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大会交流(1-22篇)

 名天 2013-12-05

持续监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周逸常       项坤三

 

目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研究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内血糖波动特征。方法:37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1997ADA标准),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334~82)岁,BMI 24.7±3.1kg/M2。所有患者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除外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均未接受任何干预(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治疗。用CGMS10秒钟接受一次来自细胞间液中的葡萄糖值变化的电信号,并将5分钟的值平均后转化成血糖值存贮起来,每24h记录288个血糖值。 37例患者CGMS检测时间为67±13 hCGMS测定值与静脉血浆葡萄糖值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r=0.92r=0.89P<0.001)。本研究中CGMS的平均绝对差(MAD)为11.5±5.7%结果:37例患者早、中、晚餐前1小时的平均血糖值(Avg G)分别为:11.2±2.713.0±3.511.8±3.5mmol/L;早餐后123小时Avg G12.8±3.214.7±3.614.6±3.4mmol/L;中餐后123小时Avg G13.0±3.914.6±3.714.9±3.4mmol/L;晚餐后123小时Avg G12.5±3.614.3±2.915.0±3.4mmol/L。一日内血糖最高值在1am-6am-11am-4pm-9pm-五个时段中的频率分布为 0%(0)51.4%(19)35.1%(13)8.1%(3)5.4%(2);而一日内血糖最低值则分别为:67.6% (25)5.4% (2)5.4% (2)10.8% (4)10.8% (4)。早、中、晚餐后血糖达高峰的时间为102±40140±49117±44min;其峰值分别为17.6±3.116.5±3.616.3±3.5mmol/L。本组患者在一日CGMS中的血糖>7.811.1mmol/L所占时间分别为88.5±16.3%62.6±29.1%结论:1.新诊断未经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晚餐后3小时是一天中血糖较高的时间段。2. 6am-<11am是血糖高峰最为集中(51.4%)的时间段,次为11am-<4pm时间段,而2/3以上的血糖低谷值出现在1am-<6am3. 三餐后血糖峰值总体上以早餐后最高,中、晚餐后次之;达峰值的时间,以早餐后较快,中餐后较缓。4. 一日内血糖>7.8/11.1mmol/L所占时间百分率,是评估糖代谢变化的一种有临床意义的新参数。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动态血糖监测能较为详细地显示了2型糖尿病人日内血糖波动特征,可对拟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血糖代谢异常的腹型肥胖人群中胰岛素分泌功能

及胰岛素抵抗的探讨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 内分泌科  滕香宇,刘伟,贾芸

 

目的: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的一组。超重/肥胖个体在正常糖耐量时已出现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有关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从正常糖耐量向减退最终至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在其中的作用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在不同人种中进行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选取腹型肥胖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糖代谢异常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情况,及其对病情演变的作用。

方法:腹型肥胖患者共382人,其中正常糖耐量(NGT)组251例,空腹血糖异常(IFG)组40人,异常糖耐量(IGT)组41例,2型糖尿病(DM组)50例。测腰围、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脂、血糖及血浆胰岛素,应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作为胰岛素抵抗指标,稳态模式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BCI)作为胰岛素分泌指标。

结果:在腹型肥胖的人群中,不同糖代谢组的HOMA-IR有显著差异,NGT→IFG/IGT→DMHOMA-IR在逐渐升高,而HBCI在各组内变化较大,数值分布较弥散,与NGTIFGIGT组相比,DM组的HBCI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1  各组间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比较

 

NGT

IFG

IGT

DM

P

HOMA-IR

3.90±0.40

4.49±0.64*+

4.34±0.47*+

4.68±0.75*

0.000

HBCI

169.68±102.63+

149.72±98.50+

196.42±109.87+

82.51±52.116

0.269

+表示与DM组相比,P<0.05*表示与正常糖代谢组相比,P<0.05

 

各组间的其它临床特征也有显著性差异。其中IFG组年龄最轻,随后依次是NGT组、IGT组和DM组。收缩压随着糖代谢的恶化从NGTIGT+IFGDM逐步升高,舒张压的变化无明显的规律。在血脂指标中,甘油三酯在4组间亦有差别,IGT组显著升高。

