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死亡和各种丧失,哀伤是悲伤(grief)的一种体验和修通的过程

 青衣问道 2013-10-23

对于死亡和各种丧失,哀伤是悲伤(grief)的一种体验和修通的过程



面对心爱之人的离去—悲伤、哀痛和失去


 
  当一个人失去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人时,都会经过一个正常的过程—悲伤。悲伤是很自然的,且应有所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悲伤使人们理解,并接受他们失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悲伤包含了许多不同的个人情感,每一种都帮助人们忍受丧失所爱之人的事实。
 
  当亲人去世,人们经历的情感过程,称为丧亲之痛。它是一种遭受损失的状态。哀悼是悲痛和伤心的外在表现。根据每个人特殊的文化、个性和宗教信仰,哀悼包括了宗教仪式和其他的行为活动。丧亲之痛和哀悼都是悲伤过程的一部分。
 
  悲痛的过程
  很多人认为悲痛只是个例,或者是短时间内的痛苦,再或者是应对失去的一时伤心,就像在心爱之人的葬礼上,流下的泪水。但悲痛其实是应对损失的整个情感过程,它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正常的悲痛,让我们能最终释怀心爱之人的离去,并继续以健康的方式生活下去。
 
  悲伤是痛苦的,但是让那些遭受了损失的人,表达他们的悲痛是很重要的,且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应该得到支持。每个人为心爱的人悲伤,都有不同的方式。所经历的情感时间和强度也因人而异。
 
  人们有时会感觉好一点,但很快又陷入悲伤,这都很正常。有时,人们会想知道这个悲痛的过程还会持续多久,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脱。可惜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但的确有些因素会影响人们悲伤的时间和强度:
  ① 您与逝者是什么关系。
  ② 他们去世时的情况。
  ③ 您自己的生活经验。
 
  研究人员已就悲痛做了研究,以便更好的理解人们如何应对这种损失,并最后接受它。他们鉴别了,当人们经历悲痛时的情绪状态阶段。第一阶段通常是:震惊或麻木。然后,当这个人发现这种损失对他(她)的生命产生了某种影响之后,其他的情绪就慢慢的出现了。最初的震惊和麻木,被其它情绪所代替,比如:生气、孤独、怀疑、否认。这些情绪出现后,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接下来,在悲伤的最后一个阶段,人们会找到一种方法,去应对并接受这损失。
 
  震惊,麻木和怀疑通常最早出现
  很多时候,一个人对这种损失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怀疑和麻木。这可以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在此期间,丧失亲人的人,可能觉得从感情上,与世界“隔绝”了。尽管如此,所有的东西都会让人们想起死者,触发他们的悲伤,干扰这种麻木。在这段悲痛的时光中,人们会感到焦虑或虚弱,会哭泣,会漫无目的的行动,脑海中全是那个已经离开的人。
 
  此刻,人们经常组织哀悼仪式——走亲访友、准备葬礼、安葬。他们很少不被打扰。有时候麻木的感觉,会在这些活动中继续,感觉这些仪式就是在“走过场”。
 
  直面失去所爱之人所带来的痛苦情绪
  一旦开始完全理解失去所爱之人这个事实,麻木感就会逐渐消失。悲痛过程中这个部分,有时被称作:面对。这是失去的感觉最强烈、最痛苦的时候。也是人们开始直面损失和它给生活带来变化的时候。
 
  人们处理所爱之人的离去,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尽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情感同样的强烈。在这段时间里,悲伤连绵不绝的袭来。这些人可能显得杂乱无章。他(她)可能会记不清事情、无法思考、不能完成日常的活动。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您可能会在一个悲伤的人身上,看到下面的某些或全部的情况,他(她)可能会:
  ⑴ 与外界隔绝。
  ⑵ 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困难。
  ⑶ 有时变得不安和焦虑。
  ⑷ 不想吃东西。
  ⑸ 看起来很伤心。
  ⑹ 感到沮丧。
  ⑺ 梦到去世的人(出现幻觉,好像能看到或听到这些去世的人)。
  ⑻ 体重减轻。
  ⑼ 有睡眠问题。
  ⑽ 感到疲倦或虚弱。
  ⑾ 满脑子都是死亡和关于死亡的事情。
  ⑿ 纠结去世的原因(有时得到的结果对其他人是没有意义的)。
  ⒀ 纠缠于对去世之人犯的错误(真实的或虚构的)。
  ⒁ 对于所爱之人的离世有莫名其妙的愧疚。
  ⒂ 感到孤独,远离其他人。
  ⒃ 当看到他人与亲人在一起时,表现出愤怒或嫉妒。
 
