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审题上,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 对于题目,应从头到尾反复领会、研读,不得忽略一处。要审读的内容包括: (1)文题的大、小,宽、窄,虚、实,显、隐。 (2)文题中有没有点示主题的字词? (3)文题有没有点示重点的语言标志? (4)文题中的标点或其他符号及其含义。 (5)有没有副标题?其作用是什么? (6)各种写作要求、限制。 (7)能否从题目以外的语言材料中品味出隐含信息? 在写作中,要紧紧抓住审题得到的“信息”,步步紧扣文题,紧扣要求。 另外,在具体审题的过程中,对这样几种内容题目不可以掉以轻心: 第一种,看似很浅显的题目。 如“我长大了”这个文题,是一个宽泛的中考作文题,谁也不会在取材上发生困难,看样子真是浅的不能在浅了,但实际上,这个题的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如果在审题之中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料理自己、胆子变大了等等,那这种理解就很肤浅,写出来的文章在立意上也就上不了档次。如果说能够寓理于事,从初同角度写出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出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中出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第二种,看似熟悉的题目。 如“美在课余”这个文题,是一个宽题。可供取材内容也是不少的。其实这个题目也有一个“迷惑点”,这个“迷惑点”在那个“美”字上。稍不注意,就会由于觉得这个问题似曾相识而忽略对“美”字的品读。由于没有抓住这个“美”字,就会写成“丰富多彩的课余”“好玩的课余”“有趣的课余”“热闹的课余”等等内容,而没有凸出这个“美”字。 第三种,看似很相像的题目。 如“风景这边独好”这个文题,也是一个宽题,题目似乎很“形象”,但远不是从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既可以写实,如一个地方上的风景,写一个地方的景物特点,写一个地方的景物变化,但更重要的是写这个地方的发展,写这个地方的特色,写这个地方表现出的时代进步。再换一个角度思考,它不仅可以写“地方”,还可以写人,还可以写事,等等。 第四种,看似很直观的题目 如“礼物”这个题目,好像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但在具体的写作中,它可能是实指——某种物,更多的的也许喻指———像“礼物”一样的美好事物。用“喻指”来写文章,其思路更广,其情感更丰富。 要记住,不管命题作文的形式多么复杂,你的眼睛要永远盯着它的题目。再熟悉的题目面前不要激动,不要以为他就是做过的“原题”;在生疏的题目面前不要紧张,不要以为你的心目中就没有他的影子。 2、在取材立意上,要做到“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我们先来看一下面一些信手拈来的作文题: “学语文的故事”“母亲的爱”“我生活在集体的怀抱里”“他做得对”“同学,你不能这样”“在错误和挫折面前”“谈谈我们的课堂教学”“雨中”“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等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好像只是画出了一个取材立意的框框,需要我们用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将其具体化。 对这样一些文题,要做到“大中取小”,将其“具体化”。 吴巧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