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逍遥游》

 liubaoliang 2013-10-22
《逍遥游》课前预习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        )天之云。是(        )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句式:      )。
《齐谐》者,志(        )怪(活用:      解释:           )者也。《谐》之言曰:“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        )也,尘埃也,生物之以(        )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        )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        )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        )堂之上(句式: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        )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        )在下矣,而后乃今培(        )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        )阏(        )者(句式:      ),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        )起而飞,抢(        )榆枋,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活用:      解释:          )为?”适(        )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        )二虫又何知(句式:      )!
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        )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        )久特闻,众人匹(        )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        )之(        )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        )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        )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        )奚适也(句式: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活用:      解释:           ),翱翔蓬蒿之间(句式: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        )也。 (句式:      
故夫知效(        )一官,行比(        )一乡,德合(活用:      解释:           )一君,而征(        )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        )然笑之。且举(        )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        )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活用:      解释:           )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        )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        )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        )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句式: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四、解题: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五、研习文本
1.自读课文,划出文中写的所有的事物(包括人):
鲲、鹏、
野马、尘埃、
蜩与学鸠、斥鴳
朝菌、蟪蛄、众人
冥灵、大椿、彭祖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
列子
至人、神人、圣人
2、大到鲲鹏,小到尘埃,既有动植物形象,又有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层现叠出,精彩纷呈。那么,在这众多的形象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或者说是庄子着墨最多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鲲鹏
3、鲲鹏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从1-3小节中寻找答案。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出了鲲鹏的形体之大。
4、还读出了其他什么特点?
明确:
神奇、变幻莫测: (由鱼化而为鸟 )这是一个神奇的转变过程,是它的神奇的内驱力在支持它。
气势恢宏:“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三千里”“九万里”写出了鹏鸟起飞时无与伦比的恢宏之势。
5、形体巨大,变换神奇的鲲鹏让我们的想象汪洋恣肆,而大鹏起飞时的气势恢宏又令我们深深的为之震撼,那么,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在起飞时需不需要借助与外力呢?从哪个地方体现出来?
明确:还要凭借风力。 “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凭借风力飞行 。
6、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7、那么在1——3段中,除了鲲鹏外,其他的事物是否也要借助于风力的鼓动呢?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大地上奔涌如野马的游气,和空中飘浮的尘埃,他们的流动都需要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发出的气息吹拂。所以说,野马、尘埃的流动也是需要风力的鼓动的。
至此,我们看到,庄子写东西很有趣的,大则大到极致,如鲲鹏,小也小到极致,如尘埃,大小的跨度极大,但不管是极大的,还是极小的,它们的共同点:都需要凭借风力。
8、如何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明确:此处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进一步证明,世间万物,不管你体型是大是小,还是所处的位置是高是低,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9、大鹏的起飞需要借助于风力,但为何又在南飞之时先要爬升至九万里的高空呢?
明确:“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因为大鹏翼展巨大,所以必须要有巨风承载,然后才能乘风而飞。
10、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说明这个道理的?
明确:
(1) 比喻论证:
用杯水可以承载芥草,之上,芥能成舟,而杯却搁浅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的解说了不厚之水难以承载大舟的客观事实。

(2) 对比论证
用杯水之上,芥能成舟,而将杯子放置其中却搁浅的对比,指出形体的大小不同,其对外力所借助的程度也不一样。
以“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形体巨大的大鹏只有借助九万里旋风才能无所滞碍,顺利南行。
(3)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无法承载大舟类比得出大鹏需要南飞必须要有巨风承载的道理。
(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补充: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11、阅读第三小节,思考,蜩与学鸠嘲笑大鹏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自己自由自在,想飞就飞,只要飞到榆树和檀木的高度就停止,如果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罢了。看起来的确是比大鹏自由。
13、作者对于蜩与学鸠嘲笑大鹏的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之二虫又何知?”可见庄子在嘲笑他们见识的浅薄。
14、为什么要嘲笑他们?作者写出行备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反驳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庄子认为“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枪榆枋而知足。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受制于外物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大和小的区别)
15、第5段叙写“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意在对比。用朝菌、蟪蛄的寿命短暂和冥灵、大椿的生命久远作对比,用众人和寿星作对比,论证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而不管是小年还是大年,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终期于尽”,都要面对死亡。这依然是小和大的区别。
16、阅读第6小节,思考,本段再次讲到了大鹏南飞和斥鴳嘲笑的内容,与前文是否重复,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而《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因此,作者引“汤子之问棘”的史实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小结:
由此可见,大至鹏鸟,小至蜩鸠、斥鴳,寿命久远如冥灵、大椿、彭祖,短暂如朝菌、蟪蛄,他们都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而没有绝对的自由。万物都不得自由。
17、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他们自由吗?
明确: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此”指代前文中的“斥鴳”,这些人自以为了不起,但是这些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符合世人对他们的要求,都是被世俗所累,因此宋荣子取笑他们。
宋荣子:“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宋荣子不为世人赞誉或是诋毁所动,不追名逐利,在我们看来是自由了。但是庄子认为他还是有没有树立起来的境界,因此认为他也不自由。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行动飘然轻巧,快速自由但毕竟还要凭借风,因此也未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
18、那么,在庄子眼中,哪些人才是真正自由的?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是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立功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名声。
19、庄子认为,区分自由和不自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天地的法则,掌握六气的变化,顺势而为,无所凭借。这也是庄子为什么认为“至人、神人、圣人”真正自由的原因。
小结: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区分是否真正自由的核心因素是是否“有所待”。“鲲、鹏、野马、尘埃、蜩与学鸠、斥鴳、朝菌、蟪蛄、众人、冥灵、大椿、彭祖、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这些人因都有所待而不得自由,“至人、神人、圣人”因无所待而得自由。
20、如何理解庄子笔下的鲲鹏形象?
明确:
联系时代背景: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战国乱世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同时代的。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子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便探求个人在黑暗沉重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之境。
鲲鹏: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无法逍遥
庄子:在沉重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追求绝对自由,有着欲飞的理想却无法飞走的悲哀。
鲲鹏就是庄子想自由而无法自由的心灵映照。
六、艺术特色:
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馄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自然随意之言/既无主见,也无立场的、随和人意的言论)。《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绸、学鸿与馄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或:(1)善用比喻、夸张的特点。(2)想象奇特、意境开阔。(3)借用寓言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