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太极拳之保护膝关节(二)

 太极一圆 2013-11-20
    给位陈氏太极拳的爱好者们,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膝关节的生理结构、损伤类型及症状。下面就给广大太极拳友们整理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保护措施:

    要减少对膝关节损伤的程度可以从十一个方面入手。

  一、要找一位专门从事太极拳教学的教师学习

  武术中老师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好的老师能帮助你有一个良好开端。许多拳友练太极拳往往出现膝关节不同程度疼痛的问题,有些教拳的老师解释说是开始学的问题,慢慢就会好了。这样解释的前半句“开始学”说对了,后半句“慢慢就好了”就有点误导大家。对练习者来说,太极拳是一种不能急于求成的功夫,尤其初练者,一定要在明师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练功方法,循序渐进地练习。如果急于求成,盲目加大运动量或不按科学方法去练,很容易造成身体的伤害,特别是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据本人观察,过去有一些老拳师练了一辈子拳,晚年落得腿蹲不下,抬也抬不起来,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可也确有一些太极拳师一生练拳,直到晚年雄风不减。  

    二、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活动 
  按照人体的生理功能,在进行正式练拳前,肌体要有一个“进入工作状态”的准备阶段,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采取硬抻、猛压、快转、强下等方式是很容易致伤的,特别是中老年人。太极拳的准备活动有其特殊性,通常是把准备活动和基本功训练揉和在一起。练习者在练套路前往往将压腿踢腿、腰部活动等作为练拳前的准备活动。一般顺序是先从上到下做颈、肩、腕、腰、胯、膝、踝各关节的活动,然后压腿,各种踢腿。动作要求轻柔缓慢,踢腿要求先慢后快。武谚日:“练拳不遛腿,如同冒失鬼;练拳不活腰,到老必着伤。”有些人认为练太极拳不必用那么多时间做准备活动,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据我观察了解,练太极者不注意练腰腿功夫,练拳质量不会很高,因为拳术本身是一种身体语言,腰腿功夫不到家,形体上就表达不了你的拳意,打出的拳就会大打折扣。

  练拳前的准备活动亦叫热身运动,从头、颈、肩、肘、腕的顺序开始,依次至胸、腰、胯、膝、踝关节进行放松放软。节节松开,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在做完这个项目后.再做压、踢腿练习。接下来练习进步、退步、侧行步等基本步法。然后再练习太极拳的单势基本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练习后,再进行太极拳套路的整套演练。这样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加大运动量,将架势由高到低,随着自身腿力的增加来调整高度,使练习者能逐步适应。以免让膝关节不堪重负而损伤。

  三、要加强膝关节能力的锻炼
 
  加强膝关节能力的锻炼,首要是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目前预防髌骨软骨病的有效方法。通常采用传统的站桩法,主要有马步桩(浑元桩)。具体要求和做法是:站桩者双脚分开同肩宽,足尖与膝朝前,下蹲时膝关节保持在130。左右作高位半蹲(练功经过一段时间,根据个人情况蹲位可适当下调,但不要过低),腰背贴着墙壁;两手从两侧提于胸前,手指相对,手心向里,中间距离30厘米。两手心与胸间距离一尺左右,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腹,头正颈直要放松,两肩松沉,肘下坠,重心后坐,松胯塌腰,足趾与后脚跟微抓地,涌泉穴要虚空,两眼平视前方。每次站桩时间因人而异,可以从每次5分钟逐步增加到20 分钟。每天练1~2次,练完后要缓缓伸膝,不要用力过猛。此功主要是使练功者达到活力、换劲,增加腿膝部关节和肌肉的力量。

