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潘××,女,初诊日期:1954年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致肝木上升而 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 便不利,舌绛苔薄,情势颇急,可能发痉。宜凉肝安胃,服 观后效再商。 桑叶9克 杭菊花9克 粉丹皮9克 黑栀子9克 大 白芍9克 细生地24克 姜川连2.1克 法夏6克 姜竹 茹12克 黄郁金9克 羚羊镑1.2克另煎兑 苦丁茶9克 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 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 止呕吐。 桑叶9克 菊花9克 丹皮9克 栀子炭9克 夏枯草 9克 苦丁茶9克 细生地18克 大白芍9克 法夏6克 姜竹茹12克 干苇根15克 左金丸4.5克(分二次送服)。 上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 常,再以小剂泄肝安胃善后。 (张菊人:《菊人医话》) 例二 魏××,男,60岁。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 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 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 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24克 白术10克 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 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刘渡舟;谈谈《金匮》的泽泻汤证, 《中医杂志》9c17,1980) 例三 伍××,女,74岁。初诊日期;1977年5月23 日。 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肢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 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血压250/ 160毫米汞柱。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方药: 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12克 代赭石24克 生龙 骨、生牡蛎各15克 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6克 二诊;服上方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 血压降至230/110毫米汞柱。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前 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 女贞子、茺蔚子各9克,丹参、首乌各12克,磁石15克。 三诊:投药3剂,血压降至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 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 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血藤 各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陆文彬整理,沈仲圭老中医临床治验选析, 《中医杂志》4;13,1980) 例四 杨X,女,44岁。 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 厥阴为风脏,相火寄焉。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 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情非轻(血压达230/135毫 米汞柱),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 乃吉。 玳瑁片6克(先煎) 姜半夏9克 生石决明15克(先 煎) 菊花6克 竹茹6克 薄荷炭3克(后下) 炙僵蚕9 克 姜黄连2.4克 钩藤9克(后下) 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 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 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失运则痰生,因痰生热,因 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 不斤斤于泻肝也。 北沙参9克 竹茹6克 竹沥半夏9克 陈皮6克 白 蒺藜9克 北秫米9克 橹豆衣9克 炒枳壳4.5克 菊花 6克 生石决明15克(先煎) 钩藤9克(后下) 生苡米 9克 朱茯苓9克 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 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止,然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 法损益之。 北沙参9克 生石决明15克(先煎) 竹茹6克 陈皮4.5克 炒枳壳6克 佩兰6克 生苡米9克 白蒺藜9克 朱茯苓9克 北秫米6克(包) 谷麦芽各12克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严苍山医案, 孙思清等整理) [评按] 眩晕系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的病证。轻者闭目即 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以致不能站立,严重者伴有 恶心、呕吐、出汗等症。引起眩晕的原因较多,历代医家看 法也颇不一致。例如《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上气不足”、“髓海不足”,后世有谓风火所致、有谓痰浊 所致、有谓“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实际上是对眩 晕从不同的角度,阐析其病因病机,临证时切忌偏袒,而应 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从内科角度来看,多数高血压病患者 均以眩晕为苦而来就诊,故列此一并讨论。例一爰因襟怀不 适,肝木上升而致眩晕,肝木侮土,胃气上逆而呕吐不休, 气郁化火故舌绛,治以凉肝和胃则眩晕可止。因胃气尚未平 复,呕吐如故,续加安胃之品以止呕,小剂泄肝以善后。例 二病程日久,兼见耳鸣、鼻塞、脉弦、舌胖、苔水滑等,证 属心下有饮,上冒清阳而致眩晕。故用渗利水饮治本之法。 使用泽泻汤一剂后而有汗,殊令费解。此证为水湿之邪郁遏 阳气而不得伸张,泽泻汤药少,量大、力专,利水行饮下走 水道甚捷,正如叶天士所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小便一行,水湿有其出路,三焦阳气通达,表里通畅,故微 汗出而病解。例三证属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水亏于下则阳 潜于上。《类证治裁》云,“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凡肝 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主藏 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故治肝阳之法,宜甘凉 益肝肾之阴,介类潜上升之阳,本例兼见心悸、胸闷,故加 丹参、远志、菖蒲以调气血宁心神。例四头晕肩殊甚,血压 高亢,症情非轻,风火相煽上窜于巅,胃失和降,故胸闷泛 恶,急予平肝潜阳和胃降逆,然因起始辨证未得要领,药不 中的。此例盖由脉不应症,反见沉而少滑,病理属脾土失运, 聚湿生痰,风阳挟痰浊而上逆,本源在脾,其标在于肝胃。 遂改以化痰浊为主,平肝健脾为佐,脉证合参,正本清源, 故应手而瘥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7.杏林中医医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