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学生做朋友,不亦乐乎

 怡蘭轩 2013-11-30

语文学科学习的多样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通性。因此,在语文学习上,我们积极提倡教师要争取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能够畅所欲言,不仅学到知识,掌握能力,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最终建立高尚的情操、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能和学生成为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搞好语文教学呢?

第一,教师必须具有亲和力。

亲和力是语文老师内在的功力。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亲近、随和的关系,师生间不应是远距离的。具有亲和力的老师总能让人产生一种急于接近、乐于接近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偶遇甘露、迫不及待之感。中国是文化大国,从古到今,我国许多有名的教育家无不具有亲和力。儒学之祖孔子就提倡“仁爱”,主张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的许多育人理念到现在都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柳宗元提倡的“交以为师”,是典型的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鲁迅也曾提出“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要以孩子为本位”。

怎样才能具有亲和力?这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要学会平视学生,千万不可居高临下,要摆好自己的位置,要以一名同学的身份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切不可妄加评论,打消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距离。教师还应尊重学生,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态度来学习。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权,这样也就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应学会倾听。课堂教学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要学会完善、修改、甚至放弃原有的教学思路,让它能更切近于学生的本来愿望。

第二,教师要具有鉴赏力。

鉴赏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教师能在细微处见不凡,在平常处见奇崛,在枯燥处见生动,在精妙处见新颖。因为只有教师发掘出所教课文的美,才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美。它要求教师要能在不起眼的细微处悟出作者的匠心,要能在平淡、朴实的文句中领悟到更高层次的美,甚至体会到王国维读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三境界。当然,在教学枯燥的文体时,也要能够挖掘文体的优势来实施教学。

第三,教师要具有创新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形成了介绍背景、掌握字词、划分层次、讲解课文的固定模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语文教师要牢牢记住语文教学靠的是感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觉、情感去感悟文章内在的美。教师要有创新的习惯,要以教材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教师要以自己独特的思考看待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不能依附教参,一味地人云亦云。当然,教师还要主动探索创新的方法,要根据作品的风格揣摩自己教学的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四,教师还应具有诱导力。

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让学生做他能做的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提供宽松的课堂活动空间,培养学生观察、钻研、推断的习惯,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学生的快乐就是教师的快乐,学生的成功就是教师的成功。能和学生做朋友,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