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志

 中外比上 2013-10-21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标:
    帮助他培养出会使他未来人生美好顺利的品格!
品格看起来像什么?
       家长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负责任。但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
有时只想这天快快过去,或甚至过了那个小时就好!
     作父母的如果能够“预先看见”想要培养出什么样子的人,就会
知道如何处理某些眼前问题了。
       (1)有爱心
            尊重别人的界限,有爱心的人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
            他们转的,他们在行事之前会考虑到对周遭人造成什么影
            响。
              最有爱心的父母到头来教育出最自私的孩子?
             (父母没有设下界限要求他尊重别人的感觉,导致“利己
            主义”。)
       (2)负责任
            为孩子设定的目标,就是让他越来越明白,在情绪、态度、
            行为等界限上的失败,是他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
       (3)能自主
            如果你培养的孩子懂得管理自己的生活,他们就会远远超
            越别人,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4 )肯主动
            孩子需要被人要求采取主动的态度来行事,这是重要的界
            限训练层面。
            ——孩子觉得“没事可做”,希望妈妈替他做决定。
       (5)愿诚实
             “界限”帮助人说出真相,界限除了要求“真实”,也给人
            安全感,知道失败会带来什么结果。孩子毕竟能够面对犯
            错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失去看电视的权力等
三个影响建立边界的管道
1. 教导:
2. 榜样:
3. 帮助孩子将界限化为己有
教导界限的障碍
     孩子的工作是测试你的决心,最后学会了“现实”的功课。你的
工作就是要经得起考验,包括忍受他的怒气、闹别扭,发脾气等。
 (1)依赖孩子
 (2)太过认同孩子
 (3)认为“爱”和“不同”是敌对的
 (4 )忽视和爆发
 (5)消耗精力
为父母之计在于,当孩子持续要求时,你要比他再多一次把持你的界
线!
重要:你无法训练孩子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只对孩子“说出”界线,
而是要“做出”界线。如果还没有开始,赶快先从自己开始定界线。
建立边界的几个原则
一、 延迟满足
三个人来回答问题:
问:假设你面前有一块甜点,由平淡的蛋糕和美味的奶油组成,你先
吃哪一部分?
A 说,先吃蛋糕部分,把最好吃的奶油留到最后慢慢享用。
B 说,先吃奶油部分,蛋糕部分能吃多少吃多少,吃不下就扔了
C 说,混合着吃,吃一口蛋糕,吃一口奶油。
如果把这些吃的换成生活的味道,也就是说,蛋糕是生活中比较平常、
比较乏味、比较繁琐的事务,比如工作、学习、家务等等。奶油是享
乐,这么一比,你会挑选谁的方式?
不难看出,B 的生活方式有问题。他为什么这样?因为他没有得到“延
迟满足”这项重要的教育。追求的是立时,即刻,瞬间的满足,永远
不能承担任何痛苦。
     差不多每天,爸爸妈妈们都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能马上满足孩
子的要求,而是需要孩子学会等待。孩子开始遇到这样“拒绝”时,
都会感到非常的不高兴。如果你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在应该坚持的
时候妥协,马上想尽办法满足他的要求,这也许能够换来你片刻的宁
静,却摧毁了孩子的承受力。将来,孩子就像B一样,不能忍受平
淡、不能承担痛苦,当然也无法承担责任,生活无疑会一团糟。
     具体的操作方法:
 (1)全家人的生活遵循固定的规律和时间表。比如看电视时间
 (2)从孩子有社交活动开始,就培养他“轮流”、“等待”的意识,
       培养他等待别人正在用的玩具或公共器械的习惯。
 (3)孩子专心做某事或者玩的时候,你需要他离开,家长以身作则
       按照他的要求,耐心的等会儿,以身作则。
 (4 )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用彩笔,图文并茂。
二、 承担责任
实施边界对父母的四大严格要求:
 1、 必须能“狠”下心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说话算数。不能
           因为孩子饿了,一哭一闹,我们就心软,那样孩子无法学会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正常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是恰当的
       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父母高兴去表现。
3、 实施行为后果,让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并非意味着对孩子
       说:“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不管你了!”。我们要跟随孩
       子,一起经历生活,时刻为孩子提供关爱、理解、鼓励和支
       持。
      (1)当孩子体验行为后果时,会感到痛苦,爸爸妈妈要给于
           共情,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站在他一边的。
      (2)在后果发生时,不要充当“事后诸葛亮”,评判孩子的行
           为,这样只会让孩子反感。应该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来充
           分体验其行为后果,让孩子的经历占主导地位。
      (3)当孩子对怎样改进自己的行为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应
           帮助分析现状,找到解决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