  这个时候,往往是一个悲伤的人最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得到支持,可能是一个人复原和接受亲人离世的关键。支持可以来自家人、朋友、互助群体、社区组织、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治疗师或辅导员)。
 
  接受亲人的离去,学会没有爱人的生活
  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亲人的离去,对于每天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他们感到悲伤、痛苦。通常,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人们慢慢的、不得不接受亲人的离去。接受,意味着调整自己的生活,不再有离去之人的参与。
 
  就像悲痛的第一、二阶段,接受不会是一夜之间的事。通常需要一年或者更久,人们才能适应亲人离世带来的情感和生活的改变。悲伤可能不再非常强烈,但是对离开的亲人的哀伤情绪,仍会持续很多很多年。最终,人们寄托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能量会被收回,分给其他的人。
 
  在悲痛时得到帮助
  若是失去了非常亲近的人,这个悲痛的过程会非常的痛苦和艰难。丧亡咨询,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专业辅导。您可以通过临终关怀服务找到、或者从卫生保健工作者(医生,护士或社工)那里获得介绍。这种类型的辅导已被证明可以减轻失去心爱之人的哀痛。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容易度过悲痛阶段。丧亡咨询还可以帮助他们调整以适应逝者离去后的新生活。
 
  悲伤可能持续很多年
  尽管如此,对于那些与死者很亲近的人来说,调整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痛苦很
快的结束了。对所爱之人离去的悲痛包括:在您们共同期待的未来,他(她)将缺席。这实在是让人痛心。这种伤心的感觉,可能会持续数十年。例如,在父亲或母亲去世很多年后,在一个您本来希望他(她)能出席的活动上,丧亲之痛会再次袭来。这会带来强烈的悲伤,或开始另一次悲痛的过程。
 
  亲人久病后去世带来的悲痛
  亲人久病后离世,与突然离世带来的悲痛是不同的。当有人身患绝症,家人和朋友往往在他们离开前就开始悲痛,因为他们知道所爱之人终将离开。这称作预见性悲痛,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这使得他们对真实的亲人离世能有所准备。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即将离世前的一段时间,是那些他(她)亲近的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能够有所准备的时候。这个阶段,亲人会觉得他们需要把感情从病人的身上慢慢撤走。
 
  很多人认为他们对亲人的离世有准备,因为死亡已经被预见到了。但是当他们所爱的人真的去世了,这仍然是巨大的震撼,并带来意想不到的悲伤和痛苦。对大多数人来说,真实的死亡才会开始正常的悲痛过程。

 





面对心爱之人的离去—抑郁和复杂的悲伤情绪


  抑郁
  当所爱之人去世了,伤心、痛苦、愤怒、一阵一阵的哭泣和情绪低落,都是很正常的。了解丧亲之人悲伤时的正常反应很重要,这可以帮您判断,他们有没有变得更糟——患上抑郁症。
 
  每 15 个失去亲人的人里,就有一个会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也被称为临床抑郁症)。这通常可以通过药物和治疗改善。临床抑郁症风险最高的人,包括:之前有过抑郁症的人、没有生活保障的人、有酗酒或滥用药物问题的人、或者有其他重大生活压力的人。
 
  抑郁症症状(不能用正常的丧亲之痛,解释的行为):
  ① 持久的无助和绝望的想法。
  ② 打算自杀或有自杀行为(不包括这些想法:也许死了更好,或应该和所爱的人一同死去)。
  ③ 无法完成每天的日常活动。
  ④ 为了心爱之人去世时完成或未完成的事,感到强烈的内疚。
  ⑤ 妄想(不切实际的信仰)。
  ⑥ 幻觉(听到或看到不存在的东西),除了短暂的听到或看到死者的幻觉。
  ⑦ 身体的反应和动作迟缓。
  ⑧ 严重的体重下降。
 