  
  四、要练法斟学动作舰疆

  有关方面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造成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在于,膝关节的错误动作使股骨、胫骨处于不正常的解剖位置,从而产生髌骨外移。太极拳对膝关节动作的要求是:“伸屈要柔和自然,膝关节要与脚尖同向。”如此才能使膝关节符合正常的解剖位置,体现太极拳下肢动作“圆裆开胯”的技术特点。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关节,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由于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大多数中老年人都已有不同部位(颈、腰椎,肘、膝关节,跟骨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通过有规律的生活方式,适当的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骨质增生有所控制并缓解甚至消除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病症,但如果锻炼不得要领,结果会适得其反,练习太极拳也是如此。

  有一些久练大架太极拳的人,由于实脚长期发生“过劲”现象,也会引起慢性的膝关节痛。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之练习谈》说:“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比谓之过劲,身躯前扑,既失中正姿势。”这是指弓箭步动作而言,要实脚的胫骨以垂直为准,否则就是“过劲”。过劲表现为实脚的胫骨向前胫倾斜,无形中就加大了腰关节部位负荷,这样日久就会引起膝关节损伤并发生疼痛。俗话说 “立木顶千斤”,所以不论何种步型,实脚的胫骨宜相对垂直,而不可倾斜过度。要使架式练得低,关键在于使大腿坐得低些、平些,而不是使小腿无限度地倾斜,否则就必然发生膝关节疼痛。膝关节本来是做屈伸运动的关节,但在太极拳这种特殊运动形式中,若屈得太过,必遭伤害。做弓步时,前弓步的膝尖应落在脚面以内,小腿最好不要越过与地面的垂直线。许多老一辈拳家都十分强调这一点。学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过,关键是松腰减臀,尾闾中正,上体竖直,即所谓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顶头悬,使得颈椎和脊椎伸展,不压迫脊髓和神经,是有效减少膝关节损伤的练法。

  
  五、要循序渐进合理掌握运动量
 
  练习太极拳有益身体健康,但对初学者来说,急于求成,盲目加大运动量,很容易造成一种膝关节损伤——髌骨软骨软化症,又称“髌骨软骨病”,得了这种病,髌骨或与之相对应的关节面会变化成黄白或灰白色,并逐渐发展成软骨的局限性纤维变、剥离和龟裂等。患者自觉膝痛、膝软无力。髌骨软骨是一种关节软骨,它的再生能力很低,一旦形成缺损,就难以修复。

  我认为初习者最好是先练单式,然后是单式组合,即分段练习,难度大的式子更要加倍单独练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动作熟练了,腿部力量增强了,可以逐渐把练过的式子串起来练。这样练的好处是减少因技术动作不熟悉、不合理和腿部力量不强而造成的膝关节损伤。另外,对一些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来说,每天的运动量也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要高兴了就多练几遍,不高兴就少练几遍,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锻练计划。太极拳练的是功夫,着急不行,盲目瞎练更不行,练功要讲科学,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六、要有吃苦忍耐精神
  每一种运动都需要一种吃苦精神。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实质上就是培养人的意志,磨练的是精神、气度。太极拳的轻灵沉着、不飘不浮、绵绵悠长的韵味要靠下肢稳,腿部有力量,以出脚轻来展示。由于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运动方式,即使有教师的细心指点,在每天的重复练习时也会出现例如股薄肌、股外肌、股直肌、缝匠肌等大腿前后肌肉群的疼痛,更会出现膝关节的疼痛。这时,就需要有克服疼痛、忍受疼痛,并与之抗衡的精神。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初期练得多的时候,上下楼梯异常困难,在生活上造成很多不便,但在精神、意志上毫不让步,挺过那一阶段走了过来。

  
  七、要分辨正常与不正常的膝关节疼痛
    太极拳的膝关节疼痛,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所谓正常的疼痛是因为运动量增大,两腿肌肉的收缩强度和频率增高,热量消耗大增,乳酸堆积增多,引起肌肉疼痛。这是正常现象,疼痛的范围逐渐由大小腿肌肉到膝关节,这是由于活动量的增加,膝关节内的软骨组织和韧带以及关节囊、关节腔、关节膜等揉磨量增大,内神经受到刺激同样会引起疼痛,这也是正常现象。有的人腿疾,如强力致损、关节炎、膑骨软化等等,也会在练习中有疼痛感。只要锻炼得法,太极拳练习还会对治疗腿疾,尤其是膝关节慢性疾患,有十分好的疗效。正常的膝关节疼痛,过一段练拳适应期会自然消除。

