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名作欣赏

 nangongcunfu 2013-11-01

   高三的课堂沉沦在题海之中,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现实让人无奈让人愁:没有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的琢磨,有的只是知识点的对与错;没有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有的只是解题的机械;没有了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的浸润,有的只是缺啥补啥的仓促……就这样,过分技术化的复习训练让学生兴味索然、苦不堪言,也让学生离语文越来越远,对语文越来越

    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我认为并不都是高考“惹的祸。高考没有错,因为,迄今为止,高考  还是无法被替代的选拔人才的有效方式,换句话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高考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是否要反思自己课堂上无限贴近考试的行为,检讨自己语文课上“变形的言行呢?动辄是技巧,言必称策略,左一个四步法,右一个五招数,千叮咛,万嘱咐,且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复一,不厌其烦,不厌其细,不厌其。就这样,强化训练发展成僵化的技术操作,情韵丰富的语文蜕变成机械的知识,文学演变成科学,语文的真面目被遮蔽了,语文的温暖情怀被冷却了。

    高三的语文复习课遵循这种模式,学生的应试能力就能“噌噌地提升吗?学生的高考成绩就能获得高分吗?我们来看一则高三复习课的教学案例,浙江省特级教师、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了我们另一种解答。

    201210月,胡勤老师应邀到浙江玉环实验学校调研,他即兴操刀,上了一节试卷分析课。复习的内容是2012年高考浙江卷古诗鉴赏题:阅读唐朝诗人钱  的《未展芭蕉》和金代词人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上课伊始,胡老师没有平时上公开课那些花里胡哨的导入,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反复自读这两首诗,并且提出要求:尽量不要受以往老师所教的概念知识的干扰,尽可能地尊重自己的内心。在学生反复朗读之后,他进一步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原始的感受诉之于笔端,完成思考题。

    接下来是学生交流,分享“答案。胡老师几乎让所有的学生发言,并倾听学生最原始的心声。尽管学生的答案很零碎,但胡老师适时地捕捉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准确梳理要点,并且把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意象、意境等关键词语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在学生的交流发言中,他及时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合理的、多元的解读,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心理安全,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胡老师也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谈了他自己对这两首诗的初步理解:第一首诗写物,富有情趣;第二首诗写物,富有理趣。这样,师生共读共赏,同频共振,课堂气氛既热烈又和谐。

    课后与老师座谈时,胡勤老师说,我只是想呈现学生最原始的想法,只是想尊重学生的内心,挖掘他们想说的心里话。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来推动课堂,不要总是以自己的表现来霸占课堂,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展示个性,让学生有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而不是为考试而考试。如果仅仅为考试而教,那么我们只会身心疲惫,毫无幸福感可言,甚至变得面目可憎了。

行文至此,我想问的是,我们是认同胡老师尊重学生的感受的做法,还是仍然忠实于我们“一贯的做法,迷信于一些高考专家们总结出来的套路呢?或许毕业班教师不屑于做这道选择题,或者说,大多数一线教师的课堂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套路感受管用。

    但问题是,解题确实有技巧,但最富人文情怀的语文却不是“技术活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高考答题的例子。

    2011年高考安徽卷古诗词鉴赏题是阅读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琅琊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考查的第一小题是: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一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难度不大。

    考试结束后,我随机询问了十几个学生,他们一致说第二小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偏了,原因是被注释忽悠了。原来题目下面有这样一则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考试中,老师平时训练的套路起作用了:学生一看到一个字,自然就在哀伤、抑郁、愤懑、放浪形骸等表现被贬心情方面去寻找答案,而根本不顾及自己阅读陌生文本时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了。

    不错,这首诗是写于作者被贬期间,但滁州的自然山水早已洗涤了诗人心头的阴霾,诗歌呈现出明亮的色调,表达的是喜爱、欢快、陶醉于山水的情感。你看,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后面两句从溪水漂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引发读者美好的想象。

    这样看来,“套路并非战无不胜,在情韵丰富的语文面前,也会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更可怕的是,当教师整天忙于建模,当学生慢慢习惯于在套路中行走,我们的课堂不仅套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套住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因而,我认为还是胡勤老师的复习课值得学习和借鉴。感受比套路重要,体验比灌输重要。不受限于高考的考点,不刻意追求标准答案,更不归纳机械的解题招式。教师要把复习课的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静静地想,大胆地说,而自己只做忠实的旁听者、梳理者、点拨者、引导者。这样的复习课,才是真正的语文复习课,这样尊重学生阅读感受的课堂,才是真语文课堂,也是高效率的课堂。

作  者:张斗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