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腹型肥胖患者从NGTIFG/IGT2型糖尿病发展的过程中,胰岛素敏感性逐渐下降, B细胞胰岛素分泌明显下降是导致DM的主要原因。而高加索肥胖妇女NGTIGT之间,胰岛素敏感性无明显差别;非洲裔美国肥胖妇女中NGTIGT间胰岛素敏感性无明显差别,但B细胞功能出现减退;肥胖的Pima印地安人中,与NGT相比,IGT患者具有更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单独患IGT或单独患IFG 具有相似的胰岛素敏感性,而IFG早期胰岛素分泌受损更明显。我们的观察结果基本与肥胖的Pima印地安人中的结果相似。这一结果提示即使是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种族、遗传因素仍然是决定糖尿病发展过程的决定因素。

 

褪黑素受体基础与临床初步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石勇铨 刘志民 赵瑛 陈向芳 邹俊杰 陆祖谦 辜荣飞 张慧

张立斌 刘颖 李岚 顾明君 沈玉美 何金 刘会敏

 

褪黑素(melatoninMel)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生物学作用十分广泛,因而机体中许多组织细胞是Mel作用的靶器官。Mel的生物学效应通过与靶组织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然后通过信号转导系统而产生。因此,研究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sMR)在体内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对于阐明Mel的作用机制十分重要。同时我们对某些病理情况下褪黑素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研究首先系统建立MR一系列检测方法:放射配体结合法、免疫组化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RT-PCRDNA印迹分析、RNA印迹分析、蛋白质印迹分析、原位杂交等),为研究MR在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的分布,以及生理和病理状态下MR含量的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应用放射配体法并进一步证实人中期引产胎儿16个脑区(大脑皮质、额叶、顶叶、枕叶、颞叶、海马、扣带回、视交叉、嗅球、丘脑、下丘脑、桥脑、中脑、延髓、小脑和胼砥体)存在MR,其中以视交叉含量最高,可能于Mel的主要功能即光感应和光信号转导有关,嗅球含量较高,提示Mel对嗅觉有一定调节作用;下丘脑的含量也较高,推测Mel具有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首次证实16个外周组织(心、肝、肺、肾、脾、胃、小肠、大肠、甲状腺、胸腺、肾上腺、卵巢、子宫、睾丸、前列腺及膀胱组织)和及脊髓也存在MR,提示体内各组织器官均是Mel作用的靶器官,为解释Mel作用的广泛性及研究Mel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应用免疫组化、RT-PCR以及原位杂交技术首次证实人胚胎脑组织、免疫组织、肝、甲状腺、肾上腺、胰腺等以及成人甲状腺、肾脏、肾上腺、皮肤等组织均存在MR受体蛋白和mRNA的表达,不但有mt1表达,MT2 也有表达。此外还首次应用上述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粒细胞以及骨骼肌和皮肤组织均存在mt1受体蛋白和mRNA的表达,而无MT2受体蛋白和mRNA的表达。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MR的存在,为MR在病理状态下的上调或下调的变化机制及意义打下基础。还应用六次法进一步证实鼠胸腺、脾脏、脑组织MR峰值在光中期,谷值在暗中期,傍晚68时为第二次高峰,说明MR存在昼夜节律。本课题进一步通过体外持续注射Mel或持续光照打破Mel的节律,但MR仍存在昼夜节律,说明MR的节律性是自主的,受控于昼夜节律起步点。

在生理性应激中(如游泳): Mel升高,MR降低。病理性应激中:研究发现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Mel升高,而MR降低;在缺血性卒中大鼠中我们同样发现Mel升高,MR降低;而预先给予Mel可有效降低卒中鼠死亡率,说明应用Mel 在机体抗应激过程起一定作用。提示Mel为应激激素,在应激状态下,MR水平降低。此外还发现老年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MR降低。本课题不仅证实肿瘤组织或细胞存在MR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Mel对部分肿瘤细胞(如人黑色素瘤细胞)具有直接抑制其增殖及促进凋亡的作用。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测试的临床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沈水仙  叶江枫

 

目的: 研究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及其分型。

方法:20011月~20033月就诊的初发DM患者(病程 <6)40例测定身高、体重、血脂、自身抗体(ICAIAAGADab),并做胰高血糖素C肽激发试验。C肽水平正常的DM患者于1年后复查胰高血糖素C肽激发试验。对12例正常儿童(年龄9.20 ± 3.17) 做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作对照。

