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类方1

 学中医书馆 2013-10-20
组成:        大附子10两(用黑豆1升,水5升,不犯铁器,慢火煮,候豆熟、附子软为度,切作片子,焙令干),川芎6两,木瓜末、牛膝半斤,羌活4两。
出处:        《普济方》卷二二○引《朱氏博济方》。
功效:        大壮筋骨,补益丹元,进饮食,化气。
主治:        脚气,腰膝乏力,行步艰难,或即疼痛,或下注成疮。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空心、食前以盐汤、温酒任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三斤和匀,熬如饧膏,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方中木瓜末用量原缺。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菖蒲(米泔浸1宿,锉,焙)1两,矾石(熬令汁枯)1两,蓖麻子仁(研)1两,松脂(研)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2两,染烟脂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主治:        耳聋出脓疼痛。
用法用量:        针穿一孔子令透,塞耳中,每日1换。
制备方法:        上为末,熔黄蜡和拈如枣核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锉)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主治:        寒湿濡泻,久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生姜汤送下,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肉苁蓉1两(酒浸1宿,锉去皱皮,炙干),巴戟1两,防风3分(去芦头),当归1两,羌活3分,桂心3分,萆薢3分(锉),酸枣仁3分(微炒),牛膝1两(去苗),木香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补骨脂1两(微炒),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微黄),石斛1两(去根,锉),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白茯苓1两。
出处:        《圣惠》卷三十。
主治:        虚劳伤惫,腰脚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川乌头3分(炮裂,去皮脐),当归半两(锉,微炒),桂心1两,荜澄茄3分,赤石脂3分,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木香3分,茴香子1两。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虚冷气,小腹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酒
别名:        二味独活酒
组成:        附子5两(炮裂,去皮脐),独活5两。
出处:        《圣惠》卷四十五。
主治:        脚气,风毒湿痹,筋脉挛急疼痛。
用法用量:        每于食前随性暖服之。
制备方法:        上锉,以酒5升,渍5-6日。
附注:        二味独活酒(《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2枚(去黄取白)。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主治:        休息痢及赤白痢。
用法用量:        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漉出,分作2服,米饮送下,空心、日午各1服。
制备方法:        上先将附子为末,以鸡子白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入水少时,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熟艾(微炒,为末)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主治:        一切冷痢。或患冷病。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用面1钱匕,以水1盏半化开,煎3-5沸,空心服之。服后觉热,以饭压之。或患冷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心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新汲水调面拌和为丸,如弹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藜芦各等分(含黄柏亦佳)。
出处:        《外台》卷二引《张文仲方》。
主治:        伤寒毒攻喉咽肿痛;兼主天行。
用法用量:        每服1枚,汤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猪肉、狸肉。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木香(炮)半两,当归(切,炒)半两,甘草(炙)半两,干姜(炮)半两,芍药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陈橘皮(去白,炒)3分,白术(锉,炒)3分,诃黎勒(炮,去核)3分,黄连(去须)1两半。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主治:        产后虚冷,泄泻不止,脏腑冷痛,腹胀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薄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赤石脂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        久痢不愈,肠垢出。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1枚(炮裂,去皮脐),乌贼鱼骨(去甲)1两,白石脂2两,白丁香1分(炒),白矾(烧灰)半两,干姜(炮)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主治:        室女月水过期,连绵不止,脐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饮送下,每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丹砂1两(研细如粉,留一半为衣),槟榔(锉碎)半两,丁香1钱,杏仁28枚,(去皮尖双仁,别研成膏)。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功效:        散寒邪,温脾胃。
主治:        膈气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先嚼大枣1枚,裹药丸干咽,后以少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草豆蔻(去皮)2两,桂(去粗皮)1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丁香3分,木香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别研)3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主治:        积冷痃气,口吐清水,面色萎黄。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煎生姜、橘皮汤送下,日晚再服。
制备方法:        上除桃仁外,为末,入桃仁同研匀。别以曲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10枚(唯大者,以尖刀子于心中可剜去1半),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硇砂1两(细研),阿魏1两(细研)。
出处:        《圣惠》卷九十八。
功效:        暖脾肾,益气力。
主治:        下元虚冷气。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以盐汤或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将朱砂、硇砂、阿魏相和,重研令匀,纳入附子中填实,然后将附子内剜出末填于诸药末上,实筑。用钱许大纸片子,以面粘盖附子口。每一个附子,用大萝卜一枚完备者,剜下萝卜头可半寸许,剜却中心,安附子在内,却将剜下萝卜头盖,后以竹签子紧密签定,和大麦面裹合,约厚半指以来,以煻灰火烧,候面焦熟为度,取出,去却萝卜,入臼内。有剜出附子末填不尽者,亦同捣熟为度,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香散
别名:        附香饮、香附汤、附子散
组成:        附子2枚(炮,去皮脐),木香2钱。
出处:        《杨氏家藏方》卷一。
主治:        中风偏痹,经络不通,手足缓弱,臂膝痠疼,风证始作,脉息不洪数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10片,煎至1盏,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附注:        附香饮(《易简》)、香附汤(《普济方》卷一八五)、附子散(《普济方》卷三六七)。

