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员工不能把企业当家

 求智慧得智慧 2013-11-08


2003年联想大裁员,曾有员工在公司内网写下题为《联想不是家》的文章引起轰动,这让一度以家文化著称的联想遭遇了道德与文化的考验。当时,联想董事长柳传志在一次誓师会上对这篇文章做以回应,直言“员工真不能把企业当成家”。日前,柳传志在出席公开活动时重申了这一观点。

  柳传志强调企业与家在根本原则上存在差异,“家的感觉是父母对自己子女,你再错,你不聪明,你傻,你不上进,但都是自己的孩子,真是要管到底的。但企业的根本原则是发展,发展才能让企业活,才能有更多的员工。”
  有力量的人,说话都不含糊,有实力的企业,一定赏罚分明,温馨的家庭,一定无怨无悔。很有道理,但恐怕每个人轮到自己时都未必拿捏到位。
  企业和员工是雇佣关系,推崇契约精神,员工的价值取决于贡献,这是根本逻辑。企业若破产,大多数员工可以很快另谋高就,老板就没那么容易恢复元气甚至许多从此一蹶不振;企业不景气,员工就跳槽,销售额减半,人力成本大约仍持平。是一个可计算,能衡量,有成本损益的空间。
  我有过一年创业体会。手把手教年轻的同事,内心充满期望,后来发现彼此距离悬殊。你以“兄弟”待他,他则自俟娇子;或者,破罐子破摔,或自以为是,觉得你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既不会减薪降职,更不会开除。当然,这里有员工所经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塑造因素,只是在企业集中爆发。我需要反省的是,对员工的期待,有“家”的期许却无家的树荫和包容;而部分员工,享受家的目光,承担、感情却不够,于是就有问题。
  企业与员工,应该是职业的,很理性。比如在我开始工作的第三年,遇到庞老板。第一回去面试,因为我早到了十分钟,等了五分钟后进去敲门。他却和我确认,是否约定时间尚未到,还差五分钟?于是我重新退出等候。这种严谨时间观念,在我后来七年职场里留下了极深烙印,认真奉行。
  后来在一家大公司。因为工作,我几次被上司痛骂,但并不觉得有什么,因为是“系统情绪”的传递,上司的上司更加骂人不倦。这些东西,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唯一有效的反对举措是辞职。但凡在一日,就要努力找到开心和积极的东西,坦然接受。甚至连我都骂过一名员工,私下找了个地方,痛说革命史,因为对他工作及个人定位临时失望的集中体现——而且很显然,他没有做好某些事,也连累我受领导批评,更影响整个团队发展,这是斤斤计较的。
  家与企业的异同,在家族企业中更加复杂。一些二代接班后发现许多中高管是父亲的“老臣”,管理与业务模式有长期惯性,怎么办?有许多是他的叔伯舅姨和叔公,在家里客厅或游泳池旁说的东西,就是公司董事会决议草案了,企业往往出事。所以,好的民企,都会特别谨慎地处理这些事,合伙人都尽量不把家庭成员带进公司,甚至有把共同创业的太太从公司逼退的企业家,或者为股东层子女成立“败家子基金”,都是因为痛感家庭式管理可能埋下后患,影响企业未来价值乃至生存。
  好企业好团队,就是要赏罚分明,制度杠杠像军纪,不好的企业,各有各的姑息养奸。企业与员工,是向外的,我们的产品与人才在行业、市场、世界的竞争力都能找到位置。而父母与子女,是向内的,家是永远的港湾,“人问你飞得高不高,只有她(母亲),会问你飞得累不累”。
  与此同时,遇上不靠谱的企业,或者有其他更好机会,员工可以选择走。而你的父母,纵有不靠谱的,也是不可改变的。苏宁电器内部有不成文规矩,凡离职后同事概不相认(在时以兄弟姐妹相处),这就是一个不错的融合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