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主任工作艺术(6)

 梦想教育 2013-12-04

第六章  班主任的教育艺术

艺术创造上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位演员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套用这一说法,应该说有一千个班主任,便会有一千种班主任教育艺术。班主任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才,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做人。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要花费很多精力,有时为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或学习问题,与学生谈话谈得精疲力尽;有时忍不住要来一番训话,这样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也有损身心健康。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班主任要研究班主任的教育艺术。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自我实现的设想、社会交往的需求、两性关系的迷罔、五花八门的矛盾、突如其来的异想天开……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等待开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能量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而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步。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艺术就成为了班主任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一、班主任对班干部的教育艺术

班干部是班级工作的“小当家”,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班级干部的培养教育不仅关系到班集体建设的质量,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树立正确的班干部培养教育观

首先,对班干部的使用与培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一个班集体就犹如一个“小社会”,要管理好它,班主任就要具备很高的素质和多种能力。而班干部不是作为“标准合格者”担任干部职务的,只不过他们所具有的能力更接近于“理想标准”而已,因此,要“用”好干部,先要在培养教育上下功夫。另外,从教育的角度看,班干部不仅仅代表他们为班级承担一种责任,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途径,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一个特殊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任用了一位学生做干部,就意味着对该生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职责。

其次,能力的培养是对班干部培养教育工作的核心。我们不能把“助手”和“工具”混为一谈,合格的班干部不仅要知道“干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干”和“怎么干”。这就要求班干部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自制力等多种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学诸葛亮分派作战任务时拿出“锦囊妙计”便完事大吉,而要学孙权让吕蒙读书那样,使之“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历史是公正的,一代英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为什么败在吕蒙手下,最终落得“走麦城”命丧黄泉的下场呢?溯其源,我们就不得不向孙权竖起大姆指了。

(二)理想班干部的模式

这个问题可以从许多角度加以阐明,但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以他们良好的个人修养,稳定、乐观向上的心态,较顽强的意志,赢得同学们的普遍拥戴和尊重;

智慧聪颖、有特长,能在某个或某些方面被同学们公认为是“小专家”;

有很强的组织、交际、适应能力,工作有独立性、独创性、灵活性。

(三)培养教育班干部的对策

1.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确定

把班干部培养成什么样规格的人,即培养目标是什么,班主任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培养目标就要规划相应的教育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应将长期的目标具体化,并且分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是班干部队伍的组建阶段。①在此阶段班主任应为初任班干部的优点提供发挥的机会,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在树立班干部工作信心的同时为他们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创造条件。②班主任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解决班干部们对其工作的认识问题,排除疑虑,增强责任感。③使班干部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规范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学会处理工作中与其他干部的协调、合作、互助的关系。④培养训练班干部能细致地观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准确主动地加以概括和分析。

第二阶段是班干部工作的调整阶段。在此阶段班主任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①下力气抓好班干部工作作风的培训,如:民主、公正、理智冷静、以身作则、批评与自我批评等。②培养班干部独立主持日常工作的能力,做到有条不紊。③使班干部工作相互协调,做到各司其责,又相互合作。④通过及时总结交流来培养班干部的分析、调整、表达、组织等能力。

第三阶段是班干部能力的提高阶段。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是:①培养训练班干部的设计计划和决策能力,以初步形成班级工作的设计、决策、执行、调整、监控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②培养班干部的自我教育能力。③培养班干部独立组织大型的、有特色的活动的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联络能力、灵活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当然,以上分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既不是唯一模式,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经验总结,更不是僵死的教条。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创造性,使班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2.班干部培养教育的途径

(1)建立健全的班干部工作制度。制度能保证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正规性,在落实班干部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制度来实现培养目标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制度主要有:①组织生活制度;②班干部分工及职责;③对班干部工作的监督评价制度。

“以‘法’治班”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同志的教育特色之一,他认为:制度越健全,班级教育管理的民主程度就越高。同样的道理,对班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也应从制度落实人手,养成班干部的民主工作作风,通过对班干部工作的规范、评价、调控实现干部素质的提高。

(2)在工作中进行培养和教育。在“干”中学,在“干”中提高是培养班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班主任不能总是担心班干部工作做不好,既要把班干部的工作过程作为班级建设过程,又要将这种实践作为班干部工作的“实验操作课”。班干部工作要有一个逐渐适应、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进行工作实践,才会发现问题。班主任对待班干部工作中的失误应在信任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在为干部承担责任的前提下鼓励班干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经验、重新工作等程序保证及时发现、调整工作中的问题,及时补救失误造成的影响。

3.班干部培养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不愿当班干部的思想问题。这种思想存在的根源是:①社会上庸俗的人际交往观的影响,如“出头的椽子先烂”等。②错误地看待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认为“当班干部会影响学习”。③班主任交给班干部的工作过多地挤占了他们的业余活动时间或只是让班干部做“机器人”似的操作性工作,使班干部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受到压抑。解决这类问题应从提高认识人手,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进行正面启发,纠正其错误思想;也可以通过帮助扶持性的工作使班干部在成功中体会班干部工作对自身成长的作用,也可通过调整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来激发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家庭的干涉也往往是促成此类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争取家庭教育力量的支持合作。

