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与学生的谈话艺术

 杏叶书签 2013-11-07

浅析与学生的谈话艺术

杏叶书签

 

无论是一般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在教学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谈话”这一活动。与学生谈话,是对学生直接教育、了解的方式。他可以弥补观察的不足,也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作用。可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很不愿意同老师谈话,或者不愿意同某个老师谈话?为什么有些教师同学生谈话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让事情更糟?如此等等,我们不妨来共同商讨一下与学生谈话的艺术。

一、谈话前要有准备

1、  语言表达的准备

同学生谈话,虽然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演讲,也不同于你来我往言辞犀利的论辩,但决不能忽视谈话时教师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同学生谈话,过程尚未结束,学生或者面红耳赤,或者怒目圆瞪,或者激烈呈辞对抗,或者愤然而去……教师就应该想想谈话失败的原因,不应该一味的认为学生不接受教育(当然,少数学生例外)。想想是谈话用词不当,还是谈话的切入点不当,抑或是谈话的启发式不当等等。既然学生来到教师跟前,同意接受教师的谈话,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呢,我想这一定与教师谈话的语言表达有关。同受了委屈的学生谈话,他们希望老师理解自己,能帮助自己辨明孰是孰非。这时如果教师不明情理,用连珠炮似的语言将其袭击一通,势必让这个学生觉得更加委屈,更加伤心——结果是火上浇油,无功而返;同自尊心很强的学生谈话,教师的语言必须是严而有方,宽而有度的。如果语言过激,例如说“你蠢得像猪一样!”“你父母遗传了你这样一个不成才的东西!”“再不改就滚回去!”等等,这是一般人都承受不了的,自尊心强的学生就更接受不了——结果是小事惹成大事,甚至后果不可收拾;同感情脆弱的学生谈话,要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用他们熟悉的正面事例进行比较,用逆境中顽强成长的先进典型做催化剂,来增强他们的意志观念——结果会启而得发。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聊举几例以供切磋。

2、  教师心理上的准备

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施教者和领导者,他具有控制学生的权威和权力,所以在学生面前说话,常常有些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往往是同教师当时的喜、怒、哀、乐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高兴时,同学生谈话满口褒扬,喜形于色,结果让学生得意忘形;暴躁时,同学生谈话,声色俱厉,“电闪雷鸣”,搞得学生垂头丧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烦时,同学生谈话,往往词不达意,语不成句,白白的浪费了时间,还会给学生留下不善言辞的印象。因此,同学生谈话一定要有一个“心静如水”的心理状态。

3、  谈话地点的准备

选择好同学生谈话的地点是很重要的。教师的教育阵地主要是教室和办公室,而教室和办公室都是比较严肃的场所。如果谈话不分内容的好歹,都将学生喊到办公室,就有可能给学生造成紧张感和压抑感。从心理上分析,许多学生都认为被教师喊进办公室是“凶多吉少”,即使是受了一番表扬,心里也是很别扭的。所以,要指出某个学生的一点小毛病,或者对某个学生进行个别鼓励,就不宜在办公室进行,可以在走廊上,操场边等随便的地方,让学生在无意之中引起有意注意,谈话的双方也觉得轻松自然,不至于让学生被动的听教师的说教。如果要对某个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或给学生交代重要的任务,则适宜在办公室和教室里进行,以显示教师态度的严肃与庄重。谈话的对象如果是一个女生,男教师就不应该将她找到个人的寝室或者在无人无人的场合谈话,否则,会让她局促不安,听话心不在焉,达不到谈话的目的。

二、谈话后要观察谈话效果

     教师同学生谈话一定是有目的而进行的,谈话是否达到目的,还需要教师做一番观察,看学生通过谈话是受到启发还是无动于衷,是有所进步,还是更加消极。通过观察,来评判自己的谈话效果,从而决定进一步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和策略。如果教师完成了谈话任务以后,不观察,不思考,不研究谈话效果,那么这种谈话还不如不谈,可能导致事倍功半。谈话后观察学生的变化,不仅有利于做好某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而且有利于积累教师的管理经验,以提高教书育人的素质。

     总之,教师同学生谈话是一种教育艺术,运用得恰当,对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事与愿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