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转载]李光昭:太极桩功质疑之我见(1

 隐士的书屋 2013-11-02
[转载][转载]李光昭:太极桩功质疑之我见(1-2)
转载自:李光昭老师博客

太极桩功质疑之我见(1

 

    有同道对太极桩功存有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代修炼太极拳多从拳架入手,故使人以为太极拳并无桩功,仅有拳架。甚至,一些太极拳练家亦有此误解,近而在修炼中脱弃桩功,只练架式。这正是造成昔日之神拳,被演绎成“无神”之操的重要原因。也是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极拳,古法修太极与今法修太极之根本区别所在。对此质疑,我仅依个人承学及体悟试做解答:太极有桩功,桩功是太极拳修为的重要基础功法。并以此谈些浅薄之见,盼同道指正。

一· 桩功 ­—— 中华武道之基础功

    为什么说桩功是中华武道之基础功?首先要回答何为桩功?更要从理解桩功之桩字入手。“桩”应为基础之意谓。盖楼建厦均需先打牢固之基础。楼厦越高,其基础越深厚。近代楼宇多以钢筋混凝土为基础,过去盖房多以木或石为基,俗称为打木桩或石桩。即使搭个棚子也不能无桩,故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之说。

    中华武道以其深远传统文化之根,借喻建房打桩之理,用于基础武功之修为。其理上可追至《黄帝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之说。其法前可通达华佗五禽戏之功。中华武术门类繁多。但没有那一家修练真功不从基础功法开始。诚然各门各家,习悟入门之法,非只一端,基础功之称谓亦有不同。即使同门拳术,不同传承亦会不尽相同。在各门拳术之基础功法中或称之为“步”,或名之为“式”(势)。或谓之“庄”,或干脆直接称谓“桩”。少林有 “马步桩”;八卦以“走圈”为桩;峨嵋有十二庄,五元庄;形意有三体式;自然门则以矮步桩为基础功法。由此可知:“桩”仅为一种借喻说法。借桩修功,才是桩功之真义。因此中华武林,门类不同,叫法各异,但桩作为基础功之称谓,其功法原理,应惟一贯。

    中华武道,历来有“天下武术是一家”之说法。这是因为中华武林虽百拳争艳,各领风骚。然究其根塑其源。其根同道,其源同理。虽门派繁多,均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沃土。正因如此,拳之本体,门派有异,特点不同,功有深浅,拳无好坏。

    几千年来,中华武术伴随中华民族之兴衰。虽历经磨难,但经久不亡;虽百家争鸣,但取长补短;虽独立不改,但集成创新。自明清以来,察中华武术近代史,实乃争奇斗艳,英雄辈出。孕育出以杨露禅宗师为代表的“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的一代武林豪杰。此辈豪杰,神奇武功,令人惊叹;其博大豪迈之人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互融互通,摒弃门户之胸怀;更为后人赞誉敬仰。也正是这些真正的大师的奋进不息,才使得中华武术之园开放出一朵朵奇花。结硕出一颗颗珍果。杨露禅与董海川两位宗师所结下的“武谊”永载史册,成为佳话。在中华武道大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催生出不同年代的假他山之石。集百家之长,融各派之精,汇别门之华而独具特色。另树一帜,创新发展的武学新门类。正如此,中华武术才得以后浪推前浪。连绵不断,层出不穷,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在此大潮中,先后涌现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位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晚号涵斋的孙禄堂大师;另一位是大成拳鼻祖自称矛盾老人的王芗斋大师。

    孙禄堂先生“其所精之艺为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皆为内家绝学。禄堂更旁参外家各派,融会贯通,纯以神行,集有清一代拳技之大成。江湖人称天下第一手”。(摘自1930年《北派国术家掌故》一书);孙先生“习拳不分派别,融会三家拳术,独能贯通为一,其艺之精微,功之绝纯,南北拳家无出其右”。(摘自1934年许禹生所著《孙禄堂先生行状》一书)

    另一位是王芗斋大师。王先生在40年代,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创生出以桩功为主体的大成拳。芗斋先生在论述大成拳桩功时曰:“吾拳倡导由养生入手,进而习求技击。然撑抱之桩养生桩,是吾拳之初学正经也。实意感形力中包含技击之要,故为首推之选也。其桩之来源,今做简解以纠误;此桩之名为撑抱桩,亦称浑元撑抱养生桩和胸肩位撑抱桩。该桩的整体间架形骸外形和内意,首自少林拳的“立禅功”,其中更融进形意拳早期“静立功”的要领。还包括太极拳立养功的“高位无极势”。等静养桩功的基础和神意原则而成。所以有少林顶撑立拔之势;有形意沉肩坠肘后蓄待发之神韵;有太极含胸松体养颐柔顺之深意。和协互辅,统达而圆融”。(摘自《王芗斋先生言谈录》)芗斋大师正是以其海纳百川之胸襟,融他家之势,集众家之长开创了大成拳学。为中华武术之园增添了一支新花。

    综上所述,桩功实乃中华武道基础功之借喻称谓也;我认为作为基础功,中华武林各门拳术之修为无不以此为始。故武林界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借此,我亦将此功称为:“练功不站桩,如同瞎摸象”.

