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卫东:尘嚣不能掩盖的徽州风光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3-10-22

张卫东:尘嚣不能掩盖的徽州风光

儒学神州徽州风光张卫东2013-10-21 08:16

知道徽州这个地名还是我六七岁时,因为启蒙老师吴鸿迈先生的原籍是歙县,那里故称徽州,是安徽省的文化根脉。当时在怹的嘴里时常说出我们吴家是安徽歙县昌溪人。自明清以来在北京的安徽籍官僚众多,安徽籍的读书人与经商的生意人曾经是支撑北京文化的一颗顶梁柱。

就说我的这位吴鸿迈老师吧,怹的太祖吴道隆在京城开设吴裕泰茶庄是至今沿用一百多年来不倒的老字号,后来教育子孙读书奋志走向科举仕途,其祖父吴恩绶与父亲吴承仕父子是同科进士。这不能不说是徽州耕读经商生意人的文化传统,传给了他们这些人坚忍不拔的思维与工作习惯,这也是儒学治家的最高典范传承。我的另一位老师朱家溍先生原籍婺源,是朱熹老夫子的后裔,虽然家族迁徙浙江萧山经祖上仕途发展后久居北京,但怹的治学作风以及世代书香文脉亦不愧先人本色。

而今,无论是婺源还是歙县几乎都是比较熟悉的自然人文旅游区,但从这个区域走出去的人们可曾想到,他们的思维与生活作风冥冥中还会带有徽州人的风韵,那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志的生活习惯。

其实,儒学文脉是从家乡和家族血缘上世代保持的一种特有精神,这种精神不是来自于后天,这是与生俱来的。但真正的灵根,还是来自于家乡的山水与风情。

西递村原是古驿站

在黄山之南不过八十里便是西递村,古代曾在这里设驿站,因靠在往西的河边而得名“西递”。

据说这个村子始於北宋皇佑年间,目前建筑格局多是自明·景泰到清·康熙年间才逐渐形成固定状貌,风水灵秀注定这个古村落的文风昌盛。如果相信风水学说只是表面看待这个古村,我认为这里不只是些简单的美丽景点,而是近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人文御设着风水。如今这条东西长将近一里半的村落还保存着两百多幢明清院落型的建筑群,贴近村口便是那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的这座牌坊见证着全村的风云变化。

张卫东:尘嚣不能掩盖的徽州风光

履福堂

走进村中便是那所中心建筑“履福堂”,这是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堂室。内有楹联曰:“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专为报本”又一联曰:“读书好营商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两联可以体现出徽商的儒学思想。但我想也可以看出在外经营的男人,他们为了生计把妻子困守家中,只是留下了教育子女治家的宏言大论,殊不知给这些徽州女人们带来多少代的惆怅与哀伤!但那个时代女人们守活寡的滋味多么不易,这也是当代女人们难以想象的凄苦和怨恸……

张卫东:尘嚣不能掩盖的徽州风光

晨曦下的西递

在这个古村落还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不仅有“大夫第”等大型建筑,还在宅院建筑上有精巧的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装饰,最为出奇的就是“牛腿”。这里的“牛腿”就是外挑结构的斜柱,因此也叫“牛腿柱”。这是为了支撑廊或屋檐的保护措施,但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种徽派建筑的程式,雕刻花纹与镂空技法异彩丰呈,其内容多是历史故事以及明清昆曲传奇等。如果说男人是徽派建筑的梁柱,那么这个保护支撑的斜柱“牛腿”应该就是那不出家门的徽州女人。在“牛腿”上看并没有梁柱那样具有多么承重的作用,但如果徽派建筑中没有“牛腿”,恐怕也就没有了徽派建筑的气势。可见徽州的文化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女人身上,如果没有那些如“牛腿”的斜柱用力保护着那些走出徽州的男人们,相信那些梁柱就是在有实力也会无力支撑。

我们从一扇大门或一扇漏窗上去看这些徽州建筑,好似看到诸多走出徽州的商人和学者,在儒商体系中胡雪岩的身影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而在那些读书成名的政治家中,徽派人物又是多么的古直与矜持,这又不禁使我想起了近代著名学者胡适之博士……