  不正常的膝关节疼痛则是久痛不止,越来越重,或原疾患加重,产生浮肿积水、积脓等现象。这大都是练习方法不当造成的,不正常的膝关节疼痛要找医生治疗。

  
  八、要坚持自我保健手段

  每天练拳后,可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缓解疼痛,晚上先用热水作温热敷,然后两脚平放,采用掌揉法,拇指、四指揉法,从大腿根部起依次向下至足掌进行按摩,并对阴陵泉、阳陵泉、委中等穴位用拇指和四指作按、揉。手法由轻缓至点按,时间长久的手法有镇静的作用。经常按摩能够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减少其损伤的概率。这样可以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牵拉肌束,使之放松,而达到气血通畅、经络通顺、肌肉痉挛缓解、关节功能恢复等功效。
  
  九、要适量补钙

  有些老年人因为膝盖疼痛或是膝盖软弱减力的原因去医院诊治,医生告诉他得了“骨关节炎”,除了消炎之外,还需要补钙。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补充钙质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和疾病的恢复。中国营养学会在1988年曾推荐过“每日建议营养摄入量”,规定人体每日平均需要钙元素1000mg左右。据资料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日摄钙量仅为360mg至450mg,未达到人体需钙量标准的一半。所以在此建议习练太极拳的中、老年爱好者进行适量补钙。补钙的方法,一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制剂;二是注意进食含钙食物,一般来说,奶制品、豆制品、坚果类。—些贝类、藻类、鱼类等海产品食物中,含有比较丰富的钙质。

  
  十、要选择适宜的练拳场地
 
  各流派太极拳在技术上也有其不同特点,如陈式太极拳架和杨式太极拳快架在练习过程中仍保留了以往的“震脚”“发劲”以及窜蹦跳跃等动作特点。因此,练习陈式太极拳架和杨式太极拳快架的爱好者必须注意选择在较平整的草地或泥沙地上进行盘拳,最好不在很硬的水泥地及石板地上练拳,以免发劲、震脚时传递外力造成膝部损伤,甚至可能造成脑震荡。另外在不平整的土地上练拳时,其他流派的太极拳练习者也易造成膝部的损伤。若受条件限制找不到好场地去练拳,比如在水泥地上练拳时,就要注意发劲、震脚的触地体位,不要用脚跟去震地,而是用脚掌外沿的小趾展肌侧震地面。

  
  十一、要择鞋练拳
    有些拳友穿鞋很随意,殊不知若穿上一对鞋底呈龟背型的胶质鞋去练拳架时会影响下盘的松沉与平衡(对推手、散手的练习影响较小)。龟背型的胶底鞋是中间稍凸,两边稍凹,打起拳来人的重心会随鞋底的形状产生摇扭性偏移,晚上打拳对此感觉犹深。由于动作转换的稳固度不够好,造成膝关节和踝关节用力过大,长期穿这样的鞋练拳,可能会伤及膝关节和踝关节。所以在此建议拳友穿鞋底平整的胶质鞋或布质鞋练拳架。穿布底鞋练拳的功效较好,因为布底鞋的材料电阻相对较小,会通过大地卸掉身上吸附的静电,俗话说“纳些地气”对人体健康有好处。

    好了,有了上面这些保护措施,相信各位陈氏太极拳友们在今后的练拳过程中会更加科学性的保护好自己的膝关节。不仅是膝关节,同样其他关节也可以得以很好的保护。为我们在练习好太极拳的同时更好的强身健体。