  如果亲人离开后,这些症状持续两个月以上,丧亲之人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帮助。如果这个人试图伤害自己或有这种计划,他(她)需要立即接受帮助。
 
  对一些人来说,悲伤的过程可以继续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多在那些与死者非常亲近的人身上发生。最常见的原因是,试图否认或想要逃避,痛苦或不想放手。
 
  复杂的悲伤情绪
  如果不是一般的悲伤情绪,或者是悲伤的情绪长时间没有好转,这些情况被称为“复杂性悲伤”或“无法释怀的悲伤”。它的症状包括:
 
  ① 始终不相信,所爱的人已经离世。
  ② 无法接受死亡的事实。
  ③ 随着时间的推移,仍不断沉湎于悲伤的回忆、做恶梦或不断回想往事。
  ④ 严重的、长期出现的主要症状,如:愤怒、悲伤或沮丧。
  ⑤ 幻想着逝者,仍在身边守望。
  ⑥ 不断地想念和追寻逝者。
  ⑦ 看似与死亡无关的不寻常症状(身体症状、奇怪的或异常的行为)。
  ⑧ 拒绝与外界社会接触。
 
  对于一些长期照顾患病亲友的人,复杂性悲伤可能会在他们的亲人尚未离世时就出现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如果护理人员很悲观,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在亲人离世前,就会出现不正常的悲伤情绪。
 
  如果您或任何与死者亲近的人,有任何上述严重抑郁症或复杂性悲伤的症状,请与受过专业训练的保健或精神科医生交谈。治疗是很重要的,因为患了杂性悲伤的人,面临着情绪性疾病加重的风险,并且自杀的风险也更高。








面对心爱之人的离去—积极应对亲人的离世



  理想的情况下,失去亲人的人,会从悲痛中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亲友的支持,他们将接受和理解亲人的逝去,从痛苦中走出来,并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身份。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失去了至亲,下面的小贴士可以帮助应对亲人的离世:
 
  ⑴ 让自己感受这痛苦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不要告诉自己该有怎样的感觉,也不要让别人告诉您,该有怎样的感觉。
 
  ⑵ 对这个过程要有耐心。不要让期望给自己带来压力。要接受您必须经历的痛苦、您的情绪和您治愈自己的方式——给自己时间。不要评判您的情绪或和别人比较。没有人可以告诉您,应该如何悼念以及何时停止。
 
  ⑶ 表达您的感情。哭出来。这两者对恢复都很重要。
 
  ⑷ 获得支持。谈谈您逝去的至亲、您的回忆以及您对至亲的生与死的体验。不要以为不表达自己的悲伤,就是对家人和朋友的保护。从别人那里得到您所需要的。找到那些同样丧失至亲的人,和他们谈谈。
 
  ⑸ 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方式。丧亲的第一年内,不要做任何重大的生活改变(例如:搬家、换工作、改变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会让您保持自己的生活基础,并让您有安全感。
 
  ⑹ 照顾好自己。吃好、锻炼身体。体育锻炼是释放紧张情绪的一个好方式。做一些让身体感到舒服的、可以让您焕然一新的事,例如:洗热水澡、打盹儿和吃最喜欢的食物。
 
  ⑺ 避免过量饮酒或使用其他药物。这可能会损害您的身体,也会使您的情绪更糟。这还很可能会放慢您恢复的过程,并可能导致新的问题。
 
  ⑻ 原谅您做过的或者没做过、没说过的所有事情。对恢复来说,同情、宽恕自己和别人都是很重要的。
 
  ⑼ 让自己暂时从悲伤中走出来。您必须自我修复悲伤,没必要整天把注意力放在它身上。找一些健康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例如:看电影、吃饭或看一场球赛;读一本好书,听音乐;或去按摩或修指甲。
 
  ⑽ 为假期、生日和纪念日做好准备,因为这些日子往往会勾起您的强烈情绪。决定是否要保持原来的传统或建立新的。提前计划好,您想怎么过以及和谁过。做一些事,去怀念逝去的亲友。
 
  ⑾ 当您觉得已经准备好了,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其中包括:
  ① 给逝去的亲友写信,把您所有的心愿以及想对他(她)说的话,告诉他(她)。
  ② 开始写日记。
  ③ 做剪贴簿。
  ④ 画画。
  ⑤ 种花或种树。
  ⑥ 加入到逝去的亲友所从事的事业和活动中。













