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 玉神人首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
高6.2厘米 宽3.6厘米 厚3厘米 重0.073千克
玉呈黄绿色,间有赭红沁。
圆 雕人面像。头戴华冠,方脸大耳,双耳系戴耳环,巨口獠牙,犬齿交叉, 蒜头鼻,臣字形眼睛,面部狰狞且威严。 长颈。颈背琢有鸟形图案,作展翅飞翔状,用阳纹凸线技法琢成。头顶至颈下鑚一通心孔。圆雕人首和浮雕鸟纹合雕一器者,罕见。可能是氏族崇拜的神人偶像与图 腾神结合的产物。
上海市博物馆 良渚文化 神面纹琮
上海市博物馆 良渚文化 顼链
新石器 良渚文化
长22.8厘米 宽21.8厘米
宽项饰由大小、形状不同的穿孔管、珠、坠共71粒串成环形。最下一粒坠呈铃形。坠的两侧为管,管上浮雕双目和嘴组成的简化兽面纹,较为少见。
上海市博物馆 良渚文化 神像纹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
高5.6厘米
为阳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琮面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神脸。眼为线刻园圈,下边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
下节雕刻一兽面。蛋圆形凸面作眼廓,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连接,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凸块上也满刻横直线和云纹图案。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上海市博物馆 良渚文化 神像飞鸟纹琮
新石器时期 良渚文化
高5.1厘米 宽7.1厘米 径5.9厘米
湖绿色泽,玉质晶莹,有透光性。琮体四面分别琢出一组神人兽面纹,即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像。其四角有四只飞鸟,为神像的使者。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
上海市博物馆 良渚文化 神像飞鸟纹琮
上海市博物馆 良渚文化 神人
上海市博物馆 红山文化 龙

上海市博物馆 玉琮
上海市博物馆 商代 兽面纹戚
商代后期
长8.3厘米 宽5.4厘米 厚1厘米
青黝色泽间杂黄褐色,有灰白土浸。正背面纹饰相同,均浮雕一兽面纹为主题,辅之以旋涡纹、三角形垂叶纹,琢制较精。戚源于斧,是一种礼仪用器。
上海市博物馆 西周 冥目缀玉
上海博物馆 西周早期 玉鸟
西周早期
青玉质地,表面受沁呈灰白色,有朱砂遗痕 右侧:长7.3厘米 高3.8厘米;左侧:长7.4厘米 高3.7厘米扁平体,两面纹饰相同。胸部鑚一孔,可供穿系,属西周典型样式。
在张家坡等西周墓地有大致相同的数对玉鸟出土。

上海市博物馆 商代 双龙首神面纹璜

上海市博物馆 商代 蟠龙环

上海市博物馆 商代 蟠龙环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蛙纹饰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蛙纹饰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双龙首璜
上海市博物馆 战国 玉璧
春秋战国 战国
外径21.2厘米 内径7.3厘米 重0.434千克
内外两圈重环形,布满谷纹,谷纹是战国最流行的纹样,边沿小孔可穿系悬挂。
上海市博物馆 东汉 四灵纹胜
汉 东汉
白玉质地 长5.5厘米 宽2.1厘米 高3.2厘米 重0.032千克
此玉胜为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东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灵。东汉时期并不可见.
上海市博物馆 东汉 蟠螭环
上海市博物馆 西汉 蟠螭纹蝶形佩
上海市博物馆 西汉 蟠龙环
上海市博物馆 晋 龙纹鲜卑头
南北朝 南朝
羊脂白玉 长9.5厘米 宽6.5厘米 重0.087千克
为衮服上的玉带 头,即带扣。此鲜卑头长方形,透雕蟠曲的龙,细线阴刻鳞纹、网纹,龙体上的小孔原为镶嵌宝石之用。器背两侧刻有铭文,右为:庚午,御府造白玉衮带鲜卑頭, 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功七百;左为:將臣范許、奉車都尉臣程涇、令奉車都尉關内侯臣张餘。共计46字。为南朝玉器传世品中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