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临帖的思考——心与手

 呈和居 2013-11-14

陈俊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书法拨乱反正,从写“大字报”的迷失中走出,迈上了学习传统、继往开来的“人间正道”。没有对传统的深入学习而想成为书法家过去没有将来也绝不会有。没有深入学习传统而以书法家自居,虽然在齐宣王那里像南郭先生那样混个吃喝,但终了还是死路一条。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然而临帖的问题接踵而至:先是临不进去的“半途而废”,接着是临不深入的“浅尝辄止”,后来是临不出来的“泥古不化”。从哲学角度思考和处理好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对我们的书法学习和进步无疑会有裨益。

一、心与手

心与手是古人论书常提到的一对范畴。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就说:“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见其在书法学习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古人在论及两者关系时,有“心昏手迷”说、“心手相违”说、“思遏手蒙”说等,此乃言其对立的一面;有“心手双畅”说、“心摹手追”说、“心悟手从”说、“心手相师”说等等,此言其统一的一面。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待临帖中的心与手,心就是主体(书家)对客体(字帖)的思考和认识,手即主体(书家)对客体(字帖)的临写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才能自觉性地实现实践活动的目标。“心得其妙,业始入神”、“心识其妙,手亦从之”(姚孟起《字学忆参》)。如果用错误的认识指导只能走入邪路。“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孙过庭《书谱》)

余以为临帖实践中的认识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忽视正确认识指导作用的“盲临”,凭着感觉和一腔“革命热情”闭门用功,一临数年还在门外转圈圈。盲目临帖带来的是无效的实践和付出,蹉跎了大好年华,空悲切。另一个是错误认识指导下的“瞎临”,不知多少人受“王羲之在背后抽王献之手中笔不得”之说误导,执笔指死腕亦死而失去了挥运的乐趣;又有多少人误以为临帖也是 “勤能补拙”,一日临《圣教序》数遍,将临帖的数量和时间作为功夫来练,是何等糊涂和肤浅。

解决好临帖中的问题,要在用“心”上下功夫,练好“观”、“读”、“问”、“悟”4字功。

观。临帖之始不要急于动手,“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视,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姜夔《续书谱》)。观有细观、泛观、熟观、观神诸法,唯“观神”最难。苏东坡学书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静,心摹心追,得其大意,即“观神”也。“察之者尚精”,才能“拟之者贵似”。当年欧阳询路途见索靖一块碑文,初“驻马观之”,离开不远又返回“下马观之”,在碑下连看3天而去。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今人观帖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手提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工具可随时随地细观古人“名笔”,可拍照、能下载、高清晰、便携带,何其便也。

读。学书是吾人与古人“手执心谈”(屠隆《帖笺》),然“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苏轼云:“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所以学书必须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武装自己,在提高素养上下功夫,特别是注重与临帖关系密切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史的阅读。书法理论是前人书法实践直接经验的理论总结,精读如《书谱》《书概》这样的经典书论,犹如暗夜里的灯塔,指明吾人学书的路径。读书法史,弄清中国书法的“生辰八字”、“前世今生”,摸准字体、书体发展脉络及其内在规律,可大大提高入帖的效率。阅读并掌握经典作品的背景情况,对作品的深度理解至关重要。譬如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侄子的一篇草稿。安史之乱中,颜氏家族抵御外辱,兄侄为国壮烈牺牲。他悲痛欲绝,忍着巨大痛苦,不计工拙,一气呵成。了解了颜真卿创作的背景情景,才能如见其人,感同身受,带着感情临写,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把握作品的内在关系和精神内质,取得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问。书法乃玄妙之技也。林散之说:“无人领路,天才也易误入歧途。”通向书法的歧路重重,勇于上问、不耻下问,不走或少走弯路,就是“终南捷径”。余学书的诀窍是“敢于亮丑”。即抓住一切机会把自己习作拿出来请师友指点,虚心向师友问惑:问题在那里?如何纠正?早问心早亮堂早进步,越问心越亮堂越进步,不问心不亮堂不进步。

悟。“书道玄妙……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虞世南《笔髓论》)人类从鸟的飞翔,以仿生学构思,悟得飞行的技巧,从而发明了飞机。书法的点画、结构、章法等形态都内含着自然万物的造型特征和精神内质,书法的机巧和宇宙万物同“法”同“道”。张旭见“公主与担夫争道”,闻鼓吹奏乐,悟得书法的刚柔动静之道和节奏之妙;黄庭坚坐见江中荡桨悟得笔势变化及挥运之理;怀素观夏云多奇峰悟得用笔痛快沉着之法等等,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造了一座座书法艺术丰碑。我们直接师法造化,可悟得书法艺术经典的机巧和玄妙,与古人神会。

解决心手矛盾的过程,说到底是认识指导临帖实践,临帖实践提高认识的过程。然而前人经典的玄妙精深非一次实践过程能够达到,而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只有做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才能最后达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孙过庭《书谱》)的境界。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