(2)学生不愿向班主任汇报班级情况。其主要原因是:①怕同学们说自己打“小报告”从而受到冷落。②害羞的心理障碍。③师生感情不融洽。班主任应分别对待,可以通过班风建设建立健康的舆论来消除其疑虑,可以通过谈心活动帮助班干部分析汇报工作与打“小报告”的区别所在,提高认识,对“害羞”的班干部可通过训练或心理矫治克服之,对师生感情上的隔阂可以通过真诚的双边交流,消除误解,增进理解。

(3)班干部工作中的不公正、不民主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工作中夹杂个人感情因素,对待同学有厚有薄。②有些干部把自己看成是特殊学生,形成优越感,产生角色错位现象。班主任要从加强班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这个高度出发,在班干部的培训工作中,将公正、民主意识作为重要内容,打“提前量”。对已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教育和帮助,同时发挥制度的作用,使班干部工作经常处于全体同学的监督评价之下。

(4)班干部的任免。在班干部培养教育过程中,班干部的任免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班主任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掌握好“度”,如通过建立班干部任免制度使之成为一件“平常”而又“正常”的事,降低学生们对此问题的过分关注心理,同时对被任免的班干部要给予充分的考察时间,防止班主任自身的工作失误。另外,班主任要做好被免职的班干部的思想工作,消除其错误思想,也要保证不因任免而出现对学生的错误态度。

二、班主任对“学生层”的教育艺术

(一)优秀生的教育艺术

1.优秀生的界定

对于优秀生,在教师的心目中,常用“好”字加以肯定,在学校教育中,常以“三好学生”的称号加以认可;在教育理论中被称为全面发展的学生。优秀生明确的内涵就能将国家教育的目标在各个阶段上的特定要求内化为个体素质的学生。

2.优秀生的特点

(1)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由于优秀生大多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优异的学习成绩以及其他优点,因此自然而然成为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榜样。

(2)是教师心目中的“信得过单位”。由于优秀生的素质和在班级中的榜样地位,因此教师对他们是放心的、信任的,许多情况下班主任也愿意将要求较高的工作交给他们,使之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助手,他们也是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

(3)是高期望的汇聚点。由于优秀生在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种种希望常常寄托在他们身上实现,因此优秀生耳边更多的是鼓励、叮咛之词,各式各类的目标压在他们身上,当然更多的是学业上的期望。

3.优秀生的教育对策

(1)班主任正确看待和要求优秀生。

优秀生固然有其优秀的一面,其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很高,在班集体中的作用也很重要,班主任对他们提高要求标准并投注一定的教育力量也是必要的,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也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求标准上的偏差导致教育方法不科学。有的班主任用过高的标准看待、要求他们,仿佛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要知道,优秀生也是学生,有普通人的生理、心理的需求和一定的承受极限;同时,他们的优秀也是相对的、动态的,既存在个性差异,又存在年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科学的教育体现在开发、引导、支持上,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靠挤、压、管,对其进行强制的“掠夺性开采”,这样只能导致优秀生生理和心理负担过重,身心的平衡遭到破坏,青春活力受到压抑,出现自身对其潜能的保护性抑制现象。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不要将成人的目标强行塞给一个具体学生,要给优秀生自主选择人生奋斗目标的权利,不要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支配权全部剥夺,使他们成为“笼中鸟”,还给他们青春的自由,还给他们飞翔的权利;不要强迫压抑他们的天性:他们可能是顽皮的孩子,在课间他们有可能是游戏中的“反面人物”,但这不影响他们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是优秀生。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对他们放弃教育,而是要使教育更加科学。

其次,教育观的偏差导致教育的失误,影响了优秀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应对全体学生负责,他对每个学生都应是负责的、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应是教师职业道德在学生观上的具体体现。同时,就优秀生本身来说,他们的发展也应是全面的,因而对优秀生实施全面的教育才是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而有些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却没做到或没做得很好。他们有时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把本应投注于大多数学生身上的教育力量都投注于优秀生身上,搞“特殊照顾”、“开小灶”,这种做法很可能使优秀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受阻,同时造成优秀生在班级交往环境中被孤立和拒绝。也有的教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只注重优秀生的文化课学习,而忽视对他们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或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训练,造成他们“高分低能”、“高分低德”,成为畸形发展的人,这是对教育事业极不负责的做法。班主任要对优秀生的发展提出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目标,给予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关心,采取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教育方法。

再次,“晕轮效应”往往导致教师对优秀生主观印象的绝对化。优秀生的概念是动态的,又是相对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班主任不能把优秀生看成是一件已经完成的“作品”,在他们的发展中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爱虚荣、自傲、自私……教师要经常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免使优秀生在发展中伏下隐患,导致教育失败。