名称:        附子都气丸
组成:        六味地黄丸加附子2两,五味子3两。
出处:        《饲鹤亭集方》。
主治:        阳虚恶寒,小便频数,下焦不约,咳喘痰多。
用法用量:        口服。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服。

名称:        附桂散
别名:        附子散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桂(去粗皮)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主治:        伤寒时气。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热酒调,顿服。厚衣盖汗出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附子散(《普济方》卷一四○)。

名称:        附子膏
组成:        附子1枚(别捣为末),鲫鱼1枚(长5寸),乱发如鸡子大,猪脂4两。
出处:        《圣惠》卷六十五。
主治:        一切疥癣、恶疮不愈。
用法用量:        先以猪脂煎鱼、乱发令消,滤去滓,入附子末,熟搅成膏,旋取涂之。

名称:        附子膏
组成:        附子1分(炮裂,去皮脐),甜瓜子1分,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
出处: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三。
主治:        耳聋。
用法用量:        上和捣令熟,绵裹如枣核大,塞耳中,每日1换。

名称:        附子膏
别名:        摩风膏
组成:        附子(炮)3两,天雄(炮)3两,乌头(炮)3两,防风2两(1方无防风)。
出处:        《外台》卷十五引《古今录验》。
主治:        白癜风。
用法用量:        上切,以猪膏3升合煎之。先服商陆散,白癜上以膏敷之。
附注:        摩风膏(《普济方》卷一一二)。

名称:        附子膏
组成:        生附子1颗。
出处:        方出《圣惠》卷五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主治:        蜈蚣咬痛。
用法用量:        上以头醋磨涂之。

名称:        附子膏
组成:        附子2两(去皮脐),吴茱萸1两,川椒1两(去目),白芷2两,前胡1两(去芦头),芎?2两,白术1两,桂心1两,当归2两,细辛1两,汉防己1两。
出处:        《圣惠》卷四十五。
主治:        脚气风毒疼痛,及缓弱无力。
用法用量:        每取摩所患处。
制备方法:        上锉细。用绵裹,以醋2升,渍一宿,以猪脂三斤,慢火煎令药色黄,膏成,绞去滓,盛瓷盒中。

名称:        附子膏
组成:        生附子(大者)1枚,生乌头1个。
出处:        《鸡峰》卷二十一。
主治:        牙疼,腮亦肿痛。
用法用量:        以酽醋调成膏,只作1剂涂。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名称:        附子膏
组成:        附子(生,去皮脐,为末)2两,猪脂4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主治:        腕折伤损。
用法用量:        摊伤处,每日1易。
制备方法:        先炼猪脂,去滓,入附子末拌匀,酒少许调如膏。

名称:        附子摩头散
别名:        摩顶散、附子膏
组成:        大附子1个(炮,去皮脐),盐各等分。
出处:        《三因》卷二。
主治:        首风。
用法用量:        先沐头,以方寸匕摩疢上,令药力行。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摩顶散(《普济方》卷四十四),附子膏(《普济方》卷四十七)。

名称:        附子爆脾汤
组成:        川厚朴(去粗皮,姜制,炙)2两,半夏(汤泡7次)2两,草果子(去皮,炒)2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陈皮(去瓤)半两,白姜(炮,洗)半两,甘草(炙)半两。
出处:        《魏氏家藏方》卷五。
功效:        温脾胃,散冷气,利胸膈,进饮食,止呕化痰。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2枚,煎至7分,食前服。

名称:        附术散
别名:        附子散、附术汤
组成:        附子1两(炮),白术1两,川芎3钱,独活半两,桂心2钱。
出处:        《活人书》卷十七。
主治:        伤寒阴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头项强直,头摇口噤。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2枚,同煎至5分,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附子散(《法律》卷四引海藏方)、附术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名称:        附子鳖甲汤
组成:        鳖甲半两,白鲜皮半两,茵陈半两,细辛1分,桂枝1分,白术1分,吴茱萸1分,附子1分,枳实1分,大黄3分,生姜1两。
出处:        《伤寒总病论》卷五。
主治:        天行病经七日以上,热势弥固,大便秘涩,心腹痞满,食饮不下,精神昏乱恍惚,狂言谵语,其脉沉细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至1升,分3次服。