结果:糖尿病组40例(年龄10.50±3.17岁)C肽基础值(BCP) 0.73±0.77ng/ml,胰高血糖素刺激后C (PGCP) 1.26±1.56ng/mlC肽增高值(ICP0.47±0.91ng/ml。对照组12BCP 1.23±0.47ng/mlPGCP3.59±1.32ng/mlICP2.36±1.19ng/ml 糖尿病组BCPPGCPICP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BCP: z=3.10, p=0.002; PGCP:  z=4.43, p<0.001; ICP: z=4.58, p<0.001)C肽降低组BCPPGCPICP均低于对照组(BCPz=4.58, p<0.001PGCPz=4.96, p<0.001ICPz=4.90, p<0.001)。C肽正常组BCP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t=1.19, p=0.248),但PGCPICP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GCP: z=2.08, p=0.039ICPt=2.16,p=0.042)。对C肽正常者(10)1年后复查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6C肽水平降低,4C肽水平正常。PGCP与起病年龄、BMI、酮症酸中毒显著相关(与起病年龄:r=0.578p<0.001;与BMIr=0.536p<0.001;与酮症酸中毒:r=-0.375p=0.017),与家族史、血脂无显著相关。C肽降低组27例(96.4%)胰岛素治疗,1例(3.6%)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C肽正常组4例(33.3%)胰岛素治疗,3例(25.0%)口服降糖药治疗,5例(41.7%)联合治疗。二者治疗方式差别有显著性(c2=19.44p<0.001)。

通过两次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明确初发糖尿病患者分型,起病时及病程1年后复查C肽降低者均为T1DM(共34例),C肽正常者结合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阴性诊断为T2DM4例)。临床分型与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C肽测定符合率92.1%

结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起病时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C肽降低者为T1DMC肽正常的患者需继续随访。病程1年后胰岛功能C肽降低的患者仍属1型糖尿病;C肽正常,自身抗体阴性,口服降糖药能满意控制血糖者为T2DM。本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测定C肽水平能较好反映胰岛功能,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分型。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分型可根据胰岛功能测定,结合临床特征、自身抗体综合判断。

 

 

中老年人群正常糖耐量胰岛素抵抗与胰岛功能分析

 

上海市杨浦区糖尿病防治研究协作组上海市东医院

1.上海市东医院  2.上海市杨浦区江浦医院  3.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医院

4.上海市杨浦区卫生局  5.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葛军 许其 俞春芳 金立钢 王希淳1 刘钧钧2 刘文斌3 史京衡4 史虹莉5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群正常糖耐量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方法:选择上海市杨浦区部分街道流行病学调研2095例居民,根据OGTT中空腹和2小时血糖值,诊断为正常糖耐量(NGT)、糖耐量低减(IGT)、空腹血糖受损(IFG)、IGT合并IFGIFG/IGT)、糖尿病(DM,已知:DM1,新发:DM2),在NGT范围者按年龄及OGTT中空腹和2小时血糖值各分成6组,观察用FPGFINS乘积的倒数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应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式胰岛β细胞指数(HBCI),并对各组的年龄、血糖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NGTIGTIFGIFG/IGPDM1DM2比较:HOMA-IR逐步增加,其中DM组较IFG/IGIIFGIGT值高 P0.01)而IFG/IGTIFGIGT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IFGIGTIFG/IGT均比NGT高(P0.05)。②IAINGT>IGT>IFG>IFG/IGT>DM(各组依次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 HBCI NGTIGTIFGIFG/IGTDM依次逐渐降低,各组分别依次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 2,NGT中,按年龄组分析,显示: 6069岁组FPG5.17±0.47mmol/L5059岁组FPG 5.09±0.4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59岁组较4049岁组FPG 5.00±0.4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些年龄组,HOMA-IR无明显规律,似乎3060岁有逐步增强趋势,至70岁以后有减缓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IAI同样在3060岁有减低趋势,至70岁有增强趋势,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HBCI 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其中6069岁及7079岁组比3059岁各年龄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 3,NGT中,按空腹血糖值分析,显示:IAI FPG升高,逐渐下降趋势;其中FPG 4.95.1mmol/L以上组较FPG4.64.8mmol/L以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MA-IR FPG升高有上升趋势,其中FPG 4.95.1mmol/L以上组较FPG 4.64.8mmol/L以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CI:随FPG增高有下降趋势,其中FPG 4.95.1mmol/L以上组较FPG 4.64.8mmol/L以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正常糖耐量(NGT)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空腹血糖可能增高,空腹血糖平均≥5.00mmol/L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异常。

