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销中医药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任如居士艺苑 2013-10-21

 


营销中医药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中医自诞生以来,就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摇篮。
  
  自古就有医易相通之说,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同源,阴阳五行学说构筑了易经和中医两座大厦。易经中有关阴阳的概念,有关气的概念,有关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在中医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如易经中的损益思想,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中。易经中的整体观﹑平衡观深刻的影响和指导着中医。
  
  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也同样润泽了中医。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相互呼应,儒家的“仁义观”,孕育了中医道德的“大医精诚“思想。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直接指导了中医有关物质世界认识的运动观和结构观,道家也是中医养生思想及气功理论的先驱。
  
  中医主张防重于治,强调养生,主张心理治疗,小病早治,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医提倡养生,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还创造了各类中医气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健身方式,这些主张和方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未来医学、现代精神心理学所提倡的不谋而合。
  
  然而,你是否发觉我们离中医越来越远了呢?你是否为不能支付昂贵的治疗费、医药费而着急呢?你经常为治标不治本抱怨不已吗?你是否为动不动就做手术而无奈呢?你是否为一系列后遗症而烦恼呢?在这里,一切烦恼都将烟消云散,君可曾见中医医道的微妙、《黄帝内经》的博大精深、“非典”中中医创造的神话?
  
  中医蕴含着祖先圣贤的智慧,中医在未来的希望,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的世界发扬光大的希望,甚至也表征了中国人、中国文化本身在未来世界的希望。但是我们在为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感到高兴的同时,更为中医传承的断裂忧心忡忡,去年国内竟有人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签名行为,暴露出试图“否定中医”的声音日益增强。与此相反,全世界对中医药的兴趣不断增加,外国人来华学中医的留学生10年增长3倍。英国有3000多家中医门诊。由于化学药物毒副作用日益明显,世界医药市场消费趋势日益转向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全球中医药市场迅猛扩张。国际中成药销售市场每年销售总量高达上百亿美元,而且每年仍在以10%速度递增,但是我国的中药仅占其中的3~5%,而且大部分是药材原料,我国每年为进口“洋中药”花费超过1亿美元。更应国人惊醒的是,跨国医药公司巨鳄近年来利用其资金优势加快了并购中医药生产供应链的步伐,一系列中医药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业以及中药材生产基地被跨国医药公司收购:1996年7月,博福-益普生就同时在中国银杏生产基地江苏和山东两地投资成立了江苏邳州中大银杏公司和山东郯城绿源银杏有限公司两家合资企业,借助中国的银杏资源生产的达纳康等相关银杏制品销往世界各地。葛兰素史克目前已经投入巨资在中医药领域与中国科研部门展开合作。近年投入的1800万美金的研发费用,大部分投入到了中药领域。2002年法国第四大私人集团企业博福-益普生制药在华投资已经达到2亿元人民币,借助中国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建成亚洲天然药物生产基地。
  
   中医药在国内市场日益衰落实际上是中医药文化在消费者和厂商心中日渐消亡。尽管中医药作为中国人治病的主要途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面对西医西药文化近百年的营销传播,中医药的市场地位不断下滑,在中国目前医药市场上西方医药已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医药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来源于消费者对中医药不信任感。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甚至断层,直接导致中医药文化理念在民众中陌生感。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导致大众消费者在价值判断上基本否定中医药的实效性,在不少消费者脑海里中医药只能调理滋补身体而不能显效治病。跨国医药巨头在中国铺天盖地的广告更造就了消费者对西医西药品牌的盲目信赖,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的生存发展空间十分狭小,一些中药品牌为了生存也采用了凸现西药疗效概念的营销手段,例如,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成药 “抗病毒口服液”和“板蓝根冲剂”,在其广告中就反复强调“抗病毒”这一典型的西医药概念。这种“削足适履”式的营销策略显然是难以改变消费者心目中对中医药的错误认知,也无法构建真正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强势品牌。
  
  西方医药文化体系则孕育了欧美的Pfize辉瑞、科尔、诺华、强生等西药名牌厂商。由于近现代中国人已经逐渐被西医、西药概念洗脑,随之而来的是中药品牌市场份额让位于西药品牌,而中西医药整个行业从原材料、生产、再到销售和服务整个产业联都是完全不同的。目前世界天然药物的流行,对中草药日益重视,科尔、诺华等大厂商纷纷到中国购买中药药材生产基地、中医研究所、中药配方、中医院,其目的非常明显——试图从文化营销高度再次把握新一轮竞争战略制高点——以天然中草药为主导的医药市场发展潮流。因此,中国医药企业无法与世界医药巨头企业竞争的失败,与其说是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中药品牌的衰老,不如说是中医药文化营销的衰败,西医药文化营销的兴盛。
  
  中医药的再度兴起需要我们营销人真正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汲取精华,从中医药文化营销战略高度去重新塑造中医药品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丢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我们要挺起民族的脊梁,决不做数典忘祖的中国人。营销中医药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