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志摩北京往事:在胡同中与陆小曼相识共筑爱巢

 随园天一馆 2013-11-02
徐志摩,陆小曼,胡同
陆小曼与徐志摩

  编者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1931年11月19日,著名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八十年过去了,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依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和感情经历,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为人所熟知,但是,当年徐志摩来过几次北京?他在北京先后住过什么地方?和他的创作有怎样的关系?那些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却鲜为人知。今天,请您和我们一起出发,沿着昔日诗人的足迹,带着一腔诚挚的诗情,追寻那如梦如歌的往事……

  锡拉胡同:1915年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此居住了三个月

  健劲的北风,吹散了笼罩京城多日的阴霾,然后悄然离去,慷慨地留下了万里晴空,蓝得令人心醉。沿着王府井大街,我一路向南,最后拐进了路西的一条小巷——锡拉胡同。

  锡拉胡同,明朝属南熏坊,称为“锡蜡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清朝内务府武备院所属帽作局在这条胡同的南边。宣统年间,地名讹为“锡拉胡同”,沿用至今。大概是因为毗邻王府井商业区,现在的锡拉胡同看上去并不像传统的街巷,胡同的北侧有天元利生体育商厦等现代化建筑,令人很难想象这里当年的模样。

  距今九十六年前,公元1915年秋天,锡拉胡同里出现了一位陌生的少年。他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身材修长,面容清秀,鼻梁上架着一副圆眼镜。讲起话来,虽然带点南方口音,但吐字清晰,好似珍珠落玉盘,轻澈圆转。

  这位少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

  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保宁坊。父亲徐申如是个有钱的商人,但对儿子并不娇惯,而是把他送到私塾和新式学堂,由老师们严格教导。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学好问,涉猎广泛,徐志摩很快就在同学当中脱颖而出。1915年夏秋之间,他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从徐志摩写给伯父蓉初先生的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来京之初的行踪:

  “二十二日……气温骤降,凉风甚厉。二十三日……十一时抵前门,即正阳门车站。搜检颇不认真,站上有百里叔当差照应。现住金台旅馆,明日迁至蒋宅。二十四日由金台旅馆迁锡拉胡同蒋宅居住。”

  信中所提到的“百里叔”便是“蒋宅”的主人——蒋百里。他的堂兄是徐志摩的姑父,而徐志摩平时称蒋百里为“福叔”。徐志摩为什么会选择蒋宅居住呢?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住在亲戚家,可以免去房租。而在我看来,如果考虑到地理位置,恐怕还有另一个原因:锡拉胡同离当时北京大学所在地——马神庙(今沙滩后街)不远,往来比较方便。

  徐志摩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可谓来去匆匆。同年12月,他就回到家乡与张幼仪结婚,婚后就近进入上海沪江大学预科。掐指算来,他在北京只待了大概三个月。徐志摩这段居京的生活,留下的史料记载极少,只知道他住的蒋宅是一栋西式房子,可惜现在也已经难觅其踪了。

  腊库胡同:1917年徐志摩返回北大读书,在这里居住

  “刚才大家游览的是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内大街,现在请跟我向南走,到著名的景山公园看一看……”景山后街上,一位年轻的导游正在给一队游客带路。而我的行程,却与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先向东,拐进吉安所右巷,向北走一小会儿,向东拐进吉安所北巷,最后进入腊库胡同。

  这是一条极其普通的小巷,两侧都是平房,路面比较狭窄。在《京师坊巷志稿》中,它的名字写作“蜡库胡同”,当时“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凡御用白蜡、黄蜡,沉香等香,皆取办于此”。

  与第一次进京时隔恰好两年,1917年9月,徐志摩又来到了北大上学,就居住在腊库胡同。与锡拉胡同相比,这里离北京大学更近了,而且不邻大街,免去了不少市井的喧嚣。

  可是,徐志摩为什么不好好在上海读书,非要回到北京呢?原来,1916年,他从沪江大学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大学预科。1917年,当时的教育部决定“将北洋预科第一部毕业或已在特别班肄业,并愿入法本科之学生,并入北大“法本科肄业”。这样,到那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徐志摩就转到了北大上课。

  第二次北京之行,徐志摩显然比两年前要从容潇洒。在学校里,他一面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一面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等待机会到美国留学。而在课外,他也非常活跃,打网球,唱京剧,时不时调皮地学上几句“京片子”。那时的京剧界,梅兰芳风华正茂,颇受北大学生们欢迎,徐志摩却推崇杨小楼。据徐志摩的朋友毛子水在《北平晨报》上撰文回忆,有时到腊库胡同去拜访徐志摩,“远远便听见他唱戏的声音了”,听那唱腔很可能是学杨小楼的。

  徐志摩第二次离开北京,那是1918年的夏天,他远赴美国留学。离京之前,在父亲徐申如和妻兄张君劢的帮助下,徐志摩幸运地成为了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弟子,为自己第二次北京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石虎胡同:1922年徐志摩回国后在这里的松坡图书馆第二馆工作

  西单北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展示着都市的活力,驱散了初冬的寒意。沿着人行道,我悠然地前行,很快就在路东找到了路牌:“小石虎胡同”。

  明清两代,这里均称为“石虎胡同”。传说,胡同里原来有座古庙,庙前有座石雕小虎,胡同因此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易名为“小石虎胡同”。

  走进小巷,北边是“民族大世界”的平房店铺,南边则是“中友百货”的大楼。行人进进出出,或是乘兴而来,或是满载而归。现在,这里看上去只是一条商业街,一点也没有老胡同的味道。

  然而,仔细看看路北那些平房,一块块青砖灰瓦,在五光十色的店铺门脸遮掩下偶露峥嵘。我转了一圈,从堂子胡同、西单北大街又回到了小石虎胡同。显然,这里曾是一处气势恢宏的大宅院。在东墙上,我找到了“小石虎胡同33号”的门牌——按照我查的资料,这里正是清代右翼宗学的旧址,据说曹雪芹曾在这里当过教师。1913年改为蒙藏专门学校。后来在其东侧建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西单民族大世界”。

  1918年,徐志摩离京,赴美留学,1920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1922年底,徐志摩回到北京后,先在东板桥妞妞房瞿菊农的住处借宿,几天后搬到了陈博生的住处,很快又来到石虎胡同7号(今小石虎胡同33号)好春轩居住,出任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的英文干事。

  和前两次来北京不同,此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贯中西的“海归”才子。但是,他也不再是当年无忧无虑的快乐少年,不时显得心事重重。在英国求学期间,他爱上了才女林徽因,但因为种种原因,二人的关系没有明显的进展。1922年3月,他在德国柏林与发妻张幼仪离婚,又怀着对心上人的美丽憧憬,于年底来到了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