(2)优秀生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是学习隐患。一些优秀生在其发展的某个阶段上学业成绩突然停滞不前,甚至大幅度下降,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仍不见效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或关键性问题以潜伏的形式存在。这种隐患到了一定的阶段在适当条件下便对学习产生了严重影响。例如:某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秀,但到了初二阶段突然大幅度滑坡。经分析,该生进入中学后,没有积极从学习方法上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而在此阶段所有学生也都面临着“适应”的问题,由于该生学习勤奋掩盖了方法上的缺陷,加之其他学生也处于适应阶段,因此当时方法问题就没有在成绩上暴露出来。而到了初二阶段,由于一些学生顺利达到了适应,加之学习科目增加,单凭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便不能达到学习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该生学习方法的不科学便在学习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以学习效率低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成绩有时只是表面现象,教师如果不从深层次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不以系统、辩证的思想对待与学生相关的诸多因素,科学地、预见性地引导、教育学生,那么,优秀生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隐患,使之“夭折”。一般说来,学生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阶段性的发展主题,如初一阶段的适应问题,初二阶段的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初三阶段的职业理想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很容易出现学业成绩在“潜伏期”过后形成对优秀生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是目标冲突。一些优秀生有时会出现对学习生活的极度厌烦心理,进取心消退甚至有意放弃学业。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家庭、学校教育的逆反心理。在优秀生的学习生活中,家庭或教师常主观地为学生制定学习成绩目标、活动计划和职业取向,以为这是对学生负责。而这些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目标是否符合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呢?这一点常常被忽略了或被认为是不值得考虑的问题。其实,人的内在需要才是其自身发展的真正动力,社会需要也好,家庭需要也好,教师的期望也好,只有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导向作用,而“内化”是不能靠“包办”“强制”来实现的。我们不能否认家庭、教师对优秀生的目标设计有时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其绝对不合理之处往往在于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上。优秀生是有意识、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气质、性格特点,有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世界观,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动力资源,学生的发展目标常以此为依据。而教育者的任务是使这些动力资源强行塞入学生的意识之中,这就势必形成学生思想深处两种目标的对立,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表现在情感上或犹豫、迷惘、不知所措,或反感仇视、对立,或无可奈何;表现在行为上或漫不经心,强打精神地对待生活,或以放弃、退缩对待生活,轻者自暴自弃,重者出现心理障碍。近年来国内一些教育、心理学刊物不断地报导了一些学生自杀、犯罪、离家出走甚至精神分裂的事件,很多事件的背后都是这种“目标冲突”的心理原因所致。可见这个问题已到了必须引起教育者关心的程度了。教育的真正含义在于通过科学的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不同于机械制造!

三是角色混乱。优秀生和普通学生一样要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在社会交往中倾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通过与他人的认同,通过与同龄人的比较,才能逐渐认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人,才能形成艾里克森所说的同一性。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学生在青春期已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个体度过青春期这个阶段越顺利他对自己就越自信、也越现实。否则他便会受到角色t昆乱的折磨,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人,对未来生活也不能适应。此理论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肯定并被大量实验所证明。在对优秀生的教育中,由于“褓姆式”“放任式”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优秀生也常会出现角色混乱。例如:一些优秀生除了会学习外,其他生活能力很差,而教育的错误导向却使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是这样的,可是进入社会后,“书呆式”的人是不会被社会所接受的。“一个不会自理、不会交往、不会关心尊重他人的人”等诸如此类的评价和原来的自我评价发生了碰撞,各种冲突和压力接踵而至。而实际上不少优秀生在学生时代便已经出现这种角色混乱的情况。导致他们对生活失去理智的适应。从青少年犯罪率大幅度上升的事实中,从进入大学后需要父母为其挂蚊帐的“笑话”中我们都能找到这些优秀生的身影。那么,有经验的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是怎样对待优秀生的呢?他们对学生的活动表示兴趣和关心(而不是干预),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无敌意存在的讨论、说明和共同尝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他们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不能缺少制度,又知道如何适度地给他们增加限制,让他们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享受民主、认识生活、发展个性,建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对生活的稳定的动力和健康的目标。在这种教育下,他们有活力而不冲动,有主见而不固执,有权利而又懂得义务,有理想而又不庸俗。

总之,优秀生的教育确实是一个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而现实状态又不很令人满意的问题,值得重视,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二)对中间型学生的教育艺术

1.对中间型学生的界定

本书所研究的中间型学生是指相对于各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其各项素质的总体情况低于优秀生,但其素质的重要方面基本达到了教育目标的学生,他们在学生总体中占大部分。

