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嘉_诞辰110周年遗墨展

 老樟xy67896789 2013-11-29
祝嘉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在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书法教育等诸多领域里,倾注了毕生的心力与智慧,取得了丰硕成就,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这在同辈书家中,甚至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祝嘉先生的努力与贡献,可谓彪炳千秋。
祝嘉先生幼年随其家父习书,承岭南名家胡仁陔之文脉,为赵之谦再传弟子,青年时受张叔仁影响广涉北碑,从此盛暑祁寒手书不停。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涯里,祝嘉先生所临碑帖在一百通以上者即达到一百二十多种,许多碑帖临摹多达千遍以上,其执着与勤勉可见一斑。祝嘉先生的书法,得北碑精髓,有金石意味,笔墨之间,骨力洞达,大气磅礴,精力弥满,充满阳刚和正大之气,给人以振奋与鼓舞,也契合时代之精神。
祝嘉先生致力于书学研究,著述颇丰。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书学》等著作问世,四十年代著成的《书学史》更是填补空白的扛鼎之作,之后,研究的触角涉及书法的多个领域,尤以对碑学理论钻研、阐发,精微而宏深,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是继清代包世臣、康有为之后在二十世纪碑学理论的最重要人物。
祝嘉先生一生关注中国书法的发展进程,对中国书法怀有深厚的情怀,体现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其刚强耿直的性格、淡于名利的品德、孤清自守的心性,如一杆风范的旗帜,昭示书坛。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系列关于书坛现象的批评,振聋发聩,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祝嘉先生是海南人,虽然长期生活在异地他乡,1948年后寓居苏州,但对家乡海南的情结很深,晚年尤其关心家乡的发展。这次在他的家乡展出的110幅遗作,是祝嘉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书体多样,功力深厚,艺术水平极高,为海南提供了一道丰盛而精美的文化大餐,也必将推动海南书法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  吴东民
海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1.jpg
“学书人”亦能不朽
               ——写在祝嘉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
                         叶 莱
        祝嘉先生(1899—1995),海南文昌人,1947年后定居苏州,毕生致力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振兴,著有以《书学史》、《书学论集》为代表的书学著作七十余种,是上世纪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
        在现代书法史上,祝嘉是个不容遗忘的名字。他承前启后的累累著述,为书法研究的现代化宕开了先路;他充满张力的奇崛之作,向后人展现了时代、艺术、人生相互交织的动人魅力;他穷其一生的教育理想,写尽了读书人对文化传承的无比珍重;他不屈不挠的批判锋芒,历来是中国人文化品格中至为稀缺的宝贵元素。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面对政体改易和全盘西化的动议,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已成为保持民族性的一大关键。与此同时,针对中西文化优劣的比较与反思也波及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一些传统的艺术门类,在西方作品与理论的观照下,似乎“相形见绌”,民族文化自信也同样受到了严峻挑战。相比而言,书法艺术的境遇还算比较幸运,它抽象的形态特点,丰富的表现形式,抒情的艺术气质,含蓄的象征意味,不仅在中西艺术世界中一枝独秀,而且拥有众多出色的艺术家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另一方面,毛笔在日常书写中的地位逐渐被硬笔所取代,书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成为缺失的一环,这一切都预示着书法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生于十九世纪最后一年的祝嘉先生亲历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为云黠波诡的政治文化因缘,其艺术人生也就成为了时代的缩影,折射出强烈的文化担当和忧世情怀。