千年营造出的流水绕孤村

距离黔县二十多里的宏村,也是个千年古村。这里原是汪姓聚居的村落,以流水绕孤村的格局经历近千年的修缮,终成为形如水牛般一个村庄。从风水上看绝对是个藏风蓄锐的好所在,但又是借势立势的人文安排。全村皆是按照人不转水转,地不转人转,村不转日月星辰转,周而复始负阴抱阳的理念运行。用流水环绕不过是为了汪姓的水字边而巧妙安排,但如此规模的水圳只有在全村人数十代不断维护的基础上才得实现,并不是开创者们马上就可以享受到的风水。

如果游览该村最好是按照水系行走,也就自然形成人随水转,地随人转,日月星辰随着村庄转,如此周而复始的行进一番自然妙趣横生。无论是在那古村客栈徘徊望月,还是手提灯笼追随那潺潺流水闲游,听着那蛩鸣蛙噪,一定会忘记那城市中的喧嚣。

转播到腾讯微博
张卫东:尘嚣不能掩盖的徽州风光

山水掩映下的宏村

“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就是这个古村的状貌写真,但清渠是怎样生成的呢?这就是民俗道德习惯所造成的景观。引清泉入村的流水,只有早上是取饮用水以及生活用水的时间,午后就是刷洗剩余用水的时间了。按照阴阳转换,早晨又是一溪流水澈云根的时节。这些家家门前的水渠称之为“牛肠”,而村中的“牛胃”则是著名景点“月塘”。这个“月塘”就是反刍过滤“牛肠”流过来的浊流,经过昼夜再环流复绕全村,而后流到村口的“牛胃”。而这个“牛胃”就是“南湖”,湖水再过滤后流入河床。人们得到的清水是活动的,而浣洗的浊垢则被“牛胃”与“牛肚”过滤,承接天公风雨的甘露又变为清澈流泉。此种人文理念能够留存当今实在不易,这或许也是徽州人治学的鲜活理念吧……

徽派民居天井中的玄机

这些古村落的建筑格局最重要的就是天井,这是一个阴阳转化为妙的格局,又是一个藏风蓄锐的好所在。夏季阴气从地下吸收地上阳气,冬季阳气从地上吸收地下阴气,避风后的天井还是个水不外流的概念,无论多大的雨水多要回流到院中井里,从而使院子的天井形成自然循环,变得冬暖夏凉。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诗中有云:“侧间阴沟涌,卧观天井悬”的名句。可见“天井这个名词早在一千七百年前就出现了。

通常在楼下中心部分,正向都是明间的‘祖堂’。目前徽派建筑的天井分为四种,我们知道的最具代表天井已经异地拆迁,现在黄山市博物馆院内的“怡怡堂”天井。它的底层由两组“一厅两厢”相对而成上、下厅堂与两侧两厢廊合围而成,二楼、三楼则由两组厢房与环形“跑马楼”回廊组合而成。此种样式的天井,可视作上、下厅堂的共用天井。由屋顶四面坡形瓦檐构成长方形天窗,坡形瓦檐下边围有长方形环形水瀽,承接屋顶坡面留下的雨水,然后导入水管流入天井下明堂的明沟或暗沟中,就是所谓“四水归堂”的典故。俗语“肥水不流外人田”。

还有一面厅堂、两侧厢房与一面高墙围成的长方形天井。绩溪上庄的胡适之故居则是这种样式天井的代表,这“一面高墙”正是古民居大门开启处。因为组成天井的一边是高墙,所以三面坡顶瓦檐处的水瀽也只有三边,另一边的雨水则从盖在高墙上的瓦檐沟里直接流到天井下。再一种则是一面厅堂与三面高墙围成的庭院式长方形天井。这类样式的代表,是黟县屏山村舒绣文故居中的天井,一面厅堂有雕花玻璃排门与天井隔开,天井实际成了紧临厅堂的庭院。最后一种是一面厅堂与两面高墙围成的三角形。