名称:        附子粳米汤
组成:        中附子1枚,粳米5合,半夏半升,干姜1两,甘草1两,大枣10枚。
出处:        《千金》卷二十。
主治:        喜怒忧思,扰乱脏气,胸腹胀满,肠鸣走气,呕吐不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药至米熟,去滓,分3次。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生,锉)2枚,干姜(炮)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主治:        小儿冻足烂疮。
用法用量:        入绵中装袜。如有疮脓,即调腊月猪脂涂之。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麻黄汤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麻黄(去节)、白术、干姜、甘草(炙)、人参各等分。
出处:        《三因》卷二。
主治:        寒湿所中,昏晕缓弱,或腰背强急,口?,语声混浊,心腹(月真)胀,气上喘,不能转动。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附注:        《医钞类编》有“当归”。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5两,桂心5两,细辛6两,防风6两,人参6两,干姜6两。
出处:        《千金》卷八。
主治:        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僻。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稍增之。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附子复阳胜阴,佐桂、姜和营开痹,辛、防祛风逐湿,人参助诸药力也。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牛膝(去苗)1两,桂心1两,当归1两,五加皮3分,防风(去芦头)3分,萆薢(锉)3分,杜仲(去粗皮,炙微赤,锉)3分,续断3分,丹参3分,沉香3分,木香3分,枳壳(麸炒微黄,去瓤)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二十七。
主治:        风劳,肌体羸瘦,皮肤不仁,肢节烦疼,腰膝无力,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酸枣仁半两(微炒),防风半两(去芦头),羚羊角屑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桂心半两,羌活半两,甘菊花1分,蔓荆子半两,白鲜皮半两,茯神3分,薯蓣3分,黄芩半两,龙齿1两,芎?半两,天麻半两,黄耆半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中风,上攻头目眩晕,心惊悸闷,四肢筋脉拘急。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升麻1分,桂(去粗皮)1分,细辛(去苗叶)1分,麻黄(去根节)1分,人参1分,干姜(炮)1分,黄芩(去黑心)1分,甘草(炙,锉)1分,当归(切,焙)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主治:        (匿虫)齿,齿龈紫黑,皴痒臭烂。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贴齿龈上,日3-5遍。咽津不妨。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麻黄1两(去根节),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1分(炙微赤,锉),赤茯苓3分,菖蒲半两,肉桂1两(去皴皮),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出处:        《圣惠》卷六。
主治:        肺脏伤风冷,声嘶不出,或吃食后虚喘。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桔梗半两(去芦头),防风1两(去芦头),桂心1两,羌活1两,干姜1两(炮裂,锉),黄耆1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出处:        《圣惠》卷十三。
主治:        两感伤寒,遍身疼痛,脑目疼闷,心胸烦热,四肢沉重。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良久,吃热粥投之,衣盖取汗。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细辛3分,干姜(炮裂,锉)半两,白术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茴香子半两。
出处:        《普济方》卷一四六引《千金》。
主治:        伤寒后阴阳易,小腹急痛,阴肿,四肢乏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炮),人参1两,桂心1两,白术2两(炒),炙草5钱,吴茱1两(醋炮,炒),白芍1两半(酒炒),丁香1两,木香1两(煨)。
出处:        《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        产后气阳两亏,不能化育生土,而寒邪内滞,故腹痛吐泻,脾阴暗耗,脉细软微涩微数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乌梅汤煎,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各家论述:        方中附子补火扶阳以御寒;肉桂补火温营以散寒;人参扶元补气,脾胃自壮;白术崇土健脾,中气自强;吴茱萸温中降逆,力能止痛;白芍药敛阴和脾,性善止泻;母丁香温中散滞;广木香调气醒脾;炙甘草缓中,以益脾胃也。为散、乌梅汤煎,俾气阳内充,则火土合德,而寒邪目散,肠胃肃清,何患腹痛不退,吐泻不止哉。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白术1钱,当归2钱,陈皮4分,黑姜4分,丁香4分,甘草4分(1本有附子5分)。
出处: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主治:        产后霍乱吐泻,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粥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用药禁忌:        须无块痛方可服。