        作为千千万万走出闭塞的乡间,向外界寻求新知的寒门学子中的一员,祝嘉先生大半生都为生活所迫,辗转与天南海北之间,常常贫乏无以自给。但艰辛的日子并未磨灭他的精神追求、挫败他的人生斗志,反而凸现了他耿介的品行、成就了他刚强的天性。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祝嘉先生就坚定了以书法作为毕生追求的艺术理想,并矢志于书学研究。从此,书法伴随了他的一生,用饥而以为食,寒而以为衣,孤寂而以为友来形容书法之于祝嘉先生生活的意义十分贴切。除了赖以谋生的职业外,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书法艺术的实践与研究当中,并将书法艺术的兴衰视作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象征。国家在对日抗战,他便以书史研究与敌国争高下,国家走上漠视文化的歧路,他便以写作加教育为书法复兴兀自努力。苦心孤诣,默默耕耘,千回百折,不改初衷,他用一生为“学书人”三字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底蕴。
        在书法实践方面,祝嘉先生主张尽可能全面深入地继承传统,继而尽可能大胆直截地推陈出新,充分表彰个人的精神面貌。他自己一生临过百回以上的碑帖就超过一百二十种,对中国历代,尤其是中晚清以来以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碑派学者的书学主张悉加体认,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地吸收,海纳百川,熔于一炉,总结出构成书法精蕴的关键因素,跋涉出一条超越狭隘的“笔性”束缚的艺术登顶之路,形成了古雅拙厚、沉着老辣、雄强茂密、内涵丰富的书法风格。在书学研究方面,他数十年笔耕不辍,在国内率先对古代书法史料展开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对古典书学理论加以详尽深刻地探讨阐发。七十余种著作,三百六十万字的著述规模,以继承传统为前提,为现代书法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近现代书法研究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此外,无论置身何地,祝嘉先生都将教书育人,尤其是书法艺术的传承视作人生一大责任和快事。早在四十年代,他就公开撰文,明确提出了书法高等教育问题。而终其一生,面对四方纷至沓来的求学者,无论长幼,他都循循善诱,乐此不疲。现实生活中,他既是一位宽厚长者,又是一位不屈的斗士,凭着一颗赤子之心,敢于直面弥漫书坛的歪风邪气而作最猛烈的抨击。那呼之欲出、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那长存于天地之间的至情至性,深深感染了他周遭的每一个人,至今让人心潮起伏、难以忘怀。
        祝嘉先生在众多领域取得的成就,许多专著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涉猎之广、成果之丰、创见之多,用心之专,古今罕见。他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二十世纪杰出书法家、书学家、书法教育家、书法批评家。其生前所承受的地域局限与艺术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研究的进步,正在逐渐消去。先生在近现代书法史上的实际地位已经得到了充分肯定。1999年,苏州市隆重举办了“纪念祝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在学术研讨会上,不少研究者提交的论文已经比较深入地论述了祝嘉先生之于书法界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客观上,先生的书学著作仍有超过半数未曾出版,相当数量的作品流落在外,大量日记、手稿、信函等资料有待进一步整理。因此,想要对祝嘉先生丰厚的书学遗产加以全面吸收,作出准确评价,形成新的共识,还需要各方积极、持续的努力。这不仅对于书法艺术的传习和研究意义非凡,对于苏州这座当代中国书法名城的文化构建同样意义深远。值得庆幸的是,在祝嘉先生书学精神的支撑下,以先生命名的“祝嘉书学院”已成为苏州最为知名的书法教育机构。祝嘉先生的书学思想早已流淌进我国书艺传承的血脉,并将代代相续,绵延不绝。
        当今书坛的繁盛局面或许早已超乎前人的想象,但永恒的创新主题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更为深入地挖掘和继承之上。祝嘉先生有印云“无常师”,又一印云“胆胆胆”,面对中国书法三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如何取舍、如何突破、如何超越,祝嘉先生的探索和实践给出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祝嘉先生诞辰110周年。江苏、海南两省文联和书法家协会将于10月底在海口举办祝嘉先生作品展(祝嘉书学院师生汇报展)及学术演讲活动,同时整理出版祝嘉先生的部分手稿并发行艺术特刊。在缅怀先生的同时,我们希望更多人能领略到先生坚韧的艺术生命和高尚的生活情操,和我们一起感悟祝嘉式的书法人生,并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丝信心和力量。

2.jpg (124.71 KB, 下载次数: 28)

2.jpg

3.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