2.中间型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是惯性认知。许多中间型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特点是其已形成的认知方式、认知能力诸方面的认知品质是有缺陷的或不科学的,影响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长期受教育环境的错误强化,使这些认知品质相对稳定,形成了定势,学生自身也在自动化地以这种定势化了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进行学习,常常意识不到其认知机制运行中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惯性认知。例如:我们在教育中说得最多的是“勤奋出天才”,强化“勤”的一个副作用便是忽视了学习过程中遗传、环境、方法等因素,长此下去,一些学生便把“勤奋”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唯一有效方法,一遇成绩不理想,便不加思索地归因于“学习不够勤奋”上。这种惯性认知不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且在中间型学生中这种惯性认知很普遍地存在着。这种惯性认知之所以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缺乏必要的教育诊断和培养能力,没有早期发现问题或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科学地给予矫正。

二是惰性心理。一些中间型学生在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动机、兴趣等方面的水平不高,其情感表现和意志努力程度也平淡如水,用他们的话说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60分万岁”,这就是惰性心理。他们对优秀生不羡慕不嫉妒,一般的教育激励和正常的号召很难改变他们甘居中游的心理,他们不拒绝督促,但很少主动。这种惰性心理的产生往往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教育环境给予的期望值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从自己不科学的教育观出发,一旦主观认定学生在学业上没有“培养价值”,便基本放弃了教育,中间型学生便是这种做法的主要受害者。当学生从教育者的表现中看出了其中的“含义”后,往往容易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第二,挫折产生于自卑。许多中间型学生曾有过很强的进取心,也曾有过积极努力去进取,但由于遭受挫折后没有得到及时指导或本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了自信心不足,如果类似挫折又发生,失败的感受到再次被强化,便极易形成自卑感,一蹶不振。因此,我们认为惰性心理的核心是自卑,而自卑的产生又与教育环境、自身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

当然,我们在分析中间型学生的特点时也应看到,大多数中间型学生的“中间性特点”不是绝对的,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家布鲁姆在许多国家进行的教育实验的结果证明只要教学有方,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能学好课业(有百分之一他认为先天病理缺陷)。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中间型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必要而又重要的工作,中间型学生大有潜力可挖。

3.中间型学生的教育对策

(1)班主任要提高诊断能力,抓住关键性问题,为教育实施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对中间型学生,班主任要透过表面现象(如学习行为、学习成绩等)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病源”,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知道他们的问题是源于认知,还是源于自卑;是性格问题,还是气质问题;问题发展的程度,问题的核心在什么地方。否则只看表面,就会导致工作中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为,而不能从根本上使问题得以解决。

(2)班主任要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属于认知问题的应通过建设性的谈话,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形成新的认知风格;属于心理问题的,要通过提供具体帮助,进行尝试,获得成功感,逐渐培养起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属于性格问题的,要通过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配合,改变其性格中的缺陷;至于气质方面,我国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甚少,《中国儿童青少年气质分布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经过大量取样调查发现:①胆汗质类型明显受年龄因素的影响,随年龄增长,此类型人数比例下降,其中有从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呈显著下降趋势,②抑郁质类型易对社会变量比较敏感,随社会变量的不同而引起显著变化。这些研究成果对教育工作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另外,班主任在工作中应把“抓两头、带中间”与“抓中间、促优秀、带后进生”的方法结合起来,改变那种对中间型学生间接教育过多,直接教育力量投入不够的倾向。例如:给中间型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通过其潜力的挖掘,使其获得成功感;也可以在中间型学生中抓“典型人物”,通过他们的进步唤起其他中间型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进行探索,找到中间型学生培养教育的好方法。

三、班主任对“学生类”的教育艺术

(一)班主任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艺术

1.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两种对立观点

独生子女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纵观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无外乎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是社会中有“特异性”的“问题儿童”。美国的博哈农曾指出:独生子女在特殊儿童中的比例最大,而且社交性差。德国的内特尔医生通过实验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也曾说:“甚至在有才能而又关心孩子的父母手中,要教育好一个独子,也是极端困难的工作。”他甚至悲观地认为独生子是社会的“危险物”。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中也有谈“独”变色的倾向。第二种观点则对前者持否定态度。美国的芬顿研究了幼儿园到小学的193名儿童中的34名独生子女。用12项指标进行考查,结果并没有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法勃研究独生子女的孤独性,结果也没有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显著差异,反而证明了独生子女在游戏中更多地选择了合作性的游戏。20世纪40年代初,约翰·克苏迪等一些美国心理学家对40万名中学生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不是“问题儿童”,相反,独生子女更聪明、更富于创造性、更具有雄心壮志。

以上两种观点,在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中均有体现,因此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的优势和劣势,是独生子女教育中的首要问题。