精神分析----一个面对丧失的哀伤过程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


    摘要:人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各种丧失。避免这种丧失的重要途径就是要通过哀伤。对于重要的客体丧失,如亲人的去世,不同的民族与文化有着不同的固定的祭奠仪式,文中简介了当今中国城市丧葬祭奠礼仪方式。透过这一仪式可以看到,祭奠仪式有着重要的心理动力学意义,表现为:1)通过固定的仪式,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与丧失的客体的分离;2)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也是为了社区的一种对丧失与死亡的修通;3)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得以表达;4)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和与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精神分析与世俗的悼念仪式有着类似的心理功能,而它为丧失者提供了特别的哀伤过程:1)帮助丧失者进行现实检验,面对真实的丧失;2)提供诉说的时空,完成与旧的客体的分离;3)稳定的设置和长程的治疗,使精神分析师成为丧失的分享者和丧失者的陪伴者;4)最重要的是精神分析通过移情使丧失者与新的客体建立了联系,而且是新的联系和新的体验。


    关键词:丧失 哀伤 精神分析





    (loss)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可以说成长与丧失共存。亲人的死亡常常是重要的客体丧失(Object Mourning)。丧失会给人带来创伤,但也可能不会。但是对于丧失来讲,哀伤(Mourning )是一定需要的。换言之哀伤的过程是修通丧失,避免形成创伤的过程。

    对于死亡和各种丧失,哀伤是悲伤(grief)的一种体验和修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哀伤者放弃对失去的客体的紧密情感。

    丧失人们会采用各种悼念的方式,各种悼念的仪式、风俗等,实为人们面对丧失的一个哀伤过程。
    精神分析在整个的分析治疗过程中,为那些没有机会哀伤,或者没有解除哀伤的丧失者,提供了一个哀伤的机会。精神分析似乎与社会上的仪式、习俗有许多相似之处,精神分析的过程,在心理上帮助求助者完成一个很重要的心理修复。



 一、丧失与哀伤
    丧失是指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亡或者是离开;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以及身体的损害等。
    亲近的人特别指父母、配偶、子女,抚养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兄弟姐妹、恋人、朋友等。失去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死亡,另一个离开,没有联系,或者感到被对方拒绝,遭到遗弃。亲近的人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客体,特别是父母,是人幼年成长中最重要的客体。亲近的人死亡,可以说最重要的客体丧失。不管是童年还是成年。
    丧失也同样包括失去未来的可能性,比如升学的机会、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机会、恋爱、结婚、生育等。笔者曾咨询的一个大学生,是个易性癖,他感觉所失去未来可能性是他几乎不能变性,也就不能实现内心的愿望:作一个女人和所爱的男人结婚,做一个妻子和母亲。
    身体上损害,包括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缺乏,如不能怀孕(也意味失去未来的可能)、残疾如不能说话或视力的丧失、乳房的切除等。
    丧失会给人带来悲伤。亲人的死亡或离去,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与内心世界连接的客体的消失,会带来无助感。甚至会有内疚感,以为丧失者可能会认为亲人的离去是自己的错。
    正常的悲伤是我们记住美好的东西。我们通过悲伤而达到心理的痊愈,即丧失的痛苦的解除。
    但是,常常会有其它形式的悲伤,成为心理发展中的障碍,使丧失成为了创伤。如:未解决的、延长的悲伤;忧郁;常年的哀悼者。
    未解决或延长了的悲伤表现为哀伤的过程被停止或阻碍;内疚感、回避、周年的纪念等是未完成悲伤的症状。
    常年的哀伤者的表现为:丧失的客体以与心理隔开的方式保留,可以表达的、内心得以休息的地方为墙围住了;否认丧失;社会行为如为死去的人提供食物;把丧失的客体作为与过去的连接体。
    从心理学角度讲,丧失,需要哀伤修通,而修通的过程包括(Varvin,2003):
· 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
· 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
· 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的改变
· 转移与丧失的客体的心理联系
· 修复内部的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SELF)



