,毛细胆管、细胆管形态及功能受损,胆汁粘稠、胆栓或肝内泥沙样结石形成,胆汁返流,血栓素B2(TXB2)增多导致胆管痉挛等。用于治疗胆红素结合障碍者有鲁米那等菌诱导剂,但对长期重度黄疸疗效不好,且副作用严重;用于治疗排泄障碍者,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可控炎症减轻,阿斯匹林可抑制TXB2的产生,熊去氧胆酸可溶解泥沙样结石。但这些药物均为单方面作用,一个病人可能同时有胆红素结合与排泄障碍诸多因素存在。因此应同时解决结合与排泄障碍,以加速黄疸消退。他们发现,行气破血中药兼有激活酶的活性,加强胆红素结合,消除肝内炎症,抑制TXB2产生,增加胆汁流星,提高毛细胆管的渗透梯度,使胆汁变稀而有助于黄疸消退。

    余庆伟等[26]指出,癌性黄疸遣方用药除遵循传统的辨证施治外,尚须注重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岩柏、白花蛇舌草抗癌抑瘤,并能促使网状内皮系统增生;白术、玫瑰花疏肝和胃,又能防止肝糖元的减少;香附理气提高痛阈,改善肝脏血循环;广郁金退黄疸,改善肝微循环;茜草去瘀生新又利于凝血因子合成。

    顾解民[4]提出了难治性黄疸的基本治疗方法:①痰瘀同治,常配对用药,如僵蚕合姜黄,郁金合赤芍,海浮石合石见穿,三七合皂矾,杏仁合桃仁,白芥子合水红花子,硝石合大黄等。或以成方相合,如黛蛤散合白金丸,苓桂术甘汤合下瘀血汤,二陈伍四物等,以气血并调,痰瘀合治,对顽痰死血潜藏不移者,则予全虫、山甲、蜂房、地必虫、水蛭、僵蚕、地龙等药,择其一、二,入络搜剔,直捣顽坚(化痰祛瘀宜中病即止)。②标本兼治,健脾主以四君、理中,或兼温肾,补火生土;养肝以四物、左归出入;临证健脾养肝,既有侧重,也相兼顾,方如加减逍遥、归芍六君之类。祛除化痰散瘀,尚须清泄湿热余毒。利湿退黄常用茵陈四苓。③内外合治,阳黄用百部、瓜蒂研未醋调,敷内关穴。阴黄以干姜、白芥子研未醋调,敷于脐中。

    六、难治性黄疸的调养

    饮食调理是影响黄疸转归、巩固疗效至关重要的因素。无论是黄疸期还是恢复朗,进食都应以清淡不腻,易于消化吸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为原则。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均衡搭配(如豆制品加瘦肉),以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再生。且植物蛋白可抑制动物性脂防,保证必需氨基酸的充分吸收利用。肝病患者的营养是很重要的,患者往往有多进食以增加营养的倾向,这就与脾虚不运的消化能力相矛盾。因此,除了治脾外,还需“养脾”,患者应根据消化能力采取放牧式进食,避免过食伤脾,尤需忌食高脂类食品,以免促进胆汁分泌,加重胆汁的郁积和肝脏的负担。肥甘厚味易滋腻生湿,不利于黄疸的消退,故黄疸期应限制脂肪,适当增加糖量,以增加肝糖原储备,减少肝糖原的分解,可提高肝细胞抵抗病毒损害的能力,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利于黄疸消退。黄疸消退后则应适当进食稍含脂肪的食物,若过分限制脂肪,反致食欲不振、便秘。但应以富含亚油酸等必需脂肪酸的植物油为宜,不仅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而且能促进胆汁分泌、排泄,还可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吸烟会破坏人体免疫功能、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饮酒不仅阻碍氨基酸、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的吸收。而且直接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激发和加重黄疸。故应戒烟酒,以利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杨大国,肖野. 温阳活血利湿解毒法治疗慢性难治性高黄疸33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4(3):28-29

 张菁,俞翠珠等. 肝复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难治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5):317-319

 张菁,成伟忠等. 肝复康治疗肝炎肝硬化顽固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12-15

 顾解民. 中医治疗“残留黄疸”的体会. 镇江医学院学报,1995,5(3):246

 孙清廉陈发和. 治疸退黄12法. 中国农村医学,1991(6):36-38

 蒋行健包剑锋. 从瘀论治难治性黄疸55例.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9):375

 唐世利,彭云飞,刘晓欣.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瘀胆型肝炎80例. 陕西中医.2003,24(11):999-1000