名称:        附子粳米汤
组成:        人参3钱,附子2钱,炙甘草2钱,粳米1合,干姜2钱。
出处:        《湿病条辨》卷二。
主治:        脾虚土败,自利不渴,甚则哕者。
用法用量:        以水5杯,煮取2杯,滓再煮1杯,分3次温服。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败龟(醋炙,去裙襕)半两,虎脑骨(醋炙)半两,栗楔半两,千金藤(锉,炒)半两,补骨脂半两,白芷半两,骨碎补(去毛,炒)半两,自然铜(煅3遍,醋淬,研)半两,续断半两,赤芍药半两,当归(切,米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牛膝(酒浸1宿,焙)半两,乌药半两,没药(研)1分,乳香(研)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主治:        闪肭打扑伤损,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苏枋木酒调下,日进3-5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名称:        附子鹿角霜丸
组成:        鹿角霜20两(为末),杜仲(去粗皮,锉细,用生姜汁制,炒令断丝,为末)2两,青盐(研)2两,山药(为末)2两,附子(炮,去皮脐,为末)2两,阳起石(火煅醋淬7次,为末)2两,鹿角胶2两。
出处:        《杨氏家藏方》卷九。
功效:        涩精养神,益阴助阳。
主治:        小便频数,遗泄诸疾。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盐汤任下。
制备方法:        用好酒2升,慢火熬,先下鹿角胶,次逐味下,不住手搅,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人参1两,茯苓(白者)2两,附子7钱以上重者(炮,去皮脐),粉草1两,黄耆1两(盐炙)。
出处:        《医学纲目》卷二十二引《本事》。
功效:        保全胃气,生肌肉,进饮食,顺荣卫,常服大有补益。
主治:        男、妇、小儿唇青面黄,肚里冷疼,引牵小腹,以至翻胃换食,呕吐,口苦舌干,少寤多寐,脚手牵掣,不拘年日远近,一切脾冷病。
用法用量:        每服3大钱,盐汤煎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临床应用:        翻胃有一妇人,年四十余,久患翻胃,面目黄黑,历三十余年,医不能效,脾俞诸穴烧灸交遍,其病愈甚。服此药七日,顿然全愈,服至一月,遂去其根。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炮,去皮尖脐),胡椒半两,川楝子10个(炒,去核),舶上茴香半两(炒),马蔺花半两(醋半盏,煮干)。
出处:        《普济方》卷二四九引《卫生家宝》。
主治:        小肠疝气。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空心温酒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大黑附子1枚(作两截,中心各剜小孔,入丁香49粒,塞满,以竹针插合,置砖上炭火熁4周,淬生姜自然汁半碗,再熁再淬,以尽为度,去皮,切,焙)。
出处:        《朱氏集验方》卷四。
主治:        虚弱翻胃。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加粟米1捻,北枣2个,水煎,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桂心2两,赤箭1两,牛膝1两(去苗),狗脊1两,萆薢1两,当归1两,丹参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仙灵脾1两,海桐皮1两。
出处:        《圣惠》卷二十三。
主治:        中风,手足不遂,肢体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1枚(干姜煎汤润7次)。
出处:        《医方考》卷三。
主治:        寒痰翻胃。
用法用量:        每服3钱。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各家论述:        膈上有寒痰壅塞中、下二焦之气,阴遏其阳,蓄极则通,故令翻胃。附子辛热能解寒痰,寒痰既解,则气道疏通,而无蓄极之阳矣,故翻胃顿除。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熟干地黄2两,白龙骨1两,桂心3分,续断1两,干姜1两(炮裂),甘草1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二十九。
主治:        虚劳小便数,或不禁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人参1钱,白术(土炒)1钱,当归2钱,陈皮4分,丁香4分,干姜4分,附子5分(制)。
出处:        《胎产心法》卷下。
主治:        产后无块痛,霍乱吐泻,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粥饮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防风1两(去芦头),五加皮1两,萆薢1两,薏苡仁1两,桂心1两,牛膝1两(去苗),独活1两,当归1两,杜仲1两(去粗皮,炙微黄,锉),海桐皮1两,木香1两,仙灵脾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
出处:        《圣惠》卷二十三。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无力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绵附子1两(炮,去皮脐,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1两。
出处:        《得效》卷六。
主治:        阳虚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灯心7茎,煎服,随通而愈。
制备方法:        上锉散。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白及、百合、川乌、南星、柏子仁、五加皮(皆生用)各等分。
出处:        《普济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婴方》。
主治:        胎寒风证,头项软弱;小儿中风卒死,四肢厥冷,口内涎流,眼目?斜,身首反张。
用法用量:        用好酒涂角项上,干即再用。小儿中风卒死等症,用钩藤煎汤灌之,或得苏醒。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名称:        附子散
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皂荚1挺(去皮子,炙),吴茱萸(汤洗,焙,炒)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主治:        一切癣。
用法用量:        用新布揩癣令湿,然后涂药,每日2-3上。如干癣,以醋调涂。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附子理中汤
组成:        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出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效:        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主治:        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各家论述:        此证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之阳,乃得收功再造,方中以附、姜辛热追阳为君,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


