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主探究 有效教学

 怡蘭轩 2013-10-31
 
  课程改革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但是在教学中旧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更新,必须克服探索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如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如何将学生开放、多样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协调的矛盾。在推进课改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几点有效尝试。

  实行“学案导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案导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转变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一根粉笔,从头到尾手把手地教学,转变为依据课程知识点“导”学,根本目的是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如何整编学案内容尤为重要,首先,学案设计要清楚明了,学习目标,重、难点设置,学习活动,课堂例题,巩固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路清晰,节省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其次,学案中的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坡度性。如在学习硫的物理性质时,讲到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学案中就设置问题:如何能够用最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硫微溶于酒精了?学生课前经过动脑筋,想出许多方案。经讨论,筛选后认为向溶有硫的酒精溶液中加入水的方法为最佳。上课时,让学生进行实践,结果一加入水,溶液就浑浊了。这样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创造性思维的乐趣。

  在课堂中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开展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在讲解氯化氢尾气吸收时,强调在水面上放一个倒置的漏斗,目的是防止产生倒吸现象,因为氯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课堂中引导学生联想到氯气尾气的吸收能否也采用这样的装置来防止倒吸现象?对这一问题,学生热烈讨论,踊跃发言,绝大多数认为应该加这样一个装置,因为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我让学生课后自己查资料、然后课堂验证,发现把通有氯气的导管直接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没有发生倒吸现象。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引发的探究,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加宽了。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进行实验教学

  如Na2O2与水的实验,反应结束后,滴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振荡后又消失。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产生,红色消失说明什么呢? 学生就此展开讨论,猜测:①Na2O2有漂白作用;②NaOH有漂白作用;③O2有漂白作用。通过亲身实验,上述猜测被推翻,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给出H2O2的一些资料,学生大胆猜测是这种中间产物起了作用。学生再进行实验验证H2O2的漂白性。结论出来:起漂白作用的是H2O2,结合实验现象,可写出反应方程式:Na2O2 2H2O=2NaOH H2O2,2H2O2=2H2O O2。在课堂中,通过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从而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教材中还有许多家庭实验,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提供了多种渠道。如在学习了“油脂”后,开展自制肥皂的实验;学完淀粉、蛋白质的性质后,进行鸡蛋清性质实验、自制豆腐等。拉近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好化学的愿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王长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