 
二、失后的哀伤过程
    面对丧失所带来的悲伤,特别是亲人的死亡,社会逐渐形成了各种固定的悼念仪式。对精神分析如何帮助丧失者我们首先从民间的祭奠仪式谈起,而这些仪式极具有民族和文化的特点。
 (一)现今中国城市居民普遍采用的丧葬祭奠礼仪方式
 1 、送殡仪馆
    死者家属通知殡仪馆或死者生前所在单位派车接送死者家属护送尸体去殡仪馆。由馆方专业人员为死者修容更衣,使死者保持安详整洁的仪容,以减轻亲友悲痛之情,同时进行冷冻防腐。
 2 、亲属带孝
    一般只是死者的近亲带孝,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以黑布缠于一臂,以前是穿服戴孝帽(在一些农村仍会穿麻戴孝)。
 3 、报丧
    通知近亲好友,使能奔丧。
 4、 发出讣告
    人死后两三天内向亲友和社会报告死者姓名、死亡原因、时间、地点和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
 5 、举行追悼会
    追悼会会场要布置得庄严肃穆。会场正中墙上悬挂蓝布横额,上贴“XXX追悼会”。两侧摆放花圈和悬挂挽联、挽幛,花圈中贴上一个较大的奠字,两边分别挂上死者头衔和送花圈者具名的长白条纸。参加追悼会的人要臂带黑纱或胸佩小白花。 追悼会仪式一般为:⑴追悼会开始,全体肃立。⑵奏哀乐,鸣炮。⑶向遗体致敬、默哀。⑷致悼词。⑸宣读唁电、唁信及送花圈、挽联、挽幛的名单。⑹家属代表讲话。⑺向遗体告别,列队慢步经遗体前并鞠躬。⑻秦哀乐,鸣炮,散会。
 6、火化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后,即进行火化。
 7 、骨灰处理
    火化之后,将少许骨灰盛入骨灰盒内的塑料袋中,再装入骨灰盒里。骨灰盒可寄放在殡仪馆专设的存放大厅内,也可以带回家中保存或营建坟墓安葬,有的则埋入墓地,有的遵照死者遗愿将骨灰撒向江海大地。
 8、 家中纪念
    追悼或向遗体告别并火化之后,丧事即已办告一段落。遗属清理挽幛、挽联及其他祭品,分给子女留作纪念和作为日用物品。一般在家中厅房悬挂饰以黑纱的死者遗像作为纪念,保持一年。
 9 、清明祭扫
    每到清明时节,亲属到殡仪馆看望和擦净骨灰盒,以表对先人的思念,也有将骨灰盒从厅堂领出置于空地上,以死者生前喜爱的菜肴饭食进行祭祀,并鸣炮鞠躬致敬。也有作跪拜和烧化纸钱的,但为数较少。祭祀完毕,仍送回大厅存放。如果是已埋入坟中,则到墓地进行扫墓祭墓。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会有特别的不同,比如天葬、悬棺葬、荒葬、树葬等。
 
(二)葬礼仪式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幸存者(相对死去的亲人)在人死亡以后所进行的固定的悼念仪式,实际上对幸存者面对客体的丧失有着重要的心理修复功能。这些仪式的目的是方便与死者的分离,通过有形的操作程序、祈祷、祭酒、悲叹、挽歌、哀诗等,使之具体化,并且认识和接受到死者是在别处(HELEN MARTIN)。
    祭奠仪式给人们提供了哀伤的一个心理过程。这种仪式化的特点:
1. 通过固定的仪式,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与丧失的客体的分离。
2. 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也是为了社区的一种对丧失与死亡的修通。
3. 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得以表达。
4. 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和与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
    在这种仪式化的哀悼过程中,人们由丧失带来的痛苦得以修通,使丧失不带来创伤。
    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哀伤是面对丧失必不可少的过程,而且其哀伤的过程需要必须做一些的事情:
记住客体
投资于记忆
沉浸于想象和记忆
整理/了解
    成长过程中一定伴随着丧失,但不一定是都造成创伤,但是,无论如何是需要哀伤的。
 
