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把手如何破解“班子团结周期律”

 太阳下的森林 2013-11-30

建设和谐领导班子是影响一个地区或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不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1+1=N”的能量释放。搞好班子团结是各级党委必须始终重视和面对的重要课题。

    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政治性关系。人际关系相处和发展存在规律性,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有人总结班子发展一般要经过“磨合一默契一摩擦一分裂”四个阶段,并把这种规律性表现称为“班子团结周期律”。笔者认为,虽然班子时刻保持团结不符合人际关系发展规律,无论是因为职能分工,还是由于个人利益、脾气性格等因素,都难免导致班子中出现一些“杂音”,班子成员最终四分五裂的情况也不鲜见,但“班子团结周期律”仍然属于一种“假性”规律,是上述现象多发而得出的类似规律性的总结,分裂并非班子发展的必然趋向,一把手适当发挥调和作用是可以避免和改变的。因此,班子能否团结共事的关键在于一把手的领导艺术。一把手必须在班子发展的“磨合”、“默契”、“摩擦”三个阶段中,充分施展个人才智和谋略,破解“班子团结周期律”的分裂“魔咒”。

    一、“三个角色”缩短磨合期

    人与人相处,从陌生到熟悉有一个磨合的过程,特别是职业经历、能力素质、做事风格不同的领导干部更是要互相适应。此时,一把手要扮好“三个角色”,使班子成员之问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以最快的速度摸索出和谐共事之道。

    工作上做“战友”。人缘和地缘是新任干部顺利打开工作局面的前提。一把手要帮助班子成员快速适应职位要求,尤其是帮助空降或交流的干部积累人缘和地缘,建立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情。一把手要多带副职调研走访,了解风土人情,收集社情民意,把握发展方向;多为副职创造机会,结交上级对应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方便其工作上的联系和沟通;多给副职权力空间,帮助其建立威信,使其快速得到干部群众的拥护。班子成员的快速适应和成长可以为班子团结共事打牢坚实基础。

    生活中做“兄弟”。班子成员的相处时间和交集远多于一般同事乃至家人,所以,不仅工作上要追求共识,生活中还要相互照应。一把手要关心班子成员及其家庭的大事小情,这既是一种“感情投资”,又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有利于增强一把手的领导力,有利于提高班子的融合度,更有利于加深成员间的兄弟情。一把手和副职做“兄弟”要讲义气,对外要多背“黑锅”,在上级面前帮副职揽责任;对内要奖罚适度,在下级面前给副职留而子。一把手和副职做“兄弟”还要讲诚信,说到就要做到,绝不让“白票”影响兄弟感情。

    私下里做“知己”。班子团结的最高境界就是互相认同、互为知己。政治上的知己应当为对方指明前进方向。为此,一把手应密切关注班子成员的情绪变化,透过为人处世看穿班子成员的“小心思”。特别是班子建立之初,要经常性地以适当的方式开展谈心谈话,从关心关爱的角度,稳住脚步快的,避免其当出头的“椽子”,让其他人看不惯,鞭策脚步慢的,防止其拖了班子的后腿,让其他人看不上,使班子成员始终保持一致的前进步调。

    二、“三个尺度”加深契合度

    经过磨合期的班子,干部之间往往仍停留在讲话客客气气、“说一半留一半”的层面上。一把手要抓住凝聚班子力量的“黄金期”,把握好“三个尺度”,趁热打铁,使班子成员的感情进一步加深、配合进一步默契、合力进一步增强。

    量准职位“匹配度”。干部与职位或分工之间的匹配度高低,严重影响班子契合程度。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一把手要想搞好班子团结,首要的是通过摸清班子成员的脾气性格,找准每个干部的角色定位,有意识地把思维敏捷、敢抓敢闯的干部放到中心工作上“唱主角”,增添班子的生机活力;把处事灵活、擅长外交的干部放到管理岗位上“当领班”,增强班子的协调能力;把心思细腻、忠诚踏实的干部放到综合业务上“抓落实”,提高班子的务实效率;把性情温和、老练持重的干部放到监督岗位上“搞检修”,促进班子的廉洁规范,使班子形成优势互补、动静相宜、张弛有度的运行机制和氛围。

    把握关系“融合度”。每个干部都是一个单独的社会个体,都有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干部之间也由于复杂的工作经历,产生了容易被人忽视的关系,比如过去有无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有无私人恩怨、工作矛盾等。一把手要洞察班子成员的各种工作和社会关系,尽量利用好对工作有利的方面,协调好可能影响班子整体效能的问题,这不仅是为了搞好团结,也是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增强创业“同心度”。干事创业是班子建设的首要目标。让班子成员一心扑在创业上,一把手要能凝聚人心。一把手要把职业当作事业,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带动其他班子成员心生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以掉队为耻,以争一流为荣,时刻保持创业的热情和激情,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同时,通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活动,及时引导班子成员深入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纠正一些“不合群”的想法和做法,让班子成员始终同心协力推动事业创新发展。

    三、“三个效应”降低摩擦力

    摩擦并非都是不好的,通过摩擦达成共识也未尝不是维护班子团结的好办法。让班子成员之间摩擦出思想的火花,而非分裂的前奏,需要一把手调控好“三种效应”。

    抑制“圈地效应”。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圈子”是中国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小圈子”一旦形成,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钩心斗角、利益之争等不团结现象。一把手要适当抑制班子成员的“圈地运动”,适时下任务、压担子,让干部有劲都用在工作上,没空余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搞“小圈子”上;规范并从严执行奖罚制度,不因班子成员说情打招呼而网开一面,从侧面粉碎利益群体;选人用人公道正派,切断近亲繁殖的利益链。当然,为了班子的团结,对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圈子”,不一定都要立即瓦解,但要密切关注发展趋势,对那些危险系数高的“小圈子”,可以通过调整分工、变换岗位等手段尽快遏制。

    避免“马太效应”。简单地说,“马太效应”就是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既然这是一种现象,也被大多数人证实了,那么一把手在班子管理中就要注意,避免让某些干部得到的过多或过少,造成班子成员之间心理不平衡,挫伤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特别是班子成员能力参差不齐的班子,一把手更要调剂好任务量和绩效,少干锦上添花之举,多做雪中送炭之事,鼓励并帮助一些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工作绩效不明显的干部尽快出成绩,消除由于“功过”过分集中而引发摩擦的隐患。

    追求“鲶鱼效应”。一条好动的鲶鱼能拯救一箱喜欢安静、追求平稳的沙丁鱼。“鲶鱼效应”一直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所推崇。运用到班子管理和激励中,一把手要始终找准一位鲶鱼型干部,增加班子成员的忧患意识和进取活力,改变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工作状态。鲶鱼型干部可以是班子成员,也可以是有望晋升为班子成员的干部。不要怕新班子成员打乱原有的步调,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干部引入队伍甚至班子中来,促进班子成员从崇尚关系转向崇尚能力,减少班子内部的摩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