    望广大太极拳友们,看完本篇文章结合自身的联系经验可以给本文给予补充。谢谢。    给位陈氏太极拳的爱好者们,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膝关节的生理结构、损伤类型及症状。下面就给广大太极拳友们整理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保护措施:

    要减少对膝关节损伤的程度可以从十一个方面入手。

  一、要找一位专门从事太极拳教学的教师学习

  武术中老师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好的老师能帮助你有一个良好开端。许多拳友练太极拳往往出现膝关节不同程度疼痛的问题,有些教拳的老师解释说是开始学的问题,慢慢就会好了。这样解释的前半句“开始学”说对了,后半句“慢慢就好了”就有点误导大家。对练习者来说,太极拳是一种不能急于求成的功夫,尤其初练者,一定要在明师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练功方法,循序渐进地练习。如果急于求成,盲目加大运动量或不按科学方法去练,很容易造成身体的伤害,特别是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据本人观察,过去有一些老拳师练了一辈子拳,晚年落得腿蹲不下,抬也抬不起来,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可也确有一些太极拳师一生练拳,直到晚年雄风不减。  

    二、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活动 
  按照人体的生理功能,在进行正式练拳前,肌体要有一个“进入工作状态”的准备阶段,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采取硬抻、猛压、快转、强下等方式是很容易致伤的,特别是中老年人。太极拳的准备活动有其特殊性,通常是把准备活动和基本功训练揉和在一起。练习者在练套路前往往将压腿踢腿、腰部活动等作为练拳前的准备活动。一般顺序是先从上到下做颈、肩、腕、腰、胯、膝、踝各关节的活动,然后压腿,各种踢腿。动作要求轻柔缓慢,踢腿要求先慢后快。武谚日:“练拳不遛腿,如同冒失鬼;练拳不活腰,到老必着伤。”有些人认为练太极拳不必用那么多时间做准备活动,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据我观察了解,练太极者不注意练腰腿功夫,练拳质量不会很高,因为拳术本身是一种身体语言,腰腿功夫不到家,形体上就表达不了你的拳意,打出的拳就会大打折扣。

  练拳前的准备活动亦叫热身运动,从头、颈、肩、肘、腕的顺序开始,依次至胸、腰、胯、膝、踝关节进行放松放软。节节松开,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在做完这个项目后.再做压、踢腿练习。接下来练习进步、退步、侧行步等基本步法。然后再练习太极拳的单势基本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练习后,再进行太极拳套路的整套演练。这样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加大运动量,将架势由高到低,随着自身腿力的增加来调整高度,使练习者能逐步适应。以免让膝关节不堪重负而损伤。

  三、要加强膝关节能力的锻炼
 
  加强膝关节能力的锻炼,首要是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目前预防髌骨软骨病的有效方法。通常采用传统的站桩法,主要有马步桩(浑元桩)。具体要求和做法是:站桩者双脚分开同肩宽,足尖与膝朝前,下蹲时膝关节保持在130。左右作高位半蹲(练功经过一段时间,根据个人情况蹲位可适当下调,但不要过低),腰背贴着墙壁;两手从两侧提于胸前,手指相对,手心向里,中间距离30厘米。两手心与胸间距离一尺左右,两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腹,头正颈直要放松,两肩松沉,肘下坠,重心后坐,松胯塌腰,足趾与后脚跟微抓地,涌泉穴要虚空,两眼平视前方。每次站桩时间因人而异,可以从每次5分钟逐步增加到20 分钟。每天练1~2次,练完后要缓缓伸膝,不要用力过猛。此功主要是使练功者达到活力、换劲,增加腿膝部关节和肌肉的力量。

