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泽“怡泰祥”丝行传说

 苏迷 2013-11-10
农耕时代千年过隙后,人类便开始进入小康社会,然而“衣、食、住、行”中的“衣”,还是放在第一位,而且,“衣”的料作中,真丝(蚕丝)都被认定为极品。
真丝,亦称“生丝”,“蚕丝”,传说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发现。
嫘祖的子裔甚多,但多半和蚕丝无涉。然而,到了清道光年前叶,她却奇妙地生下了四胞胎。说是奇妙,四个都是儿子,但分两个胞产下。第一胞,独得一子,第二胞,三个小男孩挤在一起。
儿子们的天性也是喜欢“蚕宝宝结茧子”,等到他们成人的时候,都有丰起法,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对此,嫘祖未加阻拦,只是表示,如果能养蚕做衣,惠泽黎民,那就是无愧帝门弟子。
首先出行的是独胞儿子,他来到浙江湖州乡下,南浔的七里村,并把自己改名为“七里”,以发展蚕桑,开始践行对母亲的承诺。
第二胞的三个儿子出发稍晚,临行前做了“功课”,必现明朝朱无璋的军师齐伯温,对七里村附近的吴江震泽,倒是十分认定,于是携手共赴太湖镇湖之砥的震泽。
兄长“七里”远行多年,小有成就,他那里出产的蚕丝,打号为“七里丝”声名鹊起,慢慢经由上海出口到海外。
和“七里”一样,到震泽的三兄弟,也各有各的名字,依次排来,分别为“移”、“他”、“墙”。当然,在早先的起名中,字的本义不像后来那么富有联想,不过,对于已经熟悉吴侬软语的三弟兄来说,觉得多少还有不便之处,再说,起步阶段,必须得之于兄长“七里”的帮助,为避嫌,三兄弟合计一番,决定改名为“怡”、“泰”、“祥”。
此后的很长时段,杭喜湖平原上,两胞四弟兄养蚕制丝,名声更响。弟兄们相安无事,互促互进,只不过,后胞三弟兄所产的丝,一直借用大哥“七里丝”的牌号,大哥也不计较,每年收点“喝杯酒”的费用而已。
这样一年一年下来,四弟兄家业不断扩大,但年龄也越来越大,他们商定,自此另设名号,但相互不得拆台,并且,各自在家祠中留有秘盒,嘱咐后人,非万不得已,不准开启。
所谓风去突变,确实也迅雷不及掩耳。1860年5月,太平天国马队冲入吴江,随后进驻震泽,丝绸对北方的销路断然被阻,如何是好?
下年春季,头乏蚕宝宝上山的第一个晚上,震泽西北的太湖之畔突然雷电交加,朦胧中,后胞三弟兄中最小的“祥”,他的曾孙隐约听见女声:“雷公是往,介幅为托”。
这位曾孙忽然的醒来,想起爷爷曾给给他讲过一个故事,那就是祖上的嫘祖母曾经说过,自己将化身于盛泽先蚕祠,如有危急,可去那里,也可去震泽的雷分殿。于是,拂晓刚过,曾孙就迫不及待来到雷公殿烧香拜佛,回家后又开启秘盒,但秘盒中锦帛都是隐语,研究老半天才知道,若要避开危急,必段开启上海,且找到上海外滩老介幅绸缎求助。
是年,1860年,也就是老介幅开张那年,“祥”的曾孙只身来到上海,通过老介幅绸缎行和浙江丝经同业公会,设立了“怡泰祥”驻沪丝栈。此后的一段时间,尽管国运黯然,但“怡泰祥”联手其他震泽丝商,还是开创了丝业独秀的局面。史载,光绪六年仅震泽镇一地出口的丝就达5400余担,占了全国生丝出口总量的十五分之一。1881年,苏州一地,织机一万部之多,而湖州不过四千部,杭州三千部,而苏州的一万部织机,在吴江一地的就超过八成,内里,震泽生丝不谛为重要支撑。
可悲的是,不及“丝绸之路”记录,内陆丝绸发展的轨迹,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无法追踪其源头,“怡泰祥”也不能幸免,传说中,“祥”的曾孙,上海回来的10年后,在其店号的正厅中,挂有三块牌匾,分写“怡而思危、泰而不骄、祥而有道”这三句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