名称:        附子酒
组成:        大附子1枚(重2两者,亦云2枚)。
出处:        《千金》卷八。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络散寒邪。
主治:        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
用法用量:        以酒5升渍之,春5日。每服1合,1日2次。以痹为度。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附子辛烈,人但知为回阳之药,不知其有寒湿、痿躄、拘挛之用,更渍之以酒,为逐湿开痹要药,不烦他物佐使也。

 

名称:        附子猪肚丸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1两,槟榔(不焙)1两,鳖甲(醋煮)1两半,当归半两,知母半两,木香(炮)半两,川楝(锉,炒)半两,秦艽(去苗土)半两,大黄(酒蒸)半两,龙胆草半两,白芍药半两,破故纸(酒浸,炒)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
出处:        《三因》卷十。
主治:        消中。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温酒米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分作三份,将二份入猪肚内,缝定,加蜜酒3升,童便5升同入砂钵内,熬干烂,研细,入一份末同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猪苓汤
组成:        白芍药1两,甘草1两,羌活1两,附子、猪苓、黄芩、柴胡。
出处:        《银海精微》卷下。
主治:        气衰血旺,阳不胜阴,眼痛而憎寒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煎服之。
附注:        方中附子、猪苓、黄芩、柴胡用量原缺。

名称:        附子理中丸
组成:        附子理中汤去白术。
出处:        《景岳全书》卷五十八。
主治:        阴寒肾气动者。
用法用量:        炼蜜为丸服。

 

名称:        附子理中丸
别名:        附子白术丸、理中丸、大姜煎丸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3两,人参(去芦)3两,干姜(炮)3两,甘草(炙)3两,白术3两。
出处:        《局方》卷五。
功效:        温脾散寒,止泻止痛。
主治:        脾胃虚寒,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水1盏化破,煎至7分,空心、食前稍热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10丸。
用药禁忌:        忌食生冷食物,孕妇忌服。
药理作用:        附子理中丸的药理作用《中成药》(1990;5:25):实验证明,附子理中丸能增强小鼠的耐寒能力,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附子理中丸还可明显拮抗肾上腺素和乙酸胆碱对家兔离体肠管的作用,对离体肠管的运动状态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明显拮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回肠运动抑制和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痉挛。
附注:        附子白术丸(《鸡峰》卷十二)、理中丸(《儒门事亲》卷十二)、大姜煎丸(《普济方》卷三九五)。


名称:        附子理中汤
组成:        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出处:        《良朋汇集》卷二。
主治:        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用法用量:        以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热服。


名称:        附子理中汤
组成:        西潞党3钱,熟附子1钱5分,炮姜1钱,煨肉果1钱,江西术2钱(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8分。
出处:        《镐京直指》。
主治:        脾脏虚寒,下利清谷,六脉细弱,舌白无滑。

 

名称:        附子理中汤
组成:        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出处:        《麻症集成》卷四。
主治:        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名称:        附子理中汤
组成:        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出处:        《不知医必要》卷一。
主治:        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名称:        附子鹿茸煎
组成:        鹿茸2两,破故纸2两,山药2两,桂1两半,附子1两,牛膝1两,泽泻1两,熟地黄1两,山茱萸1两,茯神1两,巴戟1两,赤石脂1两,苁蓉4两,五味子半两,菟丝子3两,杜仲3两,麝香1钱。
出处:        《鸡峰》卷七。
主治:        肝肾气虚,肢体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理中汤
组成:        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出处:        《回春》卷二。
主治:        中寒厥倒。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制备方法:        上锉。