  
  四、要练法斟学动作舰疆

  有关方面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造成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在于,膝关节的错误动作使股骨、胫骨处于不正常的解剖位置,从而产生髌骨外移。太极拳对膝关节动作的要求是:“伸屈要柔和自然,膝关节要与脚尖同向。”如此才能使膝关节符合正常的解剖位置,体现太极拳下肢动作“圆裆开胯”的技术特点。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关节,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由于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大多数中老年人都已有不同部位(颈、腰椎,肘、膝关节,跟骨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通过有规律的生活方式,适当的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骨质增生有所控制并缓解甚至消除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病症,但如果锻炼不得要领,结果会适得其反,练习太极拳也是如此。

  有一些久练大架太极拳的人,由于实脚长期发生“过劲”现象,也会引起慢性的膝关节痛。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之练习谈》说:“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比谓之过劲,身躯前扑,既失中正姿势。”这是指弓箭步动作而言,要实脚的胫骨以垂直为准,否则就是“过劲”。过劲表现为实脚的胫骨向前胫倾斜,无形中就加大了腰关节部位负荷,这样日久就会引起膝关节损伤并发生疼痛。俗话说 “立木顶千斤”,所以不论何种步型,实脚的胫骨宜相对垂直,而不可倾斜过度。要使架式练得低,关键在于使大腿坐得低些、平些,而不是使小腿无限度地倾斜,否则就必然发生膝关节疼痛。膝关节本来是做屈伸运动的关节,但在太极拳这种特殊运动形式中,若屈得太过,必遭伤害。做弓步时,前弓步的膝尖应落在脚面以内,小腿最好不要越过与地面的垂直线。许多老一辈拳家都十分强调这一点。学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过,关键是松腰减臀,尾闾中正,上体竖直,即所谓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顶头悬,使得颈椎和脊椎伸展,不压迫脊髓和神经,是有效减少膝关节损伤的练法。

  
  五、要循序渐进合理掌握运动量
 
  练习太极拳有益身体健康,但对初学者来说,急于求成,盲目加大运动量,很容易造成一种膝关节损伤——髌骨软骨软化症,又称“髌骨软骨病”,得了这种病,髌骨或与之相对应的关节面会变化成黄白或灰白色,并逐渐发展成软骨的局限性纤维变、剥离和龟裂等。患者自觉膝痛、膝软无力。髌骨软骨是一种关节软骨,它的再生能力很低,一旦形成缺损,就难以修复。

  我认为初习者最好是先练单式,然后是单式组合,即分段练习,难度大的式子更要加倍单独练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动作熟练了,腿部力量增强了,可以逐渐把练过的式子串起来练。这样练的好处是减少因技术动作不熟悉、不合理和腿部力量不强而造成的膝关节损伤。另外,对一些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来说,每天的运动量也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要高兴了就多练几遍,不高兴就少练几遍,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锻练计划。太极拳练的是功夫,着急不行,盲目瞎练更不行,练功要讲科学,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六、要有吃苦忍耐精神
  每一种运动都需要一种吃苦精神。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实质上就是培养人的意志,磨练的是精神、气度。太极拳的轻灵沉着、不飘不浮、绵绵悠长的韵味要靠下肢稳,腿部有力量,以出脚轻来展示。由于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运动方式,即使有教师的细心指点,在每天的重复练习时也会出现例如股薄肌、股外肌、股直肌、缝匠肌等大腿前后肌肉群的疼痛,更会出现膝关节的疼痛。这时,就需要有克服疼痛、忍受疼痛,并与之抗衡的精神。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初期练得多的时候,上下楼梯异常困难,在生活上造成很多不便,但在精神、意志上毫不让步,挺过那一阶段走了过来。

  
  七、要分辨正常与不正常的膝关节疼痛
    太极拳的膝关节疼痛,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所谓正常的疼痛是因为运动量增大,两腿肌肉的收缩强度和频率增高,热量消耗大增,乳酸堆积增多,引起肌肉疼痛。这是正常现象,疼痛的范围逐渐由大小腿肌肉到膝关节,这是由于活动量的增加,膝关节内的软骨组织和韧带以及关节囊、关节腔、关节膜等揉磨量增大,内神经受到刺激同样会引起疼痛,这也是正常现象。有的人腿疾,如强力致损、关节炎、膑骨软化等等,也会在练习中有疼痛感。只要锻炼得法,太极拳练习还会对治疗腿疾,尤其是膝关节慢性疾患,有十分好的疗效。正常的膝关节疼痛,过一段练拳适应期会自然消除。

