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敢把国王关在宫门外的守城小吏

 五马山麓 2013-11-19

敢把国王关在宫门外的守城小吏

 

楼主

一、君王有错,裸体受罚
楚文王,在楚国的历史上属于承前启后式的人物。
楚国源头应始于西周初年。楚遍地荆山,区域大不过百里。由芈(米音)姓后人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其氏族酋长鬻熊,据说高龄九十,审时度势,做出重大决策。将氏族首领传其子,背弃商王帝辛(纣王),投奔周文王。受到文王的重视,成为周朝打天下的重要谋臣,留有《鬻子》传于后世,亦被道家称为奠基者。周武王继位,对荆楚有南征之意。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栖于荒野之地。
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周公感念楚人之德。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楚国才算正式诞生。《史记"孔子世家》记楚昭王时令尹子西语:“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建都丹阳,一点弹丸之地。
楚君中第一个有作为者,应属熊绎。据《左传"昭今十二年》记载右尹子革答楚灵王语:“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奔,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可以想像的是,熊绎所居之处实属山林蛮荒之地。“筚路蓝缕”意谓熊绎等先君穿着敝衣,坐着柴车,带领族众,向荒山进发。甘苦与共,建国立业。由此可见,楚人在建国百余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昭显楚人锐意进取之精神风貌。
经过百余年的奋力拼搏,熊绎第四代孙,即到了熊渠时代。初露锋芒。趁着中原动乱,开疆拓土,先攻打庸国(湖北竹山境内)。《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再进行西征又东讨。攻打了今湖北中部的扬越,今湖北鄂州的鄂国,将势力范围推进至江汉平原。
楚人一方面图谋先在长江流域确立自己强国地位,另一方面则要面对周天子南扰抑制其扩张之苦,不得不枕戈待旦保持高度警惕。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楚王具备了强烈的忧患意识。熊渠一系列征战成功,确立了南方大国地位后,决心与周王朝分庭抗礼。开始了楚人最初的“不服周”。分封三子为王。《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的离经叛道:“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他自称“蛮夷”,甚至成为楚人的精神支柱。楚国设置的官衔多与中原不同。熊渠不愧是楚国历史上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史称西周。历史便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即位楚王。此人可称得上是楚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攻打姬姓随国,并逼周天子晋升爵位。遭拒后,自立 “楚武王”,成为诸侯中敢于最先称王国君。他扬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此时,楚国兵强马壮,雄视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楚文王继位时,已是人到中年。太多的积蓄抑制于胸,他要雄心勃勃要开拓疆土,问鼎中原。他做的一件事情,于周庄王八年(公元前689年),就是将楚国的都城丹阳(据说在今河南淅川县境内的丹水和淅水交会处)迁到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新都选址甚妙。这里南临长江天险,是一道天然屏障。西靠巴山巫地,李白曾这样描写过它的险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东可会富饶的吴地。北直通中原。郢都成为楚国长达411年之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楚文王迁都后。亲率军队灭了申国(申国故址今河南南阳市),因此除掉了周朝南端最大的一个异姓国,将申变成楚国的一个大县。绝了吕国,攻了权国,征了随国,败了郧国。汉东诸国亦成为楚国附属之国。
颇有意味的是,在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冬,北上伐申之时。楚伐申,必须假道于邓(今湖北襄樊市)。当时的邓国国君祁侯乃文王之舅。文王引兵过邓境时,邓国三位大夫骓甥、聃甥、养甥力主邓侯谋杀文王。《左传"庄公六年》记载“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警告邓侯,楚文王必是邓国大患。邓侯未从,使文王北上,攻灭申国。次年春,楚班师回朝时,途中灭邓。
楚国兼并的小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四五十个。《战国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
楚文王尽管名垂青史,但寻欢作乐,打猎巡游,疏于朝政记载不少。《楚史》称他,“强硬如挟雷带电,诡谲如翻云覆雨。”意思是七分雄鸷,三分昏庸。《吕氏春秋"直谏篇》:“淫于田猎,得茹黄之狗,箘路之矢,以田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朝”,所谓“良犬、利弓和美女丹之姬”是楚文王的“三宠”。说是楚文王得到了茹邑的良犬,宛邑制作的利箭,兴奋异常、喜不自胜,带到云梦巡猎,三个月不返国都。得到丹之姬的美女,宠爱有加,以至整年不上朝。
几位辅政大臣多次规劝,但楚文王并不以为然,依然如故。楚文王的师傅保申(申国人,武王为其聘请)以先王的名义向他进谏。“先王要求臣等竭力辅佐大王。以期大王为一代明君。可大王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中,臣等苦劝不止。臣现按先王遗训,以鞭笞之警醒大王。”
立国于荆山蛮荒之地的楚人,其实是靠武力扩张,并得到生存发展的。如前所述,楚人好战尚武、重国轻君的习性已成为国民性。所以楚文王贵为一国之君,面对先王遗训,也是无能为力的。他只好认错,保证今后好好打理朝政:“孤王已非幼子,贵为国君,寡人已经知错悔改,无须责罚。”保申跪叩:“臣受先王之托辅佐大王,今大王不受鞭笞乃是不听先王遗命。我宁开罪于大王,也不敢有负先王重托啊!”
文王无奈,表示“敬诺”。只得伏席让保申鞭挞。保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扎成一捆,然后高高举起,轻轻落在文王背上;又反复一次,便请文王起身。赤身裸体的君王被如此责罚,死要面子又无可奈何,自我解嘲起来:“其实,哪有半点痛感。”保申听了,痛心疾首,数落文王。臣听说君子受笞为辱,小人受笞为痛。现大王却不以为耻,都是臣之罪呀。于是,保申要投井以死向先王谢罪。文王蟠然醒悟,恳切认错,便立即行动起来,杀了良犬,断了利箭,放逐了美女。