名称:        附子鹿茸丸
组成:        鹿茸1两,麋茸1两,附子1两,白龙骨1两,麝香1分。
出处: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
功效:        补诸虚不足。
用法用量:        每服10-20丸,空心、晚食前温酒送下,若觉得力即止,不可多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附子理中汤
别名:        理中汤、附子补中汤、参附理中汤
组成: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出处:        《三因》卷二。
功效: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主治:        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痼冷,霍乱脏毒,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制备方法:        上锉散。
临床应用:        1.中寒: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齐马观文夫人曹氏,病气弱倦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药。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而关脉差甚。裕齐问曰:此何证也。仆答曰:以脉观之,六脉虽弱,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四肢属脾,是脾胃虚寒无可疑者。答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当用何药治之。仆答曰: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愈。
2.内伤转疟: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姜葱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脱之候。因谓其父日:令郎光景,窃虑来日疟至,大汗不止,难于救药。倘信吾言,今晚急用人参二两,煎浓汤预服防危。渠父不以为意。次日五鼓时,病者精神更觉恍惚,扣门请救,及觅参至,疟已先发矣!余甚徬徨,恐以人参补住疟邪,加救急无益也。只得姑俟疟热稍退,方与服之,服时已汗出粘濡,顷之果然大汗不止,昏不知人,口流白沫,灌药难入,直至日暮,白沫转从大孔遗出。余喜曰:白沫下行可无恐矣。但内虚肠滑,独参不能胜任。急以附子理中汤,连进四小剂,人事方苏能言,但对面谈事不清。门外有探病客至,渠忽先知,家人惊心为崇。余曰:此正神魂之离舍耳!吾以独参及附子理中驷马之力追人,尚在半返未返之界,以故能知宅外之事。再与前药,二剂而安。
3.痢疾:陈三农治一妇,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势正危迫,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腹痛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小便利则不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亟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剂而痛止,连服数剂而愈。
4.腹痛: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此阴寒之证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5.阴证伤寒:刘铭彝,年二十八岁,天台县知县。腊月二十八日,去西乡白坭坦,返回即伤阴寒。恶寒甚剧,战慄动摇,烘以烈火,顷刻不离,舌苔边中黑而滑,脉沉而紧。沉紧为寒伤于里,伤寒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初服麻黄汤不应,继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下理中以祛寒。高丽参一钱、炒白术二钱、淡附片一钱半、炒川姜一钱、炙甘草一钱、葱白九枚、生姜二钱。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各家论述:        《医方考》: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附注:        理中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补中汤(《准绳?类方》卷六)、参附理中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名称: 五苓加附子商陆汤
组成: 五苓散1钱,五味1钱,附子7分,商陆2钱。
出处: 《观聚方要补》卷二。
功效: 利小便。
主治: 水气肿满,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五苓散加附子苍术木瓜汤
组成: 五苓散、附子、苍术、木瓜。
出处: 《保命歌括》卷四。
主治: 寒湿,小便自利,大便泄泻,身重自汗。

名称: 六物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4两,桂心4两,白术3两,甘草(炙)2两,防己4两,茯苓3两。
出处: 《三因》卷三。
主治: 四气流注于足太阴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怯寒,头面手足时时浮肿。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2盏,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升麻加附子汤
别名: 升麻附子汤
组成: 升麻1钱,葛根1钱,白芷7分,黄耆7分,甘草(炙)5分,草豆蔻仁5分,人参5分,黑附(炮)7分,益智3分。
出处: 《医方类聚》卷八十一引《卫生宝鉴》。
主治: 面寒。身体瘦弱,饮食清减。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1服,水3盏,加连须葱白,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数服良愈。
临床应用: 面寒:真定府维摩院尼长老,六十一岁,身体瘦弱,已酉十月间,病头面不耐寒,气弱而不敢当风行,诸治不效,请予诊之。其脉弦细而微,且病人年高,常食素茶果而已,此阳明之经本虚,《脉经》云: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此胃气虚经络之气亦虚,不能上达头面,故大恶风寒,先以附子理中丸数服,而温其中气,次以升麻加附子汤,行其经络。
附注: 升麻附子汤(《丹溪心法》卷三)。

名称: 九痛丸
别名: 附子丸
组成: 附子3两(炮),生狼牙1两(炙香),巴豆1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1两,干姜1两,吴茱萸1两。
出处: 《金匮》卷上。
主治: 九种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
用法用量: 强人初服3丸,1日3次,酒送下,弱者2丸。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猪肉、芦笋。
各家论述: 1.《法律》:仲景于胸痹证后,附九痛丸,治九种心痛,以其久著之邪,不同暴病,故药则加峻,而汤改为丸,取缓攻不取急荡也。九种心痛,乃久客之剧证,即肾水乘心,脚气攻心之别名也。痛久血瘀,阴邪团结,温散药中,加生狼牙、巴豆、吴茱萸驱之,使从阴窍而出。以其邪据胸中,结成坚垒,非捣其巢,邪终不去耳。
2.《金匮要略直解》:心痛虽分九种,不外积聚、痰饮、结血、虫注、寒冷而成。附子、巴豆,散寒冷而破坚积;狼牙、茱萸,杀虫注而除痰饮;干姜、人参,理中气而和胃脘,相将治九种之心痛;巴豆除邪杀鬼,故治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上冲,皆宜于辛热,辛热能行血破血,落马坠车,血凝血积者,故并宜之。
附注: 附子丸(《外台》卷七引《经心录》)。《外台》引《必效方》:疗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气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去来心痛。方中生狼牙,《千金》作“生狼毒”。