  不正常的膝关节疼痛则是久痛不止,越来越重,或原疾患加重,产生浮肿积水、积脓等现象。这大都是练习方法不当造成的,不正常的膝关节疼痛要找医生治疗。

  
  八、要坚持自我保健手段

  每天练拳后,可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缓解疼痛,晚上先用热水作温热敷,然后两脚平放,采用掌揉法,拇指、四指揉法,从大腿根部起依次向下至足掌进行按摩,并对阴陵泉、阳陵泉、委中等穴位用拇指和四指作按、揉。手法由轻缓至点按,时间长久的手法有镇静的作用。经常按摩能够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减少其损伤的概率。这样可以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牵拉肌束,使之放松,而达到气血通畅、经络通顺、肌肉痉挛缓解、关节功能恢复等功效。
  
  九、要适量补钙

  有些老年人因为膝盖疼痛或是膝盖软弱减力的原因去医院诊治,医生告诉他得了“骨关节炎”,除了消炎之外,还需要补钙。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补充钙质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和疾病的恢复。中国营养学会在1988年曾推荐过“每日建议营养摄入量”,规定人体每日平均需要钙元素1000mg左右。据资料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日摄钙量仅为360mg至450mg,未达到人体需钙量标准的一半。所以在此建议习练太极拳的中、老年爱好者进行适量补钙。补钙的方法,一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制剂;二是注意进食含钙食物,一般来说,奶制品、豆制品、坚果类。—些贝类、藻类、鱼类等海产品食物中,含有比较丰富的钙质。

  
  十、要选择适宜的练拳场地
 
  各流派太极拳在技术上也有其不同特点,如陈式太极拳架和杨式太极拳快架在练习过程中仍保留了以往的“震脚”“发劲”以及窜蹦跳跃等动作特点。因此,练习陈式太极拳架和杨式太极拳快架的爱好者必须注意选择在较平整的草地或泥沙地上进行盘拳,最好不在很硬的水泥地及石板地上练拳,以免发劲、震脚时传递外力造成膝部损伤,甚至可能造成脑震荡。另外在不平整的土地上练拳时,其他流派的太极拳练习者也易造成膝部的损伤。若受条件限制找不到好场地去练拳,比如在水泥地上练拳时,就要注意发劲、震脚的触地体位,不要用脚跟去震地,而是用脚掌外沿的小趾展肌侧震地面。

  
  十一、要择鞋练拳
    有些拳友穿鞋很随意,殊不知若穿上一对鞋底呈龟背型的胶质鞋去练拳架时会影响下盘的松沉与平衡(对推手、散手的练习影响较小)。龟背型的胶底鞋是中间稍凸,两边稍凹,打起拳来人的重心会随鞋底的形状产生摇扭性偏移,晚上打拳对此感觉犹深。由于动作转换的稳固度不够好,造成膝关节和踝关节用力过大,长期穿这样的鞋练拳,可能会伤及膝关节和踝关节。所以在此建议拳友穿鞋底平整的胶质鞋或布质鞋练拳架。穿布底鞋练拳的功效较好,因为布底鞋的材料电阻相对较小,会通过大地卸掉身上吸附的静电,俗话说“纳些地气”对人体健康有好处。

    好了,有了上面这些保护措施,相信各位陈氏太极拳友们在今后的练拳过程中会更加科学性的保护好自己的膝关节。不仅是膝关节,同样其他关节也可以得以很好的保护。为我们在练习好太极拳的同时更好的强身健体。

    望广大太极拳友们,看完本篇文章结合自身的联系经验可以给本文给予补充。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