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现欲太强怎么办 一位家长反映,10岁的女儿在外面的表现欲太强了,有时候令人反感,应该怎么办? 【专家观点】 表现欲太强和表现欲太弱都不是正常儿童的行为反映。表现欲过强的孩子通常有下列行为:别人说话时,老是爱插嘴;在任何场合都希望用某种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拍照时,总是站在镜头的最前面;喜欢与人攀比;经常夸耀自己;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以自我为中心;事情如果合自己的心意,就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表现欲过强,长期下去会使孩子形成离群、偏执、内心脆弱而表面强势等问题。孩子表现欲过强,大多是与家庭教育环境有关,如父母过于溺爱,或者父母对孩子某方面才能要求过高等。 对表现欲太强的孩子,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平时要避免对孩子的表现要求过高或给予过高评价,以免刺激其超出心理承受能力。长期过高评价会增加孩子虚荣心,而使其找不到自我。父母应注意平时鼓励有度,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才艺表演,不浮夸。孩子如有良好表现的时候,父母在给予肯定同时要多加合理评价,不可怀有求才心切心理。常常灌输给孩子“天外有天”的观念,鼓励孩子多学多听,而非马上表现。要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课外活动,不要一味地追求高精尖,让孩子做到自然的学习状态为最佳。 宝宝的占有欲太强怎么办 现代社会,由于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宝宝,形成6个家长围绕一个宝宝的状况,宝宝有什么要求家长都会无条件满足宝宝,长此以往,造成宝宝占有欲太强,一旦得不到什么东西,就会哭闹。 宝宝在0-1岁,未学会走路之前,以个体活动为主,还不能区分主客体,即不知道物体的所属权,因而不能区分谁应该要这个东西,哪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要等。当宝宝2岁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建立,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和“他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他会以为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因此,如果他想要一件别人的东西,没有得到,会哭闹,他不理解别人为什么不给他。这种占有欲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心理状态,3岁以后才会逐步好转。 为了避免宝宝的占有欲过强,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训练宝宝的分享意识。如鼓励分享,让宝宝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宝宝吃东西要分给其他小朋友一起吃,玩东西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淡薄宝宝的自我中心,宝宝“占有欲”是宝宝成长发展中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随着宝宝年龄增长,通过教育,“以我为中心”意识逐渐淡薄,这种“占有欲”会逐渐地减少或消失;适当的惩罚,对于那些“占有欲”特别强的宝宝,父母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给以适当惩罚,并注意家长自身言行,给宝宝起表率作用,有时候,大人的溺爱也助长了宝宝的占有欲。 同时,需要锻炼宝宝的规则意识,如逛超市之前,和宝宝协商好,今天我们只买什么,不买什么,宝宝和爸爸妈妈必须遵守这个规定,慢慢的培养宝宝的规则,这样非常有利于宝宝的占有欲的削弱。3岁以前甚至6岁以前的宝宝的占有欲并不是自私自利,更多是宝宝的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但爸爸妈妈切不可立即满足宝宝的各种要求,而是要建立规则,延迟满足他的要求。 表现欲太强不懂装懂 不良心态影响升职 喜欢杞人忧天。做事之前,反复想象可能遇到的困难、失败等负面结果,很容易影响整个团队的热情和动力。总怀疑自己。总是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反复纠缠“我选这条路到底对不对”,会让自己在工作中缺乏目标和归属感,难以发挥真正的实力。 觉得自己不够好。有的人虽聪明勤快,可一旦委以重任,却总是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变得畏首畏尾。这种自信缺失,会严重打压创造力和积极性。 看问题太绝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如果非黑即白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凡事都要分出好坏对错,这种所谓的“坚持原则”,只会让人觉得无法沟通。 对自己要求过严。不少人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不断超越,却不知这种心态无意间也会影响身边的同事,让人觉得跟你在一起很累,甚至会对你敬而远之。 躲避矛盾冲突。为了避免惹麻烦,有的人碰到不同意见,就会连忙躲开。其实,这样做不仅无法表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让人觉得你缺乏竞争力。 不允许反对。有人言行强硬,毫不留情,就像一部推土机,铲平一切挡路者,因为攻击性过强,而经常受到大家的冷淡。 表现欲太强。有些人想尽办法,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可表现得太出位,只会给人留下工于心计的不良印象。 不懂装懂。不懂装懂的人在职场上最易招人反感。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与其拍着胸脯说大话,不如虚心向身边的人询问、求助。 做事急于成功。盲目自信,急于求成,会让人失去判断力,变得浮夸。实际工作中,一旦任务超出自己的能力,很容易信心受挫,甚至一蹶不振。 不懂换位思考。职场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打击,如果总是忽略他人的感受,缺乏将心比心的能力,则很难得到他人的支持。 喜欢杞人忧天。做事之前,反复想象可能遇到的困难、失败等负面结果,很容易影响整个团队的热情和动力。 总怀疑自己。总是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反复纠缠“我选这条路到底对不对”,会让自己在工作中缺乏目标和归属感,难以发挥真正的实力。 管不住嘴巴。职场中有些话题可以公开交谈,有些话则只能私下说。如果什么事情都“八卦”,很容易惹火上身。 表现欲太强可能有心理偏差 心理引言:可能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看上去很热情奔放,尤其是在跟朋友相处的时候,特别爱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吸引了全部人的关注。