名称: 木香附子汤
组成: 附子1枚(7钱重者。炮、去皮脐),南木香1两(不见火)。
出处: 《魏氏家藏方》卷一。
主治: 急中风不语,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体瘫痪。
用法用量: 上切片,量病势,重则分作2服,轻则分作4服。每服水1盏半,加生姜20片,煎至半盏,去滓,空心、食前热服。间服小续命汤1服。
附注: 如急中,附子不炮。

名称: 加味附子理中汤
组成: 党参(去芦,米炒)2钱,白术(净炒)1钱5分,当归1钱5分,干姜(炒)1钱,附子(制)1钱,木通1钱,吴萸(泡)6分,肉桂(去皮,另炖)4分,炙草7分。
出处: 《不知医必要》卷二。
主治: 寒痛绵绵不休,手足俱冷者。

名称: 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汤
组成: 四物汤加柴胡、苦楝、附子。
出处: 《医碥》卷六。
主治: 疟。

名称: 四物加苦楝附子柏皮汤
组成: 当归(去芦头,好酒浸1宿,晒干)7钱,芍药(去粗皮1层,蜜水润,蒸晒3次)6钱,干地黄(用砂仁拌蒸1伏时)7钱,芎藭(东流水润透,锉片,拌青蒿,蒸1炷香,晒干)6钱,苦楝子(柳木火上置瓦焙干,再用好酒拌蒸令透,待皮软去皮核,取肉水煮1伏时,晒干)6钱,附子(取重1两6-7钱者,用生熟汤浸半日,勿令气泄,取出以白灰裹之,数易令干,外裹大麦面,于柳木灰中炮令皮拆,待冷,去面去皮,破开)3钱,黄柏(取厚寸许者,去粗皮,每两用蜜3钱和水涂,炙令尽色黄为度)7钱。
出处: 《痎疟论疏》。
主治: 痎疟。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缓火煮取2升,去滓,再用缓火煎至升半,分温3服,未发、已发、发后各1服。

名称: 发表附子散
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麻黄1两(去根节),白术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出处: 《圣惠》卷九。
主治: 伤寒2日,头疼壮热。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宜频服,令有汗出。即瘥。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附子汤”。

名称: 四顺附子汤
组成: 生附子1两(去皮脐),白姜1两(炮),甘草1两,人参1两。
出处: 《妇人良方》卷八。
功效: 峻补。
主治: 下痢纯白,状如鱼脑,脐腹冷痛,日夜无度,手足逆冷;或有呕逆,全不入食,饮食欲温而恶冷,六脉微细;甚者,四肢逆冷,六脉沉绝。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2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加减: 吐泻、腹痛,加桂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
用药禁忌: 凡痢疾虽体寒,手足逆冷,冷汗自出,六脉沉伏,不宜轻用附子。

名称: 加减附子理中汤
组成: 炙附子3钱,炮姜3钱,木香3钱,焦槟榔3钱,吴茱萸5钱,枳实3钱,广陈皮3钱,厚朴4钱,丁香3钱,桂心3钱。
出处: 《医学探骊集》卷五。
主治: 陈寒结气,合脾湿凝聚而成绕脐腹痛,大便顺利,脉沉紧者。
用法用量: 竹叶1捻为引,水煎服。
各家论述: 其病因寒凝气滞,用附子、炮姜、吴萸、厚朴、桂心祛寒;木香、槟榔、丁香、广皮、枳实破气,少佐竹叶引药下行,其凝滞一开,疼痛自止矣。

名称: 加减附子理中汤
组成: 淡附子2钱,元党参3钱,炮姜8分,制香附2钱,泽泻3钱,白芍1钱5分,天仙藤(即青木香藤)1钱半,川椒3分。
出处: 《医方简义》卷四。
功效: 温以和气。
主治: 胀症将起,胸腹微满,食物不运,身重足肿,不耐走动,早间肿消,午后肿甚,属气虚不行于脾者;亦治木乘土而作胀。
用法用量: 加通草8钱,煎汤代水煎药。
用药禁忌: 忌食生冷水果等物。

