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具体招式论武当太乙五行拳的技击特征和养生秘诀

 启铭缘 2013-11-29

  中国内家拳法,皆以五行相克原理用于技击,以五行相生原理用于养生。武当太乙五行拳也不例外。此拳亦称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由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64年)武当山道教龙门派宗师张守性以太极十三势为依据,融合华陀“五禽戏”及道门传统的吐纳导引和技击技术创新而成。故此拳既是武当道教保山护院的看门拳,又是武当道门秘不传人的养生秘籍,可谓集技击与养生于一身的难得内家拳法。

  一、太乙五行拳的练养理论

  太乙五行拳举手投足强调阴阳开合,每招每式循五行八卦而动,令不少爱好者感到深奥莫测,望而止步。其实道家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它以朴素的辩证观来解释大千世界。这种朴素的辩证观所包含的科学性,正是当年诠释内家武术和指导学练太乙五行拳的理论依据。

  太乙五行拳强调“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意在于追求自然,返璞归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这也就是道的目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则是道的手段,是道家处世、养身和防侮的方式。而所谓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观念则是道家实施练养的具体方式,是人体主客观世界对应的朴素解释,也是辩证观的一些古老的哲学范畴。太乙五行拳,以技击和养身作为拳术的主要目的,但无论修身养性,追求延年益寿,还是四两拨千斤,主张后发制人,都离不开上述的目的手段和哲学规范。

  由于太极十三势对太乙五行拳的指导作用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太乙五行拳拳术技击的主动防御功能取自太极十三势等道家技击术,其拳术养生的功法理念则源自五禽戏中象形养生术和道家内丹术的精华而形成。从拳论上看,太极十三势所包含的内容,是处于无极生太极的演化境界;而太乙五行拳则是处于阴阳五行层次,并延伸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技击内涵。从其养生的角度看,它讲究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孳生,循环无尽。比如太乙五行拳起势立于中定土,其理是土为生化万物之灵性——脾为生化之源;面向南,心(火)之热以温脾,其腑(小肠)得以化生水谷之精微;转向东,肝(木)助心火(肝藏血济心);心火太盛则伤脾,继而由南转向西,金克木,以止火旺(肺气清肃可抑制肝阳上亢)。此拳套路运行之方位俨然是五行互相制约,互相滋育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运行中起到人体生理平衡及内在和谐的健身作用。从其技击技法的角度看,它讲究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循环无尽。如其拳势手呈环抱,脚走括弧,腰随胯转,肩胯相对,旋胯拧膀,于方丈之地行云流水,劲力无穷,奇招尽出,环环相扣,步步相克,岂能不克敌制胜?

  二、太乙五行拳的技击特征

  太乙五行拳的技击,实际上是指人体的真气按五行方位运行,由内向外瞬间聚集成彪悍之气,并在卫气外发的过程中分阴阳虚实,用五行生克,辨八卦方位,窜九宫迷阵,同时采用擒拿、缠封、打穴、抓筋等技击技术,进而克敌制胜。

  太乙五行拳路演练过程,起伏柔韧松活,形似太极拳,却又暗藏杀机,“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它虽然没有太极拳的舒展、潇洒,却比太极拳飘逸、劲道。纵观拳势,展转腾挪,环顾八方,咋看多变,却藏有玄妙而严肃的规范。从套路方位路线来讲,是分阴阳、定五行、踩八卦、窜九宫,具体说,一招一式阴阳相渗,各有虚实开合,整套拳路确定五行方位后,取其相生相克之数,在八卦阵中千变万化,由于在太极圈和四方四隅中不断变化,又形成了九宫中窜游的格局。

  从拳势走化来看,处处走圆化柔,无楞无角,不见拙力。其上体颇像太极拳,身法中正不偏,双臂起伏匀缓,动静自如,缠柔不绝。但太乙五行拳又比太极拳更为强调劲道的运用,要求腰随胯转,肩胯相对,丝毫不能松懈,以保证瞬间劲力的爆发。其下体则像八卦掌,脚步内扣外摆,翻展胯部关节的幅度很大,但每步进退均带小括弧,或正或反,无八卦开步大。太乙五行拳上下肢体在拳势中的协调,全靠胯的圆活转动来完成,可以说胯部的圆活与否是这套拳的关健。胯关节展转越圆活,拳术的协调性就越好,越能起到养生保健和技击锻炼的作用。

  从拳架开合来看,太乙五行拳属于小架子,方丈之地便可演练,而且架子很低,要求“拳功低架沉稳,劲走螺旋缠绕”,非常强调下部的稳实性。从拳术劲路来看,起于足跟,发于胯腰,至肩臂而达于手梢。动作要求手跟肘,肘随肩,肩随胯,胯随膝,膝跟足踝。由于此拳强调大幅度转展胯关节,因此踝、膝部承受力量相应增大,下肢的根基十分稳健。