二、固谏不从,执剑逼君
保申进谏之事,推测应该发生在鬻拳固谏刖(乐音)足之前。
楚文王禀承其父遗志,在兼并周边小国后,意欲问鼎中原,却苦于没有任何借口。
楚国北边小诸侯国息侯,因为息夫人被蔡侯轻薄无礼,欲借楚国之手灭了蔡国。献计于楚。楚文王大喜,发动对息战争。蔡国国君果然来救,一举俘虏蔡侯。捆回楚国新都,楚文王自认为继位以来,干得卓有成效。一是建立新都,二是敢于藐视周天子,俘虏了姬姓蔡侯。遂决定将蔡侯活煮后以享太庙。
本人的主角鬻拳便正式出场了。鬻拳,楚之大夫。估计因为性情梗直,不善于应酬于官场,尽管级别颇高,却无实权。因楚人多以祖先名为姓,由此判断乃是鬻熊之后。
在杀蔡侯以享太庙问题上,满朝文武大臣产生了激烈纷争。一派认为蔡侯该杀,他是姬姓周天子之后,属于真正的皇族,杀了此人,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使周边诸侯不敢乱说乱动,臣服于楚;亦可向中原示威,谁敢犯楚,即杀无赦。另一派意见针锋相对完全相悖。楚近年征战连连,灭了许多诸侯小国,尽管楚国现在威镇四方,但要以安定人心为主;如杀蔡侯,必会使诸侯们有唇亡齿寒之感,恐激起各国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满朝议事,两派僵持,不相上下。楚文王对两派意见,表达了自己的侧重点。他的态度其实已经明朗,只要是赞同将蔡侯享太庙的大臣,他便与之议论得十分热烈;对那些反对者,他便不顾最高仲裁者的身份对之态度漠然,甚至是冷嘲热讽。他就是要让满朝文武对他的态度一目了然。
鬻拳此人,被大臣私下称之为莽汉者。他崇尚武力征服,似乎比任何人要有过之无不及。可是,此次纷争,他在一开始毫无保留地站在反对杀蔡侯的行列中,尽管楚文王对他的议论晓之以情动之以礼,对他的态度始终和颜悦色。希望他回到正确的路线上来,他始终坚持己见,据理力争,毫不妥协。此人掺和反对者中,实出楚王意外,大扫楚王之兴。
楚文王见廷议反对者众多,一时难以决断,便行暂时拖延之计。他亮出底牌:“孤意已决。下次再议。”尽管有“下次再议”之说,众臣知晓,但王意决然。只是要那些反对者聪明一点,不要过于逆着风头而上。
满朝文武,因此闹得个不欢而散。下次廷议,楚文王公开说明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自己乃是禀承先君遗志,如欲问鼎中原,必先拿蔡侯祭刀也。楚文王侃侃而谈,蔡国者,乃是周武王伐商后分封的十二个诸侯国之一,强势百年,其历史地位不可以低估。首任国君蔡叔度,系周文王四子。血统纯正。文王做了个砍杀的坚定手势:“杀蔡侯,服诸侯,以震周天子!”
朝廷上鸦雀无声。反对者被楚文王的凌厉气势压倒。楚文王正要做出快刀斩乱麻的架势,趁反对者难以招架之时,让蔡侯的项上人头落地。
这时一个巨型身影跃到楚王座前。众臣一见,皆出了一身冷汗。鬻拳居然敢手持佩剑,怒容满面地一个箭步冲到君王前。如果说楚文王刚才的宣示,让反对派一时难有回旋余地,但鬻拳的举动,像个孙行者的定身法,让满朝文武大臣定在原地无法动弹了。只见鬻拳左手拽着楚文王袍袖,右手用佩剑逼着楚王脖颈处:“臣当与王俱死,不忍见王之失诸侯也。”
楚文王面对如此突变,几乎无法盘算,只有大惊失色的份儿了,他连声道:“孤从汝,孤从汝!”情形急转直下。楚文王尽管被逼迫同意不杀蔡侯了,但对自己的被剑谏胁迫自然恼羞成怒。君无戏言,他既然当着满朝文武同意不杀蔡侯。但他此刻咬牙切齿,绝对不会饶恕,对这个敢于拿剑唯他是问者。以楚文王死要面子的个性,他必慷慨陈词一番,甚至定鬻拳死罪,以正朝纲。不如此,人臣执剑唯他是问,今后这个君王没法干了。
哪知鬻拳见君王蟠然醒悟,便匍伏在地,对楚文王谢罪道:“大王幸听臣言,乃楚国之福;然臣而劫君,罪当万死,请伏斧钺。”他的意思是大王同意了臣子的请求,这是楚国之福。然臣子劝谏方式有违君臣之道,如今后有人效尤,国将不国,君将不君。尽管君王现在没有惩罚于我,但臣要自我惩罚,要昭示天下人,臣的行为乃十足的大逆不道。
于是,手抬起剑砍而下,奋力斩向自己的足踝。他强忍巨痛对群臣说:“人臣有无礼于君王者,当视此!”
楚文王万万没有想到他会如此自罚。此举足以说明,他的忠心可鉴日月,并不是有人怀疑他收了蔡侯的贿赂。于是,他不得不心悦诚服地叹了一口气:“卿忠心贯日月,孤不罪汝!”
快痛得昏死过去的鬻拳,涕泗滂沱:“大王虽赦臣,然臣何敢自赦!”
楚国的宫殿之中,在极其短暂的一刻工夫,上演了一出如此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楚文王和鬻拳的行为足让后人感佩不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