2.独生子女的优势在于“独”,而发展则取决于教育

(1)独生子女的优势体现“独”上。第一,遗传优势。从优生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头胎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状况等遗传因素,比后几胎要优越。而独生子女绝大多数是头胎“集父母血气之精华”。有人做过研究:独生子女的智商为108,而非独生子女为103。这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的差别,就连博哈农的研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第二,经济优势。“一对夫妇一个孩”使家庭能集中力量投资于独生子女的教育上。天津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家庭用于独生子女的消费开支远远超过非独生子女,并接近甚至超过家庭人均消费水平。这对儿童身体和智能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第三,家庭教育力量优势。由于独生子女“独”的特点,使家庭对子女的期望投注方向由从前的“多项选择”转为唯一性的“单项选择”,同时也使家庭在时间、精力上更有利于对独生子女教育,能使独生子女得到家庭成员专注的爱和各方面的精神满足。例如,在知识上,许多独生子女上小学前就已在家庭的教育下掌握了小学阶段的许多知识。另外,经济优越和教育力量优势共同发挥作用又有为独生子女的多种兴趣、爱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2)独生子女的发展是否健康取决于教育。在列举了独生子女的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许多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独生子女的确存在着一些具有倾向性的劣势,即特异性。上海市静安区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了对照调查,选取了八项行为问题:①挑食,②挑穿,③任性,爱发脾气,④不爱惜东西,⑤不团结友爱,⑥胆小,⑦独立生活能力差,⑧不尊重长辈。调查发现:这八类问题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那么,这些问题是不是独生子女的“专利”呢?日本保育会会长、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山下俊郎指出:从独生子女的整体来看,不存在什么特异性,但根据家庭成员构成类型加以划分,就会显示出特异性。梅田研究了父母教养态度和独生子女的特异性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在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早期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失误,独生子女会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现一些特异性,国家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项目——《独生子女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的研究》课题组,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独生子女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感情易冲动,较任性,注意力不稳定,缺乏忍耐力,难于自制,缺乏恒心。以上特点也导致了独生子女在品德上存在一些问题,如:自私、任性、懒散、依赖性大、不知节俭等。

独生子女在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也影响到学校教育。许多班主任在独生子女教育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对立。例如在孩子的发展方向上,家庭教育往往忽视品德的培养。家庭的溺爱,导致独生子女产生拒绝正常的纪律约束和批评教育的不良心理,而家长的教育素质偏低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一些班主任感慨地说:原来是家长和我们“两只手”教育孩子,而现在家长有意无意地用他们的“手”削弱、对抗我们的“手”。第二,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的倾向,常使独生子女的不良倾向被忽视或被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一方面受失误的家庭教育(虽然不是全部家庭)影响,一方面被受“片追风”左右的学校教育的忽视。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了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焦虑。

可见,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如何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从失误的教育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独生子女的发展“不在独生,而关键在教育”。

3.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1)着力抓好针对性的教育。第一,教育对象应有针对性。由于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将教育对象由学生扩展至家庭应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些学校协助班主任工作办起了家长学校,有很多班主任组织了家长委员会并加强了家访工作。实践证明: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投入力量的增加,既提高了家长的教育素质,又加强两支教育力量的配合,变“离心力”为“向心力”,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收到了事半功倍效果的。第二,教育内容应有针对性。在独生子女的教育内容中,应有计划地针对他们易形成的毛病进行教育设计。如:家政教育,艰苦朴素思想的教育,利他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等。对家长的教育指导则应侧重于教育思想和观点上。

(2)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独生子女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具有“新”、“复杂”等特点,“经验型”的工作风格是不能适应的。班主任要在工作中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就必须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通过教育科研活动能够准确、深入地了解班级独生子女的特点,提出由理论作指导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前,在独生女子教育方面取得成绩的班主任,大多数是在调查、分析、研究以及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等方面把教育科研作为依托的。许多优秀的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时就建立了独生子女档案,充分掌握学生的各方面资料,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有计划的教育,这些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二)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艺术

非正式群体一般是指学校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它的存在是客观的,对学生个体发展和班集体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也是教育界的热点之一。

1.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江苏教育学院高春芳、陈国兴两同志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进行了调查,归纳为10种成因:相互机缘、待人处事、文化学习、性格气质、时空原因、能力特长、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特殊情感、师长要求。其中前4项成因约占非正式群体成因比重的70 010。由于目前普教工作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很严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加大,学生正常的心理、生理需求受到压抑,因此非正式群体的数量和成员也有所增加。有的调查表明:在校的学生中至少85%的学生有自己的群体归属。

2.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第一,自发性。表现在学生交往中类似因素导致心理相容,行为表现相互协调,目标趋向一致。

第二,独立性。其内部成员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及独立意识。往往有自己不成文的规则,有自己的“领袖人物”,有明显的排外性,对外界的直接控制和领导很反感,甚至怀有敌意。

第三,不稳定性。相对于正式群体来讲,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范围很不明确,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发展状况也不平衡,经常出现自发结合又自然解散的现象。

3.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从非正式群体与教育的关系角度加以区分可分为“积极型”、“中性型”、“消极型”、“破坏型”。

(1)积极型。对教育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其组织内部的目标是上进的,活动内容是健康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有利于他们进步的,这种类型即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

(2)中性型。对教育持随大流的态度,其成员的变化往往具有从众的特点,取决于影响的性质,取决于谁去引导他们,这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就是中性型的。