 


 

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精确方法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

 

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 朱 敏 贾伟平 包玉倩 陆俊茜 项坤三

 

目的:

    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检测胰岛B细胞功能方法的研究对于糖尿病的病因诊断、功能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高葡萄糖钳夹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了解B细胞功能敏感性、精确性高的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国内建立精确测定胰岛B细胞功能的方法:高葡萄糖钳夹技术。通过将血糖维持在高糖平台以观察双相胰岛素的变化,同时评估B细胞在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以及高糖刺激下机体葡萄糖代谢定量(胰岛素敏感性)。

对象与方法:

25例正常体重的居住上海地区的中国人,男16例,女9例,进行高葡萄糖钳夹实验。空腹平卧后两侧上肢静脉埋管。一侧持续输注20%葡萄糖溶液,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血糖始终维持在较基础血糖升高7.9mmol/L的水平(约13 mmol/L)。另一侧静脉定时取血测定胰岛素水平,以获得双相胰岛素分泌值,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并通过分析葡萄糖代谢清除率评价个体胰岛素敏感性。

结果:

1.受试者血浆葡萄糖浓度在钳夹开始后的指定时间内(14分钟)能达到实验所要求的高糖平台(12.86±0.11mmol/L),并能维持此水平至实验结束;2.在维持高糖平台期间,每5分钟检测的血糖变异系数为4.2%3.可观察到持续高糖水平下双相胰岛素的分泌形态。胰岛素第一相高峰出现在钳夹开始后的4-6分钟,10-30分钟达谷值,之后胰岛素曲线再次上升,并在120-150分钟达到相对平稳的高胰岛素浓度。第一相胰岛素分泌(1PH 247.81±23.46mU/L,第二相胰岛素分泌(2PH 72.82±6.06 mU/L4.高糖钳夹可同时获得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SI 19.93±2.43,但较正糖钳夹值为高。

结论:

1.功建立了高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了正常人的双相胰岛素分泌及最大胰岛素分泌。可用于糖尿病的预测、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评定药物疗效以及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简易估测方法的可靠性。

2.高葡萄糖钳夹能同时了解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情况,反映不同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差异。

 

低脂联素水平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因子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0433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统计学教研室,上海,200433

邹大进§  刘岩§  李慧§  陈月§  丁继军§  郭鹏飞

 

目的  脂连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在肥胖、糖尿病及冠心病患者体内脂连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基础研究已证实脂连素具有抑制造血细胞的分化的功能,可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及向泡沫细胞的转化;抑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向内皮下及损伤区的迁移。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保护性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不同阶段血浆脂连素水平的变化,探讨人血浆脂连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以期深入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为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对172例患者进行分组,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脂连素水平;同时检测各项临床指标,观察血浆脂连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血浆脂连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P<0.01),对BMI及性别、年龄进行调整后差异仍然存在;脂连素水平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呈进行性下降趋势②血浆脂连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BMITG呈负相关,与ISIHDL呈显著正相关,对性别、年龄及BMI进行调整后差异依然明显。gensini积分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33F=21.25,决定系数(R2)为0.11P<0.0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21F=8.59,决定系数为0.23P=0.005;体重指数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14F=8.74,决定系数为0.30P=0.04;收缩压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12F=5.26,决定系数(R2)为0.30P=0.07;甘油三酯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14F=3.26,决定系数(R2)为0.31P=0.05;高密度脂蛋白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17F=2.58,决定系数(R2)为0.32P=0.02

结论  血浆脂连素水平随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加重呈进行性下降,其表达水平下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连素的检测对预测冠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及病变程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

陈 蕾 贾伟平 陆俊茜 包玉倩 吴元民 姜素英 项坤三

 

