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到的一节小组合作学习的语文课

 边城边城 2013-10-16

(转载)

我看到的一节小组合作学习的语文课(6月博文)  

来自zhangjing_dudu   2013-06-04 08:57:17|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能力与需求,确定教学的起点、目标与策略。作为时下热议的教育话题,由此衍生出不少名词——“少教多学”、“以学导教”、“后茶馆式教学”。不过,理念的落实需要借助具象的载体来实现。

2013年5月29日,南汇四中的程春雨老师在自己的班级开了一节小组合作学习的课。这是一节七年级的复习课,课题是《洁白的木槿花》的阅读思考和作题解答。

我走进了程春雨老师的课堂,闻讯而来的浦东教发院的黄建初、王丽琴老师也来感受了一场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落实以学定教的教改课。作为观察员,他们参加了听课和研讨。

两分钟预备铃,学生们熟练地四五一组围坐一起,小组长下发前天的回家作业(一份《洁白的木槿花》的阅读材料及配套的四道练习题)。上课开始的最初一分钟,程老师简明地概括了4道题目的完成情况。随后学生们开始着手小组合作学习单的三环节内容。

第一环节,提炼解题思路(要求将每一题的解题思路或是答题要领写出来)。组内大部分学生将自己的思路与小组成员分享,经讨论比较后,由小组长将答案记录在案。也有个别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做聆听。10分钟的小组讨论结束后是班内交流。学生们举手踊跃,回答者自信表达,且解题思路清晰准确,甚至相当老练,显然是接受了长期解题训练的结果。对于偶尔的不当之处,教师只做简单地点拨,纠正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小组交流抑或班内交流,其氛围都称得上静谧和谐,当有学生发言时,其他人都是安静地倾听思考,没有谁会高声讲话。

第二环节是题型转换,要求语言表达清晰并确定分值。又是一轮小组讨论,相对于第一环节而言,让学生做出题者,显然更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小组成员慎重思考、积极表达,对赋分一事更是各抒己见、斟酌再三。程老师将整块黑板划分为9个区域,每个小组将自己创作的题型工整地呈现在黑板之上,其中不乏精彩的问题:“圣洁”与“洁白”的区别是什么?母亲要在坟茔周围栽种木槿花的深刻含义是什么?18道题目基本覆盖了阅读题的题型且提问有一定的深度,又一次证明了教师平日对解题技巧训练有素。

第三环节是要求孩子们自主选择问题,进行回答。时间关系,这一环节仓促结束。

总体而言,这是一次高效的小组合作,课堂里的时间基本让给了学生。在教师有序的安排下,学生自由自信地表达观点,呈现已有的经验;学生吸收思考同伴的意见,进行辩证理性地分析,实现了思维的训练。程老师在其中只做串联与点拨,语言理性、语气冷静,也少鼓励性的评价。

但无论如何,听课者看得出学生们都很享受这节课,小组合作的形式保证了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和质量,绝大部分的孩子敢说、会说,课堂中显见的是能力的训练、内隐的是思维的拔节。我们感受到了“以学定教”。

课后的研讨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充分体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探索性研究。有质疑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围绕做题展开,是否狭窄了教学的丰富内涵?作为语文课,如何体现人文性?程老师坦言自己的无奈,考试临近需要密集的解题训练。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十分关注题目背后的素养的。王丽琴老师认为在解题中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可能也不能简单地归类于“应试”,处理得当,也有人文的因素在内,应试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

讨论没有定论。对此,我们可能还需要研究,让实践来说话。一节可以见仁见智的探索课,留下思考留下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话题,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看,无疑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践探究。

(二〇一三年六月一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