(3)消极型。对教育不感兴趣,持消极态度,组织内部的目标与娱乐消磨时间紧密相连,其活动内容常常是无意义的,但也未违反班规校纪和道德规范。这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属于消极型的。

(4)破坏型。对教育持拒绝、反对态度,组织内部的目标是反社会、反家庭、反学校的,其活动内容是反法纪反道德的破坏行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能使内部成员迅速走向堕落。另外,这类群体的“头儿”往往与社会不良分子有联系,容易使其组织演变成流氓犯罪团体。具有以上特点的非正式群体就是破坏型的。

4.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对策

(1)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实施教育的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班主任首先要清楚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数量、类型、成员及其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组织内部的规则、活动特点和发展倾向,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班主任在工作中才能区别对待,或承认、肯定,或观察监控,或引导、协调,或干预其发展。

第二,班主任要认识到这项工作对非正式群体来说是非常敏感的,不能简单从事。实践证明:班主任采取压制、命令、强迫的办法只会导致群体内部成员关系更密切,逆反心理更强,对班级建设的消极影响或破坏作用更大。因此,班主任应把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结合起来,特别要积极运用暗示性的教育,在引导、协调上下功夫。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使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使各种教育手段综合发挥作用。

(2)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实施教育的具体方法。

第一,创造条件,发挥“积极型”群体的作用。班主任对“积极型”群体要给予公开承认和肯定,如授予荣誉称号,通过宣传其群体和成员的事迹树立其榜样形象,邀请他们参与班级工作的决策和建设性工作等。但要注意:要赋予其独立性和积极性,不能主观地将其划归到班主任的直接管理下,使之成为班主任的“嫡系部队”。以免损害他们的独立意识,招致群体成员的反感。班主任应通过适当的承认和肯定,使其群体目标与班级建设目标达成一致,使其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情感人手,协调“中性型”群体与班集体建设的关系,实现其向“积极型”的转变。班主任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对群体成员的个人的工作尤其是“领袖人物”的工作,激发其上进心和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使其对组织内部活动进行自觉的调整,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对其成员和组织活动的进步倾向应及时给予公开表扬或暗示,引导其群体性质向“积极型”转变。

第三,调动各方面教育力量,疏导、影响“消极型”群体。班主任所调动的力量应是对其群体成员的心理具有足够影响力的、非强制性的力量。例如,班集体舆论的力量对于“消极型”群体的影响作用就很明显。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必然要求集体成员积极上进,关系融洽,遵规守纪,既要享受集体赋予的权利又应履行对集体的义务。这种强大的舆论会对“消极型”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压力感,他们会在自尊感、归属感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逐渐向舆论要求靠拢,组织内部的目标便会瓦解,在这种情况下,或组织内部重新确立目标实现积极的转化,或自动解散,其成员向积极团体靠近并加入其群体。对于向“破坏型”群体靠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正面教育,防止其加入“破坏型”群体。另外,家庭教育,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正面的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都可以达到督促“消极型”群体进步,转移其注意力指向,加深对其行为发展后果深刻认识的目的。

第四,关心:信任与严格要求并重,制裁与引导并举,内部治理与社会监控并进,以此来分化、瓦解“破坏型”群体。对“破坏型”群体,班主任一方面要创造条件给他们以关心和信任,提供转化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严重违犯法纪的成员要动用舆论、纪律和法律手段,对其行为给予揭露、严肃教育和必要的制裁,并促使其内部成员破坏行为较轻的学生及时醒悟。为保证他们接受教育,应在时空因素上进行监控,也可以采取转移学习环境等办法限制其与不良分子的交往,达到挽救的目的。

四、班主任对学生操行评定概说

(一)学生操行评定的概念

操行评定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阶段性的总结和评价。它以学生行为表现的基本事实为依据,在日常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准确描述和概括,是记录学生发展轨迹,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学生操行评定的作用

(1)导向作用。通过操行评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及不足,从而激发学生改正缺点,争取进步的动机,这就是操行评定的导向作用。

(2)诊断作用。评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分析、概括的过程。这样,班主任在评定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有所认识。在给学生操行定性的同时,问题的根源也就找到了。这就是操行评定的诊断作用。

(3)强化作用。操行评定虽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但肯定与否定的评价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从而强化其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和行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自觉性。这就是操行评定的强化作用。

(三)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形式

操行评定的基本形式有写操行评语和评定操行等级两种。

1.操行评语

操行评语一般由班主任执笔,具有概括性强的特点,但这种形式对班主任平时的观察、考核和班主任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在写操行评语时班主任应注意防止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千人一面”的形式主义。这个问题的出现与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有很大关系,表现为将其作为一种“应付差事”式的工作或平时对学生缺乏了解,写评语时自然会“套话”连篇,不分甲乙,千人一辞。

第二,主观随意性强。这种问题的出现与班主任过多地从经验和印象出发,个人感情用事的工作作风有很大关系,写出的评语或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或评价不准确。