目的

本研究应用WHO1999)代谢综合征(MS)的工作定义,分析上海社区20-74岁人群中MS及各组分的患病现况及其伴发胰岛素抵抗的情况。

对象与方法

1999-2001年上海华阳和曹杨社区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基线调查资料中,取有完整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等资料的20-74岁人群共2048人(男性896例,女1152例)列入本次分析。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根据WHO1999)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即糖尿病(DM)、糖调节异常(IGR)或胰岛素抵抗同时伴有下列两项以上代谢异常:(1)高血压140/90mmHg;(2)血脂异常:甘油三酯(TG)≥150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35mg/dl(男性)、HDL-C<39mg/dl(女性);(3)中心性肥胖:腰臀比(WHR>0.90(男性)或WHR>0.85(女性)和/或体重指数(BMI>30kg/m2;(4)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肌肝比≥30mg/g。取背景人群(20-74岁,除外DMIGRHOMA-IR值(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的上1/4位点(2.31)作为判断胰岛素抵抗的切割点,把HOMA-IR2.31的个体判定为有胰岛素抵抗。MS及各组分患病率经上海市(2002年)同年龄人口校正后计算。

结果

1. 上海社区20-74岁人群年龄校正后MS患病率为17.14%,男性显著高于女性(18.36 %15.82%P<0.001)。无论性别,随年龄增加,MS的患病率均显著增加(趋势分析P<0.001),在45岁以上的男性及50岁以上的女性MS患病率明显升高,在65-69MS患病均达到高峰(分别为34.8841.18%)。MS各组分年龄校正后患病率分别为:高血糖16.74%,高血压25.84%,血脂异常38.43%,中心性肥胖33.04%,微量白蛋白尿5.06%2.  MS中最多见的表现形式是高血糖(或IR+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及高血糖(或IR+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高血压。3. 胰岛素抵抗在MS及各组分的伴发频率分别为:MS71.65%、糖尿病61.11%、糖调节异常38.27%、高血压35.76%、血脂异常38.40%、中心性肥胖38.39%及微量白蛋白尿37.98%

结论

上海社区20-74岁人群中约1/6者患MS,胰岛素抵抗在MS及各组分中普遍存在,尤以糖尿病及MS为甚。

 


 

9号染色体上与华东地区汉族人

2型糖尿病相关候选基因的初步筛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

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

骆天红  李果  董艳  吴刚  赵萸  王琴琴  戴蒙  苏莉珍  江凌  罗敏

 

目的:本课题组对华东地区1022型糖尿病家系采用微卫星标记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发现9号染色体上D9S175位点和D9S171位点与华东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呈强烈连锁。本研究在此工作基础上,对D9S171D9S175位点附近区域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及SNPs筛查,并应用SNP分型和病例-对照研究对这两个区域内可能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进行筛查。

方法:分别从与D9S171D9S175位点相连锁的LOD值较高的24个家系中各取1个糖尿病患者样本作为突变及SNP筛查样品,在D9S171位点附近选择了11个基因,D9S175附近选择22个基因,对这些基因的启动子区、外显子区及其临近的内含子区进行直接测序检测突变及SNP。同时采用限制性酶切法、Snap-shot法和直接测序法对启动子区、外显子区和部分内含子区的SNP分别在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人群中(各200例)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关联分析检验这些SNP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结果:1)D9S171位点附近的11个候选基因中共筛查片段总长度约为58kb,其中启动子区约14kb, 外显子区约16kb,共发现87SNP,其中高频SNP(等位基因频率>15%)54个,低频SNP33个。在ADFP基因外显子中有两个错义突变Ser252ProThr397Ala分别在两个家系中与2型糖尿病共传递。TEK基因的一个SNP  TEKE14/105A→G在华东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与正常人群分别为22%11%,有显著差异(P0.006)。2)D9S175位点附近共筛查22个候选基因,总测序长度约114kb,共发现164SNP,其中启动子区有60个,编码区29个(改变氨基酸编码的13个),内含子区有59个,5’UTR3’UTR分别有9个和7个。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结果:GCNT1基因P/-1518 CT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在2型糖尿病和正常对照组间的频率分别为15.6%8.6%,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7);该基因启动子区有6SNP(包括P/-1518 CT),经Haplotype软件分析后发现这6SNP属于同一个单倍域内,而且TCTTAA单倍型在2型糖尿病组中的频率(14.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9%),两组间频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9)。3)其余21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外显子区和部分内含子区的高频SNP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ADFP基因的两个错义突变Ser252ProThr397Ala可能分别是两个2型糖尿病家系的致病基因。2)TEK基因的多态性位点TEKE14/105A→G可能与华东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相关.需扩大样本以进一步验证。3)GCNT1基因启动子区的TCTTAA单倍型可能与华东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需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验证。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观察

