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不知道的上海话起源 2013-11-29 腾讯专稿摘/微观上海 1843年11月17日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经历了晚清、民国、共和国三大历史阶段,上海逐渐出落成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语言是一座城市的个性体现,与城市的发展相生相伴。上海话的变迁中承载着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以及不可割舍的历史记忆。 在上海开埠170周年之际,《解放周末》独家专访著名语言专家钱乃荣,从上海话的发展变化中解读上海的城市性格和其特有的文化基因。 170年前的“上海话”,和今天所谓的 “本地话”、“老上海话”没多大区别。 解放周末:170年的光阴,彻底改变了上海的模样,使它从一座仅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县城发展到如今拥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这种变化对于上海话的发展有什么影响?170年前的上海话又是什么样的呢? 钱乃荣:上海刚开埠时的上海话实际上和20世纪80年代的淞南、江湾、封浜、梅陇、龙华、浦东等上海郊区的上海话差不多,也就是和所谓的“本地话”、“老上海话”没多大区别。 据1852年的统计,上海的人口只有54万多,还是一座江南普通小县城,那时县城里的话和乡下的话差别不大。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比如当时有位很有名的英国传教士叫艾约瑟,他在上海写了很多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1853年写成的 《上海方言口语语法》。这本书的质量非常高,他简直就是一位语言学家,完整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上海话语音。他记的东西,后来我们翻出来,和农村里的上海人说的“老上海话”几乎是一样的。 解放周末:这个外国人是怎么记录的呢? 钱乃荣:他全凭耳朵听,对着当时上海县城里的上海人,一字一句地记录。当时他是用英文字母记的音,我们后来把他记的英文字母翻成了国际音标,就知道了当时上海话的读音。那个时候不少传教士都在做这个工作,主要是为了布道方便,他们都很认真,很虔诚。从1847年到上世纪中叶这100多年间,英、法、美的一些传教士为我们留下了连续不间断的对上海话的记录和研究,这就让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上海话快速而有序的变化过程。 解放周末:您所说的“快速的变化过程”,是不是因为开埠以后外国人和外地人大量涌入上海而引发的? 钱乃荣:对。上海开埠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移民大潮。 首先来到上海的是苏浙人,特别是苏浙地区的文人,因为当时上海报业兴盛,文人可以靠为报刊撰稿维生。这些文人大多是苏州地区来的人,因为明清以后苏州成为中国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他们的到来,也给上海带来了当地文化,在20世纪初的时候,上海南市地区有上百家茶馆,里面都能听到苏州评弹。 紧接着,做生意的人来了。第一批外地移民大量迁入上海是在太平天国时期。那个时候太平军打到苏州、徽州,于是那些地区的富人、商人都逃到了上海的租界,变华洋分居为华洋杂居。上海人口迅速膨胀,很快就成为商业发达的移民都市。 解放周末:据统计,1885年的时候,上海的移民数量就占到了总人口的85%左右。很明显,语言的使用主体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时期的上海话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钱乃荣:随着大量外籍、外地人口迁入上海,上海方言一时变得无序起来。词汇使用方面的兼用、借用和杂交最为常见,就拿我们比较常用的副词“一共”为例:在当时,上海话里就集中了“一共”、“一总”、“总共”、“共总”、“统共”、“拢共”、“一共拢总”、“一齐拢总”、“一齐拉起”、“一起辣海”、“一塌括子”、“亨八冷打”、“搁落三姆”等好多种同义说法。 解放周末:一个词有十多种说法,听起来够乱的,最后是怎么统一的呢?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定,还是自下而上的约定俗成? 钱乃荣: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主要的统一方式还是日常生活中用得较多的词汇,也就是所谓的 “公约数词语”,会较快胜出。比如,当时说“东面”这个词,有上海话的“东半爿、东面”、苏州话的“东首、东面”、宁波话的“东半边、东面”等说法,结果“东面”说的人多,最后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说法。还有那些和书面语比较接近的词也较占优势,比如上海话里的“难为情”这个词,苏州人、宁波人也这么说,报刊上也这样用,这个词使用得广泛,就占优势,于是人们慢慢放弃了“坍貸”的讲法,而且后来“难为情”还传入了普通话。 上海话的变迁还充分展现了语言的包容,一些外来词甚至替代了本土最基础的词汇。比如“阿拉”这个词,就是从宁波方言中借来的,取代了本地话“我伲”。现在很多外地人一提到上海,都会很自然地说出“阿拉”这个词。 解放周末:上海话受到外来语言的很大影响;但为什么最终没有变成宁波话、广东话等其他方言呢? 钱乃荣:因为开埠后,上海城区渐渐成为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权威性比较高,迁入上海的移民共同认同的是发达地域的上海话。同时,由于移民是陆陆续续分散地从各地来的,不像南宋初年杭州的人口是从开封一地一次性地涌入,引起了一种语言的覆盖。上海的移民来自五湖四海,互相抵消,没有一种方言能够较大程度地影响或取代上海话;但也正是通过多种方言互相作用,外地移民和本地人一起共同翻新了“上海话”。 另外,在当时上海的弄堂里,往往既住着苏州人,又住着宁波人、山东人,也有上海本地人。每家都是以独立、自管自的身份存在着的,那么就需要一个维系的东西,而上海话就是维系整个社会来自各个地方的人的一条纽带。 (未完待续) 互动问题: 你觉得上海话正在消亡吗? 知沪者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微信公众账号“微观上海”的海派人文专栏 |
|
来自: 昵称Ha3PDtiL > 《了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