第三,评价内容偏离操行评定的要求,有些班主任受“片追风”的影响,往往将学业成绩的评价作为评语的主体,对思想品德则给予忽略,使操行评定成了学习成绩分析。

2.评定操行等级

操行等级一般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它是建立在制定等级标准基础上的。因此评价的准确合理与否,关键是能否确定科学的等级标准。标准过于简单则不容易把握,过于繁琐又会使考核工作复杂化,因此标准力求科学合理,使考核能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保证等级评定质量的重要原则。

(四)班主任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工作的基本要求

操行评定是一件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件学生很敏感的工作。进行得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之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一次好的操行评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发挥肯定性评价的积极作用

在操行评定中,应把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但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在多数情况下,表扬比批评更能发挥教育的主导功能。另外,从学生自身发展来说也应该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因此在评定中如果把肯定性评价放在主要地位,就能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心,激发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自然地,适当的否定性评价也就容易在肯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为学生所理智地接受。

2.讲求评价的客观性

操行评定往往是将学生自身的主观性评价与教师、同学们的客观性评价相结合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性评价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应看到主观性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个体品德的差异会导致主观性评价失去准确性。因此,从多角度进行的客观评价应成为评价的主体,从而有效地保证评价的全面、准确,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的自我认识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教育目的。

3.强调评价的动态性

动态性评价的特点是将学生置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以特定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文化背景及教育要求为参照物,用具有比较性和动感的描述达到评价目的。动态性评价更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差距及今后努力的目标,指导性更强,更能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使之产生适当的满足和焦虑,有利于形成内部动机。

4.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抓住“特色”

一次好的评价,能使旁观者“见字如见其人”。如果只注意泛泛的全面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人一面”,评价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在评价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个学生,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深刻性、准确性。

能透露出你内心世界的聪颖。你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威信很高。老师对你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如果你能把字写得规范些,老师会更喜欢你。(烟台市福山区实验小学)

于宏辉:你是一位很聪明的男孩子。你勤于动脑,反应敏捷,从不放过任何一道难题。回答问题的流利程度让老师吃惊,令同学惊异。可你又是记得快忘得快的男孩子,“反复记忆”是最好的方法,你不妨试试。(烟台市福山区实验小学)

郝忠瑜:你是个文静的女孩,从不多言多语,但你的眼睛却那样地关注班集体:三角柜脏了,你把它擦得那样干净;黑板擦儿坏了,你让家长把它修好;同学有困难了,你悄悄地伸出温暖的手,送来了本子,递过铅笔。老师多喜欢你呀!可惜,你的字写得不够好,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会写好的。(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

王晓军:你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因为你上课认真听讲,两只大眼睛总是跟着老师的动作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认真解答;看图说话时,你的想象力那么丰富,话说得有声有色,有条有理,同学听得都入迷了。你的上进心很强,曾记得有一次我说你的字写得有点不太好,从那以后你就暗下功夫练,很快就大有进步了。教师希望你学习再扎实些,参加集体活动再积极些,能做到吗?(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

李晓翼:爱国主义演讲会上,你精彩动人的演讲;“六一”联欢会上,你那动情而感人的献词:兴趣活动会上,你那引人入胜的故事都足以说明你是一个活泼且有能力的男孩。你如果做每一件事都能具备恒心和毅力,那你就能更加完美。(烟台市海阳实验小学)

赵璇:你要强、有自尊心,当你因跳舞而耽误功课的时候,你能晚上回家悄悄补上,这一点,老师和同学都很感动。你学习成绩好,书写工整。如果你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管理自己的东西,做到干净利落,你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更好。(烟台市莱州实验小学)

宋沛泽:升入二年级以后,你有很大进步。上课能认真听讲,发言积极,而且热爱劳动,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作业书写较清楚认真。如果你能在写字方面再加把劲,那就更好了。以后要积极参加班内各种活动,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大家喜欢的好学生。

(烟台市莱州实验小学:《评语改革撷英——烟台市小学评语改革示例》)

资料卡片62    情真意切爱暖童心

一我给后进生写评语的体会

“感人之心者莫过于情”。教师用情用心写出的操行评语,字里行间溢满真情,这不仅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而且也可以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上进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注重观察是写好操行评语的第一步。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学生的一言一行,将能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事例加以记录,期末写评语时,即可看出每位学生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使评语“有凭有据”,反映个性特点。

我的观察记录上罗列着这样一段记录:

学生:王壁辉

920日,活泼好动。上课听讲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课间经常疯闹。入学前也就是有名的调皮大王。