  从技击技术来看,太乙五行拳经云:“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这是此拳最为重要的技击特色。从技击角度看,太乙五行拳是以擒拿为主的防守型拳术。与一般反关节技击技术不同,它不以整体刚劲对付对手局部关节,而是以整体的柔韧劲,缠封住对手的局部劲路或整体劲路,所谓“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就是指此。

  太乙五行拳虽受太极十三势的影响,但其具体技击又有所区别。太乙五行拳也讲缠丝劲,讲引进落空和后发制人,但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是用腿,用臂封缠对手的下部或上部,即在引化对方进攻的基础上,擒拿敌人的局部而制服对手。它也有像太极拳一样的粘劲、听劲、崩劲等实际劲法,但毕竟是以打穴、擒扑、缠封为主。武当山徐本善道长的全真七弟子于1934年协助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解放丹江口市,运用这套拳法就曾经有过非凡的表现。

  同时其拿筋抓脉法,堪称擒扑一绝,非一般拳术所能比。太乙五行拳擒扑手法分为两步实施,每式动作一旦引空对手劲路,封缠住关节,相应跟上的即实施点扣穴位,或错骨断筋手法。所谓“辨位于尺寸毫厘”即指点扣穴位。无论上下肢还是头项躯干,均有可点扣之穴位。拿不到穴位时还有顺藤摸瓜式的沿经找穴手法和掌指劲力变化的奥妙。此技法需要一定的功底,而且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下手十分残忍。据金子先生暗示,此拳需要学练者长期艰苦训练,尤其是对铜人或木人的穴道打练,加上灵活的步法、身法训练,练至纯熟,才能得心应手。

  所以熟练地掌握太乙五行拳的动作,还只是具备了这套拳术的外形,有道是,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武当内家拳术的太乙五行拳尤为强调内功的作用,光练拳架,显然达不到拳术本身追求技击的目的。

  三、太乙五行拳的养生秘诀

  太乙者,元气也。人之性命全凭其真气聚之于体内。武当武术前辈们,正是以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传统哲学理念,演化出拳式的升降开合、动静虚实,以引动人体气机,充养人的五脏六腑,开发人的无限智慧,暗藏养生秘籍于拳法之中。

  从总体拳路上讲,太乙五行拳以五行相生、循环无端原理,调养人体五脏六腑。由于太乙五行拳动作具有“绵软缠绕,走圆化柔,身动圆活,如环无端”等特点,因此拳路中外五行的环环相扣为引动内五行的循环相生提供了动机和条件。歌诀云:“玉虚宫内导引功,内炼五脏引五行。”其含义正是:太乙五行拳应用传统医学的五行配五脏的原理,从而形成了“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顺”的内外五行相互联系的养生机理。此拳中吸纳的华佗五禽戏象形动作,正是这种养生机理的巧妙表现。虎形壮肺、猿形壮肾、鹿形壮脾、熊形壮肝、鹤形壮心,使防衰老祛疾病的锻炼功效更佳。

  从行功走势上看,太乙五行拳也讲究调心、调息、调形。行功中要求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心静意专,精神澄澈;内外三合,节节贯通;身法中正,阴阳平衡;意到气到,气随意行;内外兼备,形神合一;筋经脉络,畅流运行;缓行慢运,旨在养生。太乙五行拳具有“激练以技击,缓练则养生”的功能。缓如太极时,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得到舒缓、放松的锻炼外,还能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实现心静意长,精神专一。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良性刺激作用,从而平衡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机能、代谢功能、消化功能,以及消除老年人肥胖带来的威胁等,使人体系统与器官机能得到改善和保健,起到养身健身、祛病延年、抗老防衰的作用。

  从具体招式论,太乙五行拳的每招每式都蕴含着道家养生秘诀。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乙五行拳以此为据,着重表现了以丹田为核心的腰胯运动,即“盆腔太极”。如太乙五行拳的起势为“混元一气,旋转乾坤”,即通过峰回路转的脚踝、膝盖和腰胯做S型旋转,不仅拉伸了人体下肢的六条经脉,锻炼了脚踝、膝盖、腰胯的骨关节和筋腱、肌肉群,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旋转直接导致下丹田的内气冲撞鼓荡,促进肾上腺在人体新陈代谢和各主要脏器的生理机能的积极作用,提高人体性腺分泌性激素能力,改善人体内分泌,促使精化气,气化神,以至于许多疾病不治而愈,身体健康状况不断提高,最终实现道家“长生久视”的最高境界。(文/陈永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