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顽石——曹雪芹的时光穿梭机
有人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明朝那些事儿”,本人对此不敢苟同。君不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开篇就借空空道人之口陈明,该书所述内容“无朝代年纪考”。然而,曹公的这个声明,竟被明朝派理解为曹公是怕被清廷疑有“反清复明”之嫌而作的障眼法。浅薄如此,曹公唯有徒叹“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其实“无朝代年纪考”是为了不受朝代限制,方便作者凭一支秃笔穿越各个朝代,说白了,《红楼梦》就是一部穿越小说,属于时下最潮的一个艺术品种。但时下的穿越剧作者只会把眼跟前的潮哥潮妹们通过一个不知所谓的“时空穿梭机”送回到我们所知的某个特定的朝代去演绎一段悲欢离合。 而《红楼梦》的穿越是贯穿式的,不但涉及到曹雪芹生前的历朝历代,也涉及到曹雪芹死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正如大荒山无稽崖青峰山下的那块“通灵顽石”所偈:此系身前身后事。 谁的“身前身后事”呢?当然是曹雪芹的,一个人能知过去不难,但要能知未来就比较牛逼了。曹雪芹敢如此牛逼当然不是没有依据。要知道历史乃是以60年为一轮向前推进的,天干地支只有60支,《推背图》也只有60幅,却能代表永恒。历史所以让人感到有很多相似之处,无非是相同的事件以不同版本重复演变而已。这就导致《红楼梦》里的人物虽然分属不同时代,却可以按剧情需要出场,无需拘泥于自己所属的朝代,“关公战秦琼”这样的“荒唐”戏是《红楼梦》的主要模板 ,要不怎么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呢。 可惜世人很少从“荒唐”两字去解《红楼梦》的“其中味”。究其原因,大概是对女娲氏所炼的那块通灵顽石未加注意,一打开《红楼梦》便跳过大石头,直奔甄士隐,毕竟“甄士隐”桥段比较有故事性。 但曹雪芹之所以费那么大篇幅描写那块大石头的来龙去脉,乃是因为此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如果你将12和24对准英语字母系列,就会找到L、X两个字母,合起来就是LX,这是罗马数字的60。罗马数字主要用于钟表,这块石头正是曹雪芹用于贯穿历史的“时空穿梭机”。
密码文学——红楼梦的灵魂
从通灵顽石到LX,这就涉及到了密码文学。说起密码文学,当今世界首推《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但与曹雪芹相比,丹布朗只能算密码文学界的小弟,而曹雪芹才是大师。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小弟设密也解密,小说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解密码的过程,小说看完了,真相也就大白了,书也不用再读了,束之高阁便了。而大师只设密不解密,甚至让你感觉不到作者设了密码,却让人总不免要回头再去读再去研究。 当然,大部分人的研究方向侧重在《红楼梦》诗词歌赋方面,将曹雪芹视为颇有造诣的文学家和诗词家,却无法认同曹雪芹是一位密码大师,理由是依照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不可能懂英语字母和罗马数字。对此,我无从辩驳,因为仅从这块顽石所含的两个数看,你完全可以理解为“一年有12个月,共24个节气”,这就完全符合曹雪芹的时代背景,无法证明他懂罗马数字。 但是,别忘了,这位“石兄”并非女娲氏唯一的石料产品,它还有三万六千五百个弟兄,而365是一年的天数,用通灵顽石的弟兄们除以365,就得到了100,然后就要把这100变换到罗马数字系统,才能得到C,再转到十六进制系统,C才能等于“十二”。 有了“十二”就可以补天了。这是因为“二”比“一大”,所以“二就是“天”。而“十”音同“石”,将“十”放进“二”,这就是“补天”,同时还构成了一个“王”字。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个“补天”过程是避不开罗马数字这一环的,否则,这三万六千五百个石料也将跟通灵顽石一样,无才补天了。 |
|
来自: 随园天一馆 > 《文摘史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