太极桩功质疑之我见(2)

 

二·太极桩功之特点

 

    太极拳做为中华武林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奇葩,和其它门类拳种一样,尤为重视基础桩功之修为。不但把桩功做为基础功法修为的开始,且贯彻于拳修的始终。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太极拳有桩。且其桩功更具鲜明的独特之处。综观拳中之桩,可概括为以下三大特征:

其一  以式为桩

    在传统古法太极拳修为中,历来是以拳架之每一单式即为桩修。太极拳名大定之前,先人修拳是从单式起始。每一单式均可称为单式桩。只有此式成桩后,方可学练下一式。并无固定之套路,直至各式为桩,习至纯熟再把各单式串联起来,即为可演练之拳架。可以说太极拳架中每一架均是桩功。因此,太极桩功特点之一是:以式为桩;以式求桩;以式修桩,式即桩,桩即式,桩式合一。

    虽然太极拳架中每式均可为桩,但究其桩功之理,无出其二;其一名无极桩,其二称谓太极桩。这是因为太极拳的修为所求之全过程,即为:始于无极,无极入太极;复归无极,太极回无极。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即云:“太极者,无极而生。”

众所周知,太极拳无论何门何派,均始于预备式,即双手自然垂立,端然而恭正。此预备式也称无极式。即拳修桩功之无极桩。

    当年,白旭华师爷在北京救火队时,健侯先祖师在传授其拳功时,仅无极桩就站了半年多。此说法,在近期出版的《太极拳往事》一书中得到了验证。书作者在谈到杨式太极拳传人,田兆麟大师时写道:“田兆麟在北京救火队时,杨健侯为救火队拳术教练,见其年轻力壮,勤恳好学,遂多加指点,田兆麟由此从学,并受命叩头拜在杨澄浦门下,赐号“绍轩”仍有杨健侯带子传授。”

   “杨健侯授拳极其严格,一个拳势未达到标准决不肯教下一式。据田兆麟回忆,当初无极式站桩和太极起势,就足足练了半年之久。”

当年田兆麟为救火队班长,白旭华师爷为队员。同获健侯先祖师之亲授. 此段记述与健侯祖师教授白师爷之情景相互印证,不约而同。文中所说的:“无极式站桩”即拳架中的预备式,在我的传承中称之为无极桩。由此可知,先人前辈是以式为桩,以式修桩。尤其是把站好无极式桩,做为拳之基础功法修为中极为重要的第一步。

    另据传说,当年健侯师祖受聘同仁堂乐家府内教授乐公子时,即从无极式站桩开始,初站时,乐家公子尊师命,毫无怨言,但月余后每天依然要站桩,在仆人不断谗言作用下,乐公子心生怨言,面露厌意。原本要传其太极真功的健侯爷,见此情景,只好改变初衷,教其套路。三天一招两天一式。乐公子喜形于色,反而认为健侯爷是在教他真功。此事虽为传说,但从另一面告诫我们,太极真功是从桩功入手,桩功是从无极功入门。站好无极式桩是步入太极之门的重要前提。

    太极桩功在无极桩的基础上,进入太极桩的修为,太极桩,以式而言,即拳架中的太极起势。起势双手臂徐徐随落而起,至胸前膻中穴位呈抱球状,故太极桩亦称抱球桩。

    据传张三丰有云:“意如抱球如卷饼,开裆合胯膝提弓。意顶天,收喉头,尾中正,肛不松。太极浑元一气功,肘如抱球,掌如抓球,腋如夹球,口如含球,腰腹如气球,膝如扣球,足如踩球,周身一体太极浑元球。”故太极桩亦名为浑圆一气桩或浑圆桩。

    浑圆一语用于拳名,有史可考有据可查,始于清光绪帝之老师,翁同和大学士对露禅宗师的评语:“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猱,手如运球,尤太极之浑圆一体也。”

    太极桩功,以式为桩,以式修桩,式式有桩,拳架自无极预备式起,一式一桩,式式为桩,至合太极而收式。每式均以无极桩为基,太极桩为势。无极桩为式中之体,太极桩即式中之用。

杨澄浦太师在其《太极拳之练习谈》中也明确告之:“初学之时,一式一手,总需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由此可知,太极拳之修练,要以一式一手,一式一桩,以式修桩。

    当我们怀着诚惶诚恐之情,教瞻先祖师澄浦公之拳照时。无不惊叹到,每一帧拳照都是一副绝美的桩功展示。从每一式的拳照中,我们都能无比震撼的感受到式中有桩,能无比细微的体察到其桩深厚如山。轻灵似水之势,后人把此拳照,赞誉为:“太极拳之‘兰亭序’。”此誉可谓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