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山县南岳考辨(1)

 苏家埠大淠塘会馆 2013-10-14

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考辨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此南岳不是指今五岳之一的湖南衡山,今南岳衡山是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废除江北南岳称号之后改封的。因此,汉武帝原封南岳被称作古南岳(也被误称副南岳、副衡)。古南岳在何处?自今潜山县建县以来,史志界争论不休。新编《潜山县志》、《天柱山志》独取一说,不免失之偏颇。本文力求抓住主要矛盾,从时空概念入手,突破主观想象的思维定势,考辨如下。


    一、弄清县名、山名是考证古南岳问题的两个重要前提


    《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这里的“灊”、“天柱山”指什么地方,必须把它摆到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弄清楚当时的行政区划和地名,这是考证古南岳问题的重要前提。


    (一)汉代的灊县非今潜山县


    古南岳纠纷在宋代以前没有发生过。因为汉时的灊县在今霍山县,今潜山县是汉时的皖县,皖、潜二县的边界在今岳西县境,即大别山脉江淮分水岭多枝尖至丛毛尖山脉。廓清汉时皖、潜二县行政区域,则知《史记》载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是在古灊县今霍山县,并非古皖县今潜山县。如果汉武帝登今潜山县的天柱山,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和山名,“二十而南游江、淮(《史记?太史公自序》)”熟知江淮山川、“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而封禅焉(《史记?封禅书》)”跟随汉武帝封岳的太史令司马迁应记为“登礼皖之皖公山。”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皖县由来于春秋时的皖国,县名沿用568年,至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改为怀宁县,元至治三年(1323年)才改设潜山县,至今已有670余年。由于潜山县的成立,与古灊县名同一字,于是古南岳纠纷生焉。清代三修《潜山县志》为了争夺古南岳,竟然把汉时的皖县建制改为灊县。这种篡改历史的行为招致后世学者的唾骂,我亲眼所见志书上面被人批注:“无稽之谈!”新编《潜山县志》、《天柱山志》记述历史沿革是实事求是的。但对“灊之天柱山”的“灊”字又作了主观解释,他们认为“灊”不是指“灊县”,而是指“潜山”,并且在志书援引《史记》原文时加注成“登礼潜(山)之天柱山”,形成“山之山”之句。这种作法同样是曲解了《史记》原文的含义,因为古时的“潜山”也好,“天柱山”也好,都非指今日的“潜山”、“天柱山”。


    (二)今日的潜山、天柱山在汉代称皖山、皖公山


    汉时的“潜山”在何处?南宋《后汉书?袁术传》中说得很清楚,“灊山,灊县之山也;灊,今寿州霍山县也。”古灊山在古灊县,与霍山、衡山同指一地。这是说山名。作为县名,汉代尚无潜山县,后梁时期曾在六安设立过潜山县,其疆域与今潜山县无涉,元代成立今潜山县仅沿用潜山县名而已。


    新编《潜山县志》、《天柱山志》在考辨古南岳时,均援引《后汉书?马援传》,建武十七年(41年),李广“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证明“其时的灊山就在皖县。”这里有两个疑点:一是“攻没皖城”与“自称南岳大师”没有必然联系,从灊县的霍山而来照样可称南岳大师;即使称东岳大师,也可攻皖城,杀皖侯;其二,这个李广是个亡命之徒,或许是诡称李广,并非是西汉朝中名将李广。名将李广在攻皖城前160年就死了,他死后13年,汉武帝才登礼灊之天柱山封岳。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自称南岳大师”之人到了皖城,灊山也就在皖县。


    同样,今日天柱山在汉时也不姓“天”。新编《天柱山志?大事记》第一条记载:春秋时期,“周封皋陶后裔偃氏一位贤者为皖伯。封地之内,山为皖山,水为皖水。安徽省简称‘皖’亦源于此。”有史以来,天柱山从春秋到清代一直称皖山,或称皖公山,历代诗文可供佐证。天柱山比皖公山响亮、形象,倘若皖公山汉时就称天柱山,又有汉武帝封岳之故事,历代骚人墨客必定直呼天柱山,涉笔皇帝封岳掌故的。然而李白直言《江上望皖公山》。王安石《望皖公山马上作》诗,非但无天柱字眼,而且还指出皖公山“远疑嵩华低,近岂灊衡匹。”认为远在北方的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可能比皖公山低,近邻南岳灊衡山也不能与皖公山相比,可见他是把嵩山、华山、灊衡山、皖公山等四山分开来写进诗篇的。白居易诗《题天柱峰》,这就道出了古时的天柱山真名,自古以来,皖公山之高峰称天柱峰。


    皖公山何时改称天柱山的?最早见于韦曾《谒天柱山真君祠》一诗,这首诗是否原作,是否吟今天柱山的,尚待考证。历史上八修《潜山县志》,前五修均称皖公山,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修的《潜山县志》时,首次将旧志中的“皖山图”改称“霍岳天柱山图”,“山川”志中将“皖山”改为“灊岳”。以此为界,皖公山改称天柱山至今也只有320余年。


    汉时的灊县、潜山非今日的潜山县,今日的潜山县、天柱山是汉时的皖县、皖公山,这是我们研究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的最重要的时空概念。夏虫不可语冰。以今论古,致使古南岳迷雾重生。当我们揭开古南岳时空的面纱,即可知道今日潜山县才670余岁,今日天柱山才320余岁,无以去争夺两千多年前的“灊之天柱山”南岳桂冠。


    二、弄清“盛唐”所在确定封岳路线


    古南岳纠纷的症结主要在于时空概念不清,回避汉时的县名和山名;其次是汉武帝封岳路线划分不清。为便于分析封岳路线,现将《史记》、《汉书》中关于封岳原文摘录于后:


    《史记?武帝本纪》、《史记?封禅书》同文记载:“明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


    《汉书?武帝纪》记述更详备: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灊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遂北至琅琊,并海,所过礼祠名山大川。”……六年“夏四月,诏曰: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


    两段文字详略互补,对封岳路线交待十分清楚,汉武帝此行到了荆州、扬州之地,浔阳江、淮河流域,后从海上至青岛下胶南县地琅琊,再至泰山。可人们对古地名“盛唐”所在见解不同,对马班的文词理解不同,便产生三条封岳路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