但是,相处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其实这个人跟他自己口中说的不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专家认为,这是人格障碍的一种表现 可能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看上去很热情奔放,尤其是在跟朋友相处的时候,特别爱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吸引了全部人的关注。但是,相处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其实这个人跟他自己口中说的不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专家认为,这是人格障碍的一种表现。 癔症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 事件:一、癔症型人格障碍表现特征 女工小芳,工作学习都不错、可有一点与众不同,总喜欢高谈阔论,有意无意标榜自己。在爱情方面,吹嘘帅哥们是如何欣赏她,追求她,而她又是如何刁难他们,大放厥词。为了招人注意,甚至不顾个人尊严。而且,平时喜怒无常,高兴时嘻嘻哈哈,劲头十足,稍不顺心,大吵大闹,弄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一天,正当她瞎吹时,经一位朋友提醒,她顿时觉得自己并非魅力超群,立刻萎靡不振,非常难过。然而伤心归伤心,以后她依然我行我素。 小芳的“毛病”,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癔症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又称表演型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此类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层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一般年龄都在25岁以下。 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 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 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 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谄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 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此外,此类患者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定为,患者至少具有下述项目中的三项症状: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胺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台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一般来讲,此类型患者的人格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症状减轻。但这不能保证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还有可能发生癔病症状。下面就如何治疗癔症型人格障碍作举例说明。 二、癔症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对此类型人格障碍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治疗: 1、提高认识,帮助患者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 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2、情绪自我调整法。 癔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问目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升华法。 前面讲过,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我们不妨“将计就计”,让她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份,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癔症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幼儿自控能力较弱 表现欲太强怎么办 案例:一位大班的小男生,在幼儿园里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老师讲课,还打扰坐在他身边的小朋友,影响其他小朋友听课。每到睡午觉的时候,他又不好好地睡午觉。听这位小朋友的老师说,这是一位坚决不睡午觉的小朋友,对睡午觉有一种抗拒的心理。别人睡午觉的时候,他就影响其他小朋友,不是踢踢睡在他边是小朋友的腿,就是拍拍睡在他边上小朋友的肩膀。如果没有小朋友理他,他就一个人自言自语。 如果他看到有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他就会走过,也不是很生气,而是若无其事地走过去,或是拍掉小朋友正在玩的一块积木,或者把其他小朋友手上的书拍掉,即使是遇到自己的好友在玩,他也会这样做。 分析:对于这位小朋友的情况,记者请教了市区新华幼儿园的金靖老师,听记者叙述了这位小朋友的情况后,金老师表示,像这位小男生不好好午睡觉,上课不好好听课这样的情况在幼儿园当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只是这位小朋友表现出的行为更为突出一点。这是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的一种表现。与同龄的小朋友相比,这位小朋友和自控能力更差一些,是与一个六七岁的小朋友年龄不相符的。 而他总在一群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做出一些“侵犯”他人的表现这体现出他很强的表现欲。这表现他内心很想引起他人的注意。 建议:针对这位小朋友的情况,金老师提出了她自己的几点看法。首先,这位小朋友的家长对待小朋友这种异常行为的态度很重要。他的家长认为这仅仅是因为小孩子年龄小,顽皮这是不对,因为同龄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表现,而这位小朋友有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异常表现了。要提高这样小朋友的自控能力,如果在思想上不能与老师达能共识,就不能与老师一起,提髙孩子的自控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呢?金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几个小方法。如在家里的时候让孩子负责一点事情,让他帮妈妈把垃圾扔到楼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可以在带孩子逛街之前就和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买东西,或者只买一样东西,这样在家长的监督下提髙孩子的自控能力。 对于孩子爱表现这一情况,作为大人要多给你的孩子一些关爱,多一些鼓励、夸奖的语言、特别是他想吸引大家注意力的时候,不要厉声地制止他,而是欣赏他,给他表现的机会。(邵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