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动健身的误区

 大道本无边 2013-10-26

  

运动健身的误区

在上文《生命在于动静平衡》中,我们阐述了动静平衡的养生观。仅仅懂得动静平衡的道理,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的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如何去践行,如何以动静平衡的养生观指导日常行为。

动静养生,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动。换句话说,如何科学的运动,是运动能否达到养生效果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肌肉发达、身体健壮,甚至是运动员体魄的人,并非是长寿一族。我们也不少见到,一些中老年人在运动中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甚或猝死。

这就提示我们:要通过运动锻炼,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防病祛病的目的,一定要讲究科学运动。

依我之观察,我认为国人对运动健身有一种违背科学的误区。对此误区,如果长此以往,不加以纠正,不仅不能收到有效的健身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损害健康,贻误病情。

误区之一,就是以运动代替药物。不少人顾忌药物的毒性。在患病必须用药的情况下,仍然讳病忌医,自作主张停药。以每天运动为借口自我安慰。孰不知运动根本代替不了药物。因此,尽管每天仍然不间断的运动,疾病依旧得不到有效控制,一直向前发展,伴随着运动加重甚或出现意外。

这里,我对药物的毒性说句公道话。其实,药物的治疗作用往往就来自药物的毒性。有病的人,毒性被病抵消。只有健康人滥用药,才会产生危害健康的毒性。比起药物的毒性来,其实我们每天进食的各种受到污染的食品更可怕。

误区之二,是不讲科学的过度运动。上文说过,辩证的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不使能量透支,是科学养生的根本。运动并不是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强度都适合。适当的运动,才是健身之本。比如,中年以后,人的体力渐呈下降趋势,像跑步等剧烈运动就不合适。特别是在秋冬季节,阳气收敛于内。剧烈运动,过多汗出,就会扰动阳气,耗伤阳气,导致机体损伤。

为了达到科学运动的目的,我给大家如下几个提示,作为参考:

其一,千万不要以运动代替用药

通过上文运动对人体作用机制的阐述,我们应该认识到,运动是通过使用能量,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来达到健身目的的。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由于通过运动疏通了经络,能使疾病带来的一些自觉症状和不适得到一时缓解,或者是减轻,但并不能达到控制病情和治愈的目的。

很多内科慢性病,一旦缠身,是很难治愈的。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等。只能以药物控制,使其病势得到缓解和稳定,不让其继续发展,给人体带来新的更大的危害。这样的病人,只要能够做到终生服药,药物用量得当,疾病就完全可以被管制得没有危害机体的机会。因此可见,持续长期服药的意义,无疑是为了调整机体与健康人等同,或者接近。尽量不让疾病给人的健康和寿命带来影响。

因此,运动虽然能改善疾病带来的各种不适症状,但万万不可主观臆断,以运动代替用药。

其二,运动要注意气血虚实

要遵循中医的辨证原则。凡气血虚弱之人,应以静养为主,重在生气、养气。气血平和者,为普通人。应动静参半,使能量化之有源,用之有度,不偏不倚,维持动静平衡。气血旺盛者,属于体质强壮者。适合多运动。

其三,运动要注意年龄差别

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在体能方面的差异相当大。年轻人能量合成旺盛。即使运动量很大,通过摄食和睡眠,很快就能得到补充。而中老年人,能量的合成能力大大减弱。一旦运动过度,给身体造成损伤时,修复起来很费时。有时,能量的透支往往会以内脏的损伤为代价。

其四,运动要注意体能差别

人的体能差别是非常悬殊的。一个举重运动员可以一次举起几百斤的重量,一个虚弱无力的人可能连缚鸡之力都没有。一个精力旺盛的人,可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仍然精神抖擞,而一个精力不足的人,可能每天睡八、九个小时,还免不了精神萎靡。有人一顿饭要吃五、六个馒头才能满足机体的能量供给,有人连一个馒头都吃不了。因此,对自己的体能特点要有个体化的具体分析,量力而行,不可攀比。

其五,选择运动方法要量力而行

不同的运动,消耗的能量不同。有些运动要动员体内很多的能量释放。这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往往会陷入能量供不应求的透支状态。因此在选择健身方法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体质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方法。

总而言之,运动的确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的体能,使虚弱体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达到健身的目的。但前提必须是科学的运动,才能有效。运动代替不了药物,这一点更是一定要刻骨铭心牢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