名称: 加减附子理中汤
组成: 白术3钱,附子2钱,干姜半钱,茯苓3钱,厚朴2钱。
出处: 《温病条辨》卷二。
功效: 温脏。
主治: 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
用法用量: 水5杯,煮水2杯,分2次温服。

名称: 术附汤
别名: 白术附子汤
组成: 白术2两,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两(炙)。
出处: 《金匮》卷上(附方)引《近效方》。
功效: 暖肌,补中,益精气。
主治: 风湿痹痛,头眩肢重,及中湿泄泻,小儿慢惊;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寒厥暴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1盏半,煎7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
各家论述: 《法律》:肾气空虚之人,外风入肾,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其头间重眩之苦至极难耐,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故方中全不用风门药,但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则阴浊之气,尽陷于下,而头苦重眩,及不知食味之证除矣。
附注: 白术附子汤(《鸡峰》卷五)。

名称: 肾气丸
别名: 八味肾气丸、地黄丸、八仙丸、补肾八味丸、八味地黄丸、附子八味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附桂八味丸、桂附八味地黄丸
组成: 干地黄8两,薯蓣4两,山茱萸4两,泽泻3两,茯苓3两,牡丹皮3两,桂枝1两,附子(炮)1两。
出处: 《金匮》卷下。
功效: 温补肾阳,引火归源,阴阳双补。暖肾脏,补虚损,益颜色,壮筋骨。补老人元脏虚弱,腑气不顺,固精髓。久服壮元阳,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主治: 肾阳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咳喘、水肿脚气、消渴、转胞、久泄、阴疽等属肾中阳气虚衰者。虚劳腰痛,或短气有微饮,或男子消渴,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及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虚劳不足,大伤饮水,小腹急,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肾气内夺,舌喑足废。冷证齿痛。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大便不实。禀气虚,骨弱,7-8岁不能行立。肾水不能摄养,及脾虚不能克制肾水,多吐痰唾而不咳。两尺脉微弱,阴阳俱虚。肾虚不能摄水,津液不降,致成痰饮,咳逆,潮热,盗汗。脾肾虚寒,土不生金,肺金亏损,肺气虚不能摄血,面色萎黄,时或咳嗽见血,脉多空大无力。脾肾两败,水溢于外,土困于中而成水肿,或阳虚小便不通。肾脏真阳不足,火不归元。百会疽漫肿平塌,紫暗坚硬,面赤而烦,口干不渴,唇润,属阳虚浮泛者,及颊疡牙关紧急不开或旁肿不消,脓水清稀,因而成漏,复被寒侵疮孔,致生多骨,经年缠绵难愈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5丸,酒送下,每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猪肉、冷水、生葱、醋物、芜荑;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肾火上炎表现者,不宜使用本方。
药理作用: ①抗动脉硬化作用的研究:日人渡边宣佳等报告,服用八味地黄丸后,可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且尤以女性为显著。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因此本实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②抗糖尿病成分的研究《中成药研究》(1982;1:46):采用链脲佐菌素(简称STZ)造成大鼠糖尿病模型,发现八味丸中抗STZ 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为山茱萸中的熊果酸与齐墩果酸。由于上述有效成分在八味丸的水提干浸膏中未能检出,故研究者认为应用八昧丸治疗糖尿病时,以古方丸剂或散剂为宜。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5;4:40):本方对小鼠体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及抗体产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提示:金匮肾气丸可显著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并能促进抗体提前产生。
临床应用: 1.痞结泄泻:一人坐立久则手足麻木,虽夏月亦足寒如冰,复因醉睡觉而饮水复睡,遂觉右腹痞结,摩之则腹间沥漉有声,得热摩则气泄而止,饮食稍多则作痛泄,此非脾胃病,乃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虚寒使之然也,服八味丸而愈。
2.反胃:曾治富商汤名扬,自谓体旺,酒色无度,行年四十,饮食渐减,或教以每早进牛乳酒,初食似可,久之朝食至暮,酒乳结成羊屎形,其大小便日夜不过数滴,全无渣滓下行,卧床不起,告急请诊。按之两尺脉微如丝,右关弦紧,乍有乍无,两寸与左关洪大而散。余曰:足下之恙,乃本实先拨,先天之阴虚宜补水,先天之阳虚宜补火,水火既济,庶可得生。乃用熟地一两,山茱、山药各四钱,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各三钱,煎服一剂,明早令进牛乳酒,至暮则下行,而不上吐矣,连服十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