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医案,最好两类,一类是《伤寒杂病论》方医案,所谓经方医案,另一类就是误案。
读经方医案,我很享受经方之效用干净利落,但更赞佩先辈活用经方。我最憾一些未得经方要领之士,不该加的加、不该减的减,一个简单的病症,变了四五次方,才用对了药,又或虽太阳病,但医者未细查,药后,转到了阳明病等等情况,后再拟方药则愈。这些本不是什么炫耀之事,因为医者医术有限,或病人服药、生活等细节不能够保证没有差错,但我常见医家每于医案后夸夸其辞,大谈理论,实在不该,未反思医术渐精,细节未细等,却只看到结果,忘了过程的缺陷。 中医之精,在于看个体,至于个体,不仅辨病症、方药煎煮等等,重要的是了解个体生活饮食习惯等,加以医嘱等等,只有如此,方能够体现中医是看个体的。 关于误案, 只可惜各个名家或医者记载甚少,亦或杂夹于专著中,不能够畅读,实为憾事。至今,我手中也只有一本误案类编,每次翻阅,都有感触,视如至宝。 有些人的医案,开头色脉一看,就知道热已严重伤血,但医者不明,始终气分清热养阴药甚至夹杂不少热药,变了三四次方,只见症状减轻,但未愈,到此时他才舍去部分热药,加入凉血活血补血类药,随后一两剂平,医者在医案后就引经据典地细解,此病是前人所称的何病,如何如何复杂或难治,把自己不一贯的医理,东拼西凑说一通,亦或有些人从开始的完全经方不变,让病人一直服了几周甚至半年之久,方愈,如此医案虽然最终愈病,于医者或名家眼中都是成功医案,甚至视为经典医案,然此类医案,在我眼中却都视为误案。 有些先辈的部分经方医案,则让我由衷赞赏。在此医案中,你会发现病人虽似张仲景所说的证,但有不同,再看先辈拟方,也是经方,但有不同,或减或加,涉及种类或一或二,并不是减多或加多,方药依旧是那么几样,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经方化裁,细查方药和病症,实在是妙的很!再看疗效,也是三剂内愈七八,甚至一剂或一服即平,此类医案,我最爱读,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读别人医案,到一定程度,是要把自己视为医者。首先看病症,所谓色脉,此时暂不看下文,心中细想,自拟方药,一个总纲,就是或阴或阳或夹杂,手边笔纸,仔细拟方,因为好与不好,关乎性命,然后再看他人方药,有何不同处,有何相同处,再反思自己和他人方药有无优点或缺点,随后别人方药的效果将是什么状况,照此细细看下去,你会不断收获,不断进步,同时也兴趣盎然,此为精益求精! 我读医案的时候,常感觉该医者写医案或看病的时候,写或出诊的时候太不仔细,其获知的东西也不在点子上,或没有其他症状来证明医者的推断,关于出诊辨病症的思路,应该怎么样,关乎医术医理,有些医者自己不甚明了就拟方,最后自己也诧异效果之速,常常用到一个字就是“竟”,例如,一服竟愈,一剂竟平,等等,等等,此类种种,实在可惜!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7.杏林中医医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