117日,语文课写字很认真。

1119日,写作业时边写边玩,多次未完成课堂作业。

1215日,昨天大扫除,不怕脏不怕累,干得很起劲,出了很多汗水热得汗流满面。

怎样给这个“调皮大王”写评语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儿童自尊需要尤其强烈的时期,教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尊重学生。马卡连柯指出:“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语言概括我的教育本质时,我就回答,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时,会有一种受到依赖、鼓舞和激励的情感体验,他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去实现教师的期望。王壁辉虽然是个性格外向的孩子,但也仍然很在乎教师的评价,需要有赞誉来满足他的自尊。如果直接点明缺点,容易使其产生对立情绪,必须先强化他的优点,然后婉转含蓄地道出其不足之处,使其在兴致勃勃地品味自己的优点时,领悟到自身的不足,从内心产生一种改过自新的动力。

我是这样写评语的:王壁辉,多么动听的名字,爸爸一定是期望你像壁玉一样熠熠生辉,对吗?知道吗?老师喜欢你上课时瞪着大大的眼睛专心听讲的样了,最心疼的是你劳动时累得汗流浃背的样子。同学们都说你写字真漂亮。如果那张张漂亮的作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究成,该有多棒呀!新的一年里,你愿意与时间赛跑,做时间的小主人吗?

发下操行评语的第二天清晨,当我匆匆走进教室时,王壁辉汗流满面地跑过来,恭恭敬敬地说了声:“老师好!”看着清洁的地面,我故作惊奇地说:“哎呀,王壁辉,今天不是你值日呀”。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今后一定遵守纪律,快写作业……”我不由地激动起来,多可爱的孩子呀!真没想到,小小的操行评语竟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那一刻,一切疲惫和不快都不翼而飞,溢满心头的只是那份激动和幸福。

(作者:山其红)

资料卡片63    请慎重对待评语

“良言一句暖三冬。”好的评语,不仅能指导学生扬长避短,完善自我,而且能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在给学生写评语时,应该慎重考虑,对学生做出中肯而适当的评价。

长期以来,评语概念化、形式化的现象非常严重。细说起来,评语的通病表现为:首先,班主任居高临下,以严师之态、严厉之词,一味批评训斥,甚至只顾一时的快意,以偏概全,以个人情感代替客观事实。其次,对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的评价尺度不一样,对前者表扬多,批评少,甚至是仅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一俊遮百丑;对后者批评多,肯定少,甚至一无是处。再者,班主任平时缺乏和学生深层次的心灵沟通,不了解学生内心情感的变化,所做出的评价比较肤浅,缺乏个性。最后,班主任的评价缺乏发展的眼光,过于敷衍,不是从学生个人的发展出发,不注重教育的长效性和连续性。

教育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班主任必须更新观念和方法,用富有启示性的评语,来引导学生的成长。

要写好评语,首先要求班主任要走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一方面,班主任要把每一个学生装在自己的心里,留心观察学生,注意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要充满爱心地对待学生,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要理解学生,明白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学生不免会有许多不成熟的表现,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问题。

其次,评语要真诚。从评语的内容上来说,要写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避免千人一面,使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班主任是真正关注着他的成长。

从评语的写法来说,教师的态度要真诚,建议使用第二人称,像跟朋友说话一样,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同时语言切忌生硬枯燥,要多用描述性的语句,将教师的关爱倾注于其中。

最后,好的评语切忌过分的夸张。无论是谈论优点或缺点,都要把握尺度,既不溢美,也不贬损,这样才不会降低评语的感染力。即便是批评的话语,教师诚恳地说出来,学生也会去心悦诚服地接受。

作为班主任,请慎重对待写给学生的评语。

(作者:阳集金)

资料卡片    给评语换个面孔评语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的今天,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用来评价学生的评语大多仍是千人一面、没有生机,大大地削弱了评语应起的作用。有些班主任把评语单纯地视作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小结,是学生过去各方面表现的综合评定。因此我们看到的评语往往是只顾过去,不重未来。这其实是有悖于写评语的初衷,说到底,评过去是为了将来。学生现在的表现是暂时的,不能作为定论。所以,评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学生做得好的,鼓励他继续发扬;做得不够好的,希望他改进。

很多班主任的评语都是一个套路:先说品德,再谈学习,最后是体育和劳动诸项,这无形中也限制了教师自己的思维。其结果是,诸多的评语如同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放在哪个学生身上都合适。教师写评语的劳动量减轻了,但评语的空洞、浮泛就自不待言。长此以往,教师不当回事儿,学生也不重视。

其实,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也完全可以用多样化的形式,以纯真清新的文字,针对每一个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评语,打动学生的心灵。

可是,我们看到的很多评语都是用干巴巴的语言来评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态度生硬,语气冷漠,从而失去了用真情感染学生的难得机会。我们忘了,语言还有它温柔多情的一面。我们有意无意地在师生之间划上了一道“鸿沟”。

可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情感丰富的人。作为班主任,我们在写评语的时候,为什么不对学生多一点真诚和坦率,多一点爱心和人情味儿?

评语不是万能的,在有限的篇幅内也不可能反映学生所有的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将学生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摆出来,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如果过于强调全面,各种问题只能点到为止,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

怎样科学地评价学生?在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笔者在此呼吁:给评浯换一个面孔,让它以更加人性化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