 汪承柏,贺江平. 胆红素结合与排泄障碍的长期高黄疸肝病治验.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2):1-3

 赵春景王芳. 赤芍对乙肝黄疸患者红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中医药研究,1999,15(5):42-43

10 熊益群,朱慧敏等. 消黄散对实验性大鼠黄疸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3):154-156

11 李晓良. 谌宁生教授论治重度黄疸型肝炎. 新中医,1997,29(9):11-12

12 郭海平 刘安祥. 茵陈蒿汤在阴黄中的应用. 甘肃中医,1995,8(2):13-14

13 陈子明. 治痰退黄之我见. 吉林中医药,1995(1):19

14 许奎,严兆洪. 温阳祛瘀化痰方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轻度黄疸32例.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15-18

15 贺江平,汪承柏.  93例重度黄疸肝炎饮停心下症的中医诊治. 中医杂志,1995,36(3):167-168

16 李双全 任树平. 兴阳化瘀退黄饮治疗顽固性药物性胆汁瘀积症27例. 山西中医,2000,16(3):14-15

17 刘昱. 温阳和血法治愈顽固性性激素性黄疸1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7(4):223

18 李斌,段志忠. 清泻剂对阻塞性黄疸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大同医专学报,1997,17(2):23-25

19 陈海龙 周俊元 等. 复方大承气汽防治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2):724-726

20 王三明,伊新等. 加味大柴胡汤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血浆内毒素的影响.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3,21(1):31-32

21 李淑芬,曹锐. 中药散剂治疗残留型黄疸体会. 天津中医,1997,14(6):260-261

22 许建衡,孙淑明. 利胆膏治疗难治性黄疸的实验研究.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9,12(1):18-19

23 周晓玲.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顽固性黄疸.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5(3):69-71

24 孙海潮,杨立伟. 酸枣仁汤治疗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黑龙江中医药,2000(5):36-37

25 吴嘉赓. 残留黄疸的治疗体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6

26 余庆伟 沈荣福. 癌性黄疸的中医治疗.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5):10-11


 
聂老师 你好 我是一名30岁未婚女青年 20岁时先发现有黄疸 那时指标是20几 两年后跟着ALT也异常 服用博路定5年半 病毒小于500肝功正常 但就是为了治黄疸走了10年非常辛苦的路 吃了各种降黄药心情随着指标的波动而反复 最后三年用中药治疗 时高时低 最终停格在50下不去而结束了煎药的日子 年初有一医生说我肝脏缺少一种酶 让我服用苯巴比妥 10天后查黄疸从50一下降到16 那时我知道了一种病叫GILBER综合症  到目前我一直在服用苯巴比妥已三个月 每天2粒 黄疸在正常值 是不是要停药或减量 医生各有说法 我也无所适从 聂老师 我知道这药不能长期吃 但也害怕一停药黄疸又会高高在上 但减量服用才是我目前应该做的是吗 这样减到最后我从头至尾大约服半年苯巴比妥 这个时间合适还是不合适 我能从您那里得到建议吗 说得有点啰嗦请见谅

博主回复:2013-06-01 15:40:31

你的情况可能就是葡萄糖醛酸酶缺乏——一种良性肝病,广东有不少这样的患者,我一般是建议不用药。苯巴比妥是酶诱导剂,对此疗效不错,但停药就会升高,不宜长期服用,因其会引起全身无力、呕吐、头痛等副作用。
网上查到本病的保健知识,供参考:
1.禁食蚕豆或蚕豆生加工品,避免在蚕豆开花、结果或收获季节去蚕豆地。
2.禁止使用含萘的臭丸放入衣柜驱虫。
3.禁止使用的药物:乙酰苯胺、美蓝、硝咪唑、呋喃旦叮、呋喃唑酮、呋喃西林、苯肼、伯氨喹啉、扑疟母星、戊胺喹、磺胺、乙酰磺胺、磺胺吡啶、噻唑酮、甲苯胺蓝、 SMZ、TNT等。
4.慎用的药物:扑热息痛、非拉西丁、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安坦、维生素 C、维生素K、氯霉素、链霉素、异烟肼、磺胺嘧啶、磺胺胍、磺胺异恶唑、氯喹、秋水仙碱、苯海拉明、左旋多巴、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乙胺嘧啶、奎尼丁、奎宁、SM、TMP、优降糖等。
5.感染性诱因:病毒性肝炎、流感、肺炎、伤寒、腮腺炎等。
6.凡感染后或接触/服用以上食物或药物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面黄或苍白、尿呈黄褐色或暗红色等症状,属急性溶血反应,应立即到医院急诊科就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