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批评沟通的七点建议

 联合参谋学院 2013-10-16

作为一名管理者,批评员工是一件平常而又普遍的工作行为,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可是如何批评沟通才最有效,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就拿自己来说,尽管做了十几年的管理者,但也时常感受自己缺乏批评沟通的艺术,也经常会发生对员工的批评显得很随意、很直接、很强势,让员工很尴尬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要么批评后的改进效果不佳,要么时常会引起别人的误解。近日,我一直在思考,要想提高批评沟通的艺术,究竟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于是,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想对自己提出以下七点建议,也许并一定全对,不过照此执行,应该会有一些改善。

第一,要牢记批评沟通的目的,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

批评的核心目的是让别人成长,是一种“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纠偏行为,是希望他以后在工作中更加出色,而不是惩罚他过去所犯的错误。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所以,批评员工是不应该抓住过去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而应该有条理的列出他所犯的错误,简明扼要的指出来,更多地应该是对其未来成长的帮助建议,或者希望他未来更出色的建议。

第二,批评沟通前一定要分析他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及危害,针对不同的性质、程度和危害采用不同的时间、场合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批评,而不应该采用固定模式的批评手段。有的谈话,有的电话、有的短消息,有的推荐他一些文章,包括自己的博客,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不必拘泥于形式。

第三,批评沟通的时间把握。

批评首先应该及时,要不然时间一久员工可能就会忘记,你去批评他可能会使员工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我们在批评员工时尽量不要打断员工正在进行的工作行为,可以约员工在工作间隙来进行沟通,但也尽量不要占用员工的下班后休息时间,更不要在一大早刚上班的时候来找员工进行沟通。俗语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一大早是一天的开始,我们都希望员工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这样一天的工作效率才会高,所以除非发生特别重大紧急的事情,请不要在一大早刚上班就批评员工。同样,每天快下班时,员工都辛苦了一天,也比较疲劳,尽可能的让他们带着比较放松的心情回家和家人团聚。如果你这时候批评他,他带着一种负面的情绪回家,极有可能会和家人发生冲突。基于此,我建议,选在每天工作时间的上午或者下午的工作间歇期进行批评沟通,比如上午的10点左右和下午的15点左右比较合理。

第四,批评沟通的场合把握。

一般尽量不要选择有其他人在旁边或者人群集中的地方对员工进行批评,因为在这些地方批评员工会使得员工很没面子,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面子。所以,我比较建议选在主管自己的独立办公室或者小型会议室内进行比较妥当。记得在2007年的一段时间,员工发生错误时,我会带着他在公司的楼下散步,通过散步来沟通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当然,如果公司条件允许,你也可以带着员工在公司大楼内的咖啡厅、茶社等地方进行批评沟通。总之,尽可能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和员工进行批评沟通,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第五,批评沟通一定要具体,有理有据,有利有节。

这就要求我们在批评员工前一定要整理思路,要有确实的证据你才可以对员工进行批评,不能捕风捉影,听信一些传言,这样会让员工心理不服气,还有可能冤枉好人。在这个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是“只讲事,不讲人。盯紧事,慎说人。”对发生过的事可以讲是非对错,但涉及到整个人的评价尽量慎重。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无论他做了多少错事,只要他活着,都可以翻盘,对一个人的评价甚至盖棺还不能论定。但是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涉及行为的道德标准,法律标准、制度标准还是比较明确的。

第六,小事尽可能避免批评,而是应该采取一些幽默提醒等办法,特别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性质轻微、影响极小、员工又是偶尔为之,发生频率极低的错误,更应该如此。也就是所谓的“抓大放小”。

第七,批评员工时更多应该站在员工成长的角度上善意批评,这个其实是一个说话的艺术问题。

比如,某员工迟到了,你不应该这样说:“你迟到了,给我小心点儿!”“小王,你怎么又迟到,大家都很早就来了,影响大家的工作!”而应该这样说:“你看你又迟到了,这样对你的影响不好,你这么年轻,不养成好习惯,对你的未来是没有好处的。”这样的批评,这位员工会觉得你是在为他好,他打心眼里愿意接受这样的批评。

第八,批评沟通的“三明治”艺术。

就像我们买的西餐三明治一样,上下是面包,中间是生菜和肉。所以批评沟通时最好采用“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的模式,决不可以只批评不表扬,无论批评什么事情,最好能找点值得表扬的事情,放在批评前和批评后说。只要你用心,员工一定有优点值得你表扬的。

第九,要学会宽容,要留给员工“知足与感恩”的空间。

对于那些确实因为家庭或者个人实际困难而不可避免发生错误的,我们有事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处理方法。因为这些员工本人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也心存悔恨,如果你能够适当的放他们一马,给他们留下了“知足与感恩”,一定会达到自省和奋起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