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汤米线”是玉溪比较有名的小吃。现在,人们改变了它的形状,制成了卷粉,同时加入与“酸汤米线”相同的调料,就成了“凉卷粉”。

玉溪小吃多以蒸、煮为主,除米线、卷粉等之外,粉蒸鸭也是其中的一种。

高古楼下,当地人记忆中的“卤饵 ”已经消失。但在附近的街道中,仍有制作“卤饵
”的小吃店。
玉溪地处滇中,除盛产水稻外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岁月的烟尘中,玉溪人除保证最基本的温饱外,还衍生出了种类多样的特色小吃。时至今日,当人们每天评论着自己吃过的外地美食时,谁还会记得那些历史上的玉溪风味小吃?
传说中的“卤饵块”
对于最常见的大米,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吃法。在玉溪,用大米制成的小吃除大家熟悉的米线外,饵块也是其中一种。
如今的北城,在晴朗的天气和人们的喧嚣中显得极为热闹。从昆明来看高古楼的王姊钰一家此行的目的除了看当地有名的景点外,还想品尝一下当地的小吃。“我的祖籍就是北城。听父亲说,解放前在高古楼下有一间小铺子,专卖小锅米线和饵块,其中‘卤饵块’据说是玉溪首创,卤汁紧裹,入口油而不腻,绵而不粘。当然,我也只是听父亲说,自己并没吃过。”王姊钰笑着说。
据记者了解,在北城沿街的小吃店内主要销售米线和饵块等用大米制成的小吃,但记者并未找到那种“卤饵块”。从在高古楼下闲聊的老人口中记者得知,现在“卤饵块”似乎已经消失了。当地人袁文荣这样告诉记者:“以前高古楼下确有一家卖‘卤饵块’的小吃店,店主叫张文才,店名‘张天师’。他做的‘卤饵块’在当地很有名气,以至于当时州城和昆明的食客一提起‘张天师’都说他的饵块好。那时,他在一口小锅里放入鸡汤或筒子骨汤,汤涨后依次放入本地的韭菜、酱油、油辣椒和饵块丝。待汤煮干时放入猪油,用勺反复滑锅底,让猪油包住饵块丝,在锅内翻炒几下后出锅。”
对于它的味道记者不得而知。但据吃过它的人说,那是一种难以忘却的“玉溪味道”。80岁的杨有才说:“旧时,人们的生活都不富裕,能吃到饵块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张天师’的饵块讲究汤料、重油及火候,咸淡适中,是很正的玉溪味,最重要的是才1毛钱1碗。现在,北城只要是60岁左右的人基本都吃过。但可惜的是,解放后不久就消失了,听说是去了州城而且没有再开店。”
“不吃‘杨才科’,等于没上街”
行走于玉溪乡间,说到有“玉溪味”的传统小吃时,许多人都会提及“酸汤米线”。据说出售这种小吃最出名的店面位于新兴路北门街口。传说中,在那个百姓生活并不富裕,每家所吃食物基本相同的年月,一位杨姓人士在这条街的香鼓楼下摆起了一个路边摊,销售“酸汤米线”,它还有个名字:“凉米线”。由于味美,一时间成为解放前州城众多销售米线摊点中最负盛名的一个。
说起这种小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据史料记载,那时在朝廷任御史一职的玉溪人陈表解官南归。回到玉溪后,他便带领乡民兴修水利。而这种小吃,就是他为改善修渠工人的膳食而发明的。
对于香鼓楼下的“酸汤米线”,记者辗转了解到,那个摆摊人名叫杨才科。和现在小吃店中所卖的凉米线一样,他在制作上同样对汤料有严格的要求。因现在已经无法找到杨才科“酸汤米线”的踪迹,所以记者选定一家同样销售凉米线的老字号饮食店,以此来探讨与杨才科米线的不同。“凉米线讲究的是汤料,汤料之中以醋料最为重要,而这种醋通常都是自己秘制调配的。因此,就算是同样的食材制作也会因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味道。”这是销售者对于凉米线为何好吃所能透露的信息。由此来看,杨才科的凉米线味美,同样也是因醋料的原因。
“我记得以前杨才科的凉米线味道极好,它融合了香、甜、酸、辣4种味道。那时我还小,父亲和我总会隔三差五地跑到他那里吃。他会在一碗米线上放入韭菜,盖上一片约1厘米厚的豌豆凉粉,然后倒入自制的醋、酱油、芝麻酱、香椿水等佐料,最后浇上一勺清亮、鲜红且带有两三点油渣的油辣椒,别提多好吃了。”89岁的赵家翔在小巷中这样回忆。
由于杨才科的凉米线好吃,价格公道,一些昆明的老食客得闲时,都会来这里品尝。当时,玉溪农村人有这样一种说法:“赶街到州城,不吃‘杨才科’,等于没上街。”
叫人难以释怀的“味道”
记者注意到,就在旧时杨才科米线摊附近,现在同样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小吃店。人们出入其中,在嬉笑间端详着店前各式的小吃菜单。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新兴路北门街口一带已然成为了人们寻找小吃的首选地。那个时候的杨才科为什么就会选择一个当今的黄金地段摆摊呢?
老州城其实并不像今天这么大。现在的聂耳路和荷花池是以前的玉溪城墙和护城河旧址。而新兴路距离聂耳路不远,从位置上来说它接近旧时的城门,有着较大的人流量。而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在北门街和南门街一代所居住的人大多属于非富即贵的大户或官宦人家。因此,人们在这附近做买卖显然要比其他地方好得多。在州城由来已久的传统小吃除杨才科的“酸汤米线”外,还有万家柱的“汤锅壮羊肉”以及李占凤的“摩登烤鸭”等。他们各自经营,都分布于北门街、南门街和新兴路一带。也许,正是沿用了老祖宗们的生意之道,现在的人们同样也在这些地方开设了小吃店。
对于老者来说,他们记忆中的味道更多的是对过去的承载。而对于从昆明赶到玉溪品尝小吃的王姊钰一家,他们想品尝的则是一种故土的“情味”。这或许就是老者们口中的那种“玉溪味道”。但如今的小吃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特色。在琳琅满目的菜式和口味面前,人们很难判断哪些才是具有“玉溪味道”的传统小吃。人们在品尝过后,更多的是议论它的味道,却很难察觉那种变与不变间的差异。
或许,小吃的精髓就在于不停地变化。可对许多人来说,小吃代表的是一种叫人难以释怀的“味道”,一种当地不变的人文气息。(记者 顾世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