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河县西部长城遗存三探

 XINGTAIlaozhang 2013-12-01

        辛卯年秋,曾携子专赴沙河县西部山区探寻长城遗存,并在黄背岩一带初见其真容,归而考诸史志,遂有《初探》、《再探》两文。但那次行程匆忙,即便是在已经登临的黄背岩一带,亦未能探其长城遗址之全貌。壬辰年中秋节期间,推子再作探险考古之行。初意,既已到过黄背岩,应往别处寻找,以期新的发现。然边行边看,自沙河县西部北行至邢台县路罗镇,仍未发现长城踪迹。路过村庄时,寻年长者问之,老乡亦但知黄背岩长城而不知其它。因邢台大峡谷就在路罗镇,乃就近入邢台大峡谷游览而返,并定于明日再赴黄背岩。

        次日,目标既已明确,遂驱车直奔黄背岩。先沿南石公路(南和至石盆,S329)向西走到尽头,再上平涉公路(平山至涉县,S202)向西南方向行进,山路开始向上盘绕,拐过数道弯后,至一山口处,极其狭窄,显然是筑路时凿山而成。山口中间公路指示牌上显示“驶出邢台”,此即沙河县与武安县交界处。过此即入武安县界,且山路开始下行。稍稍前行至视野开阔处,在路南测土坪上停车,举目北望,草木掩映之中,依稀可以看见不远处山脊上的长城遗址。于是沿着山间土路,穿过大片板栗林,再次来到黄背岩。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因地形、用险制塞历来是修筑长城的经验和原则,黄背岩长城自然也不例外。这一带的黄背岩长城大致沿南北方向蜿蜒于山脊之上,而山脊则大致成U。去年来时,由于山林中岔道较多的缘故,无意中径直沿一条山道来到了这段长城的中部,并且由于时间紧张的原因,也没有向南北两端细加探究。这次来也是在无意当中,却走了另一条山道,竟然直接来到了这段长城的南端,并且在U形山脊的最低处,发现了黄背岩关的遗址。尽管也只是遗址,但仍然可以确定其就是黄背岩关关口的遗址。

        断其为黄背岩关遗址,理由有三:首先,它建在U形山脊的最低处,扼东西交通之咽喉,如果没有其南边不远处凿山而过的平涉公路,这里至今依然是附近相当大范围内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处。其二,就遗址而言,黄背岩长城在这里是断开的,断开之处是狭窄的东西向通道,显然是供通行用的,虽然关口拱门的上半部分已经不存在了,但其残存的遗址依然清晰地表明它是一个门,同时这部分遗址也是这段长城遗址中最高、最宽的。其三,查《直隶疆域屯防详考》,其沙河县部分记载:“黄背岩口,亦曰黄背岩关,与武安相接,兵防悉备,中有水泉,上有隘口,旧有关墙故址,为戍守要隘。”称其为黄背岩关也是有依据的。

        黄背岩关遗址的发现,更加激起了我向北探寻的兴趣,也更加期待着有新的惊奇出现。于是沿着弯曲并略显陡峭的长城遗址一直向北爬去,感觉路上的杂草、荆棘、藤蔓明显比去年更加茂盛,当然也有成片开放的野菊花和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走进板栗树林的时候,还在树荫下几个巨石台阶处稍微休息了一会儿,这里已经是我去年没有走到的地方了。然后继续往上爬,等爬到这座小山山顶的时候,不仅眼前一亮,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居然是一座烽火台的遗址。

        烽火台遗址呈正方形,平均大约一米高,四周都是板栗树,甚至台中央也有一棵生长多年的板栗树。台北侧已经没有长城遗址,似乎这座烽火台就是这段南北向长城的北部终点。南侧有门,可沿长城遗址通往黄背岩关遗址。东侧没有建筑。西侧没有门,但紧接烽火台西墙,却向西略偏北方向延伸出了一条很窄很窄的城墙,残高也大约在一米左右,其宽度则仅容一人在上行走。因其残破难行,加上树枝横挡,墙下又没有明显的道路,故没有再沿这段窄城墙向西探寻。时将至午,而行程已尽,遂下山而返。

        及归,乃更查阅资料,似乎黄背岩长城遗址也并非仅这一段,在平涉公路沙河武安交界处的山口南边,好像也有黄背岩长城的遗存。而黄背岩口也只是沙河西部三个关口之一,另外两个关口即数道岩口和大岭口也都有明代长城遗存。但因不识路径,况且山高路险,只能留待以后再探了。资料中有谓黄背岩关即郭公关者,吾未亲见其碑,亦未见史志记载,相关电视节目中虽有郭公关碑影像但也不全面,故暂且存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