从徽派建筑的天井中可以领略到这里的风水无不是人为造成,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因此,我认为无论多么好的风水终需要有文化情怀的人为御设,如果没有古来文化情怀的士大夫们的干预,就是风水再好的自然风光也会变成如同新开发旅游区的那种别墅、缆车、酒店、图腾类雕塑那样俗陋不堪……

牌坊是诉说历史的见证

在歙县棠樾村的路上,共有七座石头牌坊群。第一座是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初年。牌坊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第二座是孝里坊,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佘岩、鲍寿逊父子而建。第三座是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第四座是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第五座是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第六座是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第七座是鲍象贤尚书坊,明天启二年建。

转播到腾讯微博
张卫东:尘嚣不能掩盖的徽州风光

一座座贞节牌坊

这些牌坊都是按照忠、孝、礼、义等排列,其中的“义”字牌坊是主人花了三代人的努力,使朝廷开恩敕封建造起来。这其中就是为了一个“义”字,这就是徽州人的永远追求。从这块“义”字牌坊中我们又何以不认为这一方水土养育的都是精英人杰呢?面对这座牌坊在不同时代皆有不同时代的理解,但我想徽州人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才做这些无聊的蠢事吧!还是我那句话:“徽州人的真正灵根,还是来自于家乡的山水与风情!”

这些牌坊虽然自明代就有始建,但建筑格局却浑似天成。为什么跨度几百年却风格相近呢?只是与当时的来之不易有所关联。因此,这些牌坊为了防止被自然侵蚀腐化,全部选用徽州最原始的大青石头作为材料,这种石料又称为“歙县青”。牌坊修建的高大挺拔,在透露出坚实恢宏的气势时还不免有些灵秀暗藏其中。清代的牌坊不乏有些繁复纹饰,不过远望还是与明代风格相近。

在徽州的众多的牌坊中,多是以耕读为本,行商转仕后再以商保仕途的安稳。这或许是儒家治国时代的必须,是看哪一朝不是经济与政治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呢?

在棠樾牌坊群旁还有两座别致的祠堂,鲍氏敦本堂祠是标准的明式建筑格局的祠堂。另一所则是较为别致的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两座祠堂的特点是男女平等,前座俗称为“男祠堂”,而后则称为“女祠堂”。我们又回到了徽州女人守活寡的时代了,但也不能不说在那个时代却能为徽州女人造成一所“清懿堂”实为罕见!这也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活生生的史料。这所女祠堂一改“女人不进祠堂”主祭的旧例,在儒家治国的时代应该是个了不起的举措。其中也渗透着多少代徽州女人的悲惨与坚韧,如果说到徽州游玩山水不如说到徽州来感受那古老的生活习俗。据《民国歙志》载:棠樾鲍氏贞节烈女,明清两代达五十九人。她们的牌位赫然耸立在女祠享堂龛座上,她们贞洁教子德配孟母的故事令人叹为观止。如今为了开展旅游繁荣竟又衍化成在女祠中陈列出的蜡像长廊风景,夹杂有什么“催乳哺弟”、“送夫经商”、“养老恤孤”的众多名目来索求门票收入。的确这里的每个故事都是徽州女人的真实写照,但如此张扬又觉得有些凄楚辛酸。这里还有些永久性展示,也不过是应经而已的“中国历代妇女服饰展览”,这种不断充实女祠内容展览,好像是激发出“美丽的女祠、美丽的妇女、美丽的文化”的诗情,但终究是当代通俗旅游情节的一部分。目前,徽州女人文化的结晶亦在此祠,其实做为女祠本身就是文物,就是反应那个时代的文化缩影,何必又来狗尾续貂呢?

转播到腾讯微博
张卫东:尘嚣不能掩盖的徽州风光

油菜花与八卦田

由此可见徽州的人文辉煌不只是男人的世界,徽州的男人们理应外出经商修政,而徽州的这片沃土属于女人们。如果没有徽州女人们支撑着这片土地,那里看得见这遍地的油菜花与八卦田,更看不到祠堂书院的文化教育在全国的普遍影响。

或许当年徽州女人们泉下有知,还会在冥冥中听到从祠堂或书院中传来那些见不到父亲的学子们,正襟危坐在书桌前,摇头摆尾的诵唸着朗朗的《大学》声……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