三、分析----为丧失提供的一个哀伤过程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有机会为他们的丧失进行过悼念,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使他们的丧失得以修通。比如一个小孩,在他3岁的时候妈妈去世,他可能没有机会跟随其他的亲人去参加悼念仪式,也可能觉得他小,还不太懂事,甚至骗他妈妈是出远门了。没有人给他或他自己尝试进行哀悼的过程,内疚感、回避等情感与行为,常可能一直伴随着他,成为未解决的悲伤的症状。长大的过程中,他感受不到真正内心的快乐。
    哀伤是一个高级的社会过程。存活的客体在完成哀伤的主要心理任务中,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角色(Hagman G.,)。通过那些悲伤的阶段,使失去亲人的人做好准备新的委身,委身于其他人以及接受新的个人的角色(Hagman G.,)。如果分离是永久性的,就需要其他新的关系。就需要澄清对旧的客体的依恋。这个过程包括清除对旧的客体的情感连接。然后建立与新的客体的连接(Olders H.)。哀伤的过程和有效的悲伤过程,有利于这种放弃和新的连接。(Olders H.)。
    伊德早期哀伤的理论,哀伤是主观地切断与丧失的客体的情感依恋,将力比多自由地投注在新的客体上(1917)。后来,弗洛依德又做了些修正,他认为认同过程最初与忧郁症相连接,作为哀伤整合的组成部分(1923)。
    Olders H认为,哀伤的阶段首先是在认知上认清客体丧失的真实性;然后是哀伤的行为,比如搜集有关丧失客体的信息和物品、将一些东西进行具体的清除的行为;最后悲伤的心理伴随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在神经传输或神经荷尔蒙等产生影响。
    与亲人死亡有关的丧失以外,生活和正常的发展中有许多种丧失。文章前面已提到有多种情形。其他情形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同样需要一种类似仪式化的方式由当事者进行悼念。“哀伤对于这些丧失是必须的”(Olders H.)。对于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哀伤,其结果会产生精神疾病或身心疾病(Olders H.)。相比之下,适当的哀伤是需要的,并且哀伤和通过心理治疗达到康复是间能够采用的两条平行线(Olders H.)。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大量文献支持在治疗中哀伤和悲伤有利于康复。
    哀伤是一个高级的社会过程。存活的客体在完成哀伤的主要心理任务中,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角色(Hagman G.,)。周围的人帮助哀伤者如果失败的话,治疗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对于其哀伤有着重要的作用。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提供了修复过去的丧失,一个哀伤的过程,甚至作者认为,精神分析本身就意味哀伤的过程。
    精神分析治疗的功能之一是固定的设置,包括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治疗联盟的建立,为求助者提供了哀伤的可能性。
    治疗的功能,就是帮助求助者进行现实性检验。这可以使那些有丧失但一直否认的求助者可以面对真实的丧失。
    精神分析为丧失者提供了一个诉说氛围,可以表达对丧失的客体的爱与恨,表达时会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甚至忧郁(Frued,1923),而这是与丧失的客体分离的过程。当然也适用于其他的丧失。
    与旧的客体分离,与新的客体建立联系,精神分析师常成为丧失者新的连接客体。而这种连接通过稳定的治疗设置以及较长时间的陪伴而逐渐建立起来。
    精神分析师作为新的客体连接常是通过移情,求助者(丧失者)将重要的客体(失去的客体)投射在精神分析师身上。而通过修通,求助者与精神分析师建立起新的连接。这是哀伤后所恢复的重要能力,与新的客体建立联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Clewell T,Mourning beyond melancholia: Freud's psychoanalysis of loss,
2.Dr. Sverre Varvin Mourning & Depression,2003
3. Kenneth R.Thomas, EdD - Jerome Siller, PhD, Object Loss, Mourning, and Adjustment to Disability,
4. Asseyer H. Object loss and psychotic regression,1991
5. Brice CW, Paradoxes of maternal mourning.Psychology, Department, Duquesne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15282.
6. Hagman G,The role of the other in mourning.
7. Timmreck TC,Overcoming the loss of a love: preventing love addiction and promoting positive emotional health. 1990
8. Barbier D.,[Mourning],2 avenue de la Pinede, B.P.1992,
9. Horowitz MJ,A model of mourning: change in schemas of self and other, Am Psychoanal Assoc. 1990
10.Leon IG,The psychoanalytic conceptualization of perinatal loss: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Am J Psychiatry. 19921
11.葬礼习俗,文章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