 

上海同济大学同济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谷磊 雷涛 赵家胜 贺铭 张秀珍

 

目的 本文通过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对象和方法  我院自1999.1-2002.138例住院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2,常规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078岁;CSII18,11例,女7例,年龄4878岁。CSII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胰岛素泵治疗,基础率按优泌林R0.1U/kg/h计算,禁食者不给餐前量,进食者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基础率的总量,于三餐前给予优泌林R餐前量,待血糖降至13.9mmol/L以下,尿酮转阴后继续给予胰岛素泵治疗,而基础率改为0.6-1.2U/h,进食者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基础率的总量,于三餐前给予优泌林R餐前量;常规治疗组,在平衡液或生理盐水中加入优泌林R,胰岛素用量同样根据0.1U/ kg/h计算, 当血糖降至13.9mmol/L以下时,尿酮转阴后,改为5%葡萄糖注射液,3-4g葡萄糖加入1U胰岛素比例加入优泌林R,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静脉胰岛素用量,调整餐前量。两组病人均积极控制诱因,同时给予大量液体疗法.纠正电解质紊乱,常规行血气分析,电解质,末梢血糖监测。

结果  经过4小时治疗后,CSII组血糖由23.0±10.5mmol/L降至8.0±2.4 mmol/L,常规治疗组血糖由22.0±12.0mmol/L降至16.0±4.3mmol/L,治疗后两组血糖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CSII组尿酮转阴时间5±2.5小时,常规治疗组尿酮转阴时间60±20小时,两组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CSII组低血糖人次数1/18,常规治疗组低血糖人次数4/20,两组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通过比较CSII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得出CSII组的降糖效果较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组好,CSII组的尿酮转阴时间较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组快且CSII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低。说明,CSII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较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大的安全性。

 


 

人抵抗素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人体正常组织

免疫组化检测中的应用

 

上海长海医院内分泌科 张 嘉  邹大进

 

目的:制备人抵抗素的多克隆抗体,用于检测抵抗素蛋白在多种正常人体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GenBank中读取人抵抗素及其类似物基因的完整序列,软件分析两基因的同源性及抗原指数,选取人抵抗素基因序列中与其类似物同源性最低而蛋白抗原指数较高的25-43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用于抵抗素抗原片段的原核表达。合成该核苷酸序列,并分别于5’及3’端添加内切核酸酶BamHⅠ和EcoRⅠ接头,将该序列酶切后插入载体pGEX-2T构建抵抗素抗原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转染 B21大肠杆菌,选取经测序鉴定为正确的克隆予以扩增、IPTG诱导表达,裂解大肠杆菌,蛋白电泳证实所表达蛋白条带分子量大小正确。裂解液经纯化、透析及浓缩,蛋白纯度达98%以上,含量达500μg/ml。以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所获抗血清经亲合层析等纯化后获得高度纯化的IgG,用Elasa方法鉴定抗体滴度,免疫蛋白电泳检测抗体纯度。用免疫组化法(1:200,正常兔血清做对照)检测多种正常人体组织冰冻切片中抵抗素的蛋白表达。

结果:经检测所获抗体纯度大于95%,含量达2μg/μl。我们命名其为兔抗人抵抗素抗体(25-43)。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多种正常人体组织冰冻切片,我们发现抵抗素在正常人体脂肪组织、脑、胰腺都有较高表达,在大部分上皮组织,包括肠上皮、食道上皮、舌基底鳞状上皮、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睾丸输精管上皮以及骨骼肌内血管内皮细胞等处均有少量表达,而肝、脾、骨骼肌、心肌细胞没有表达。

讨论:抵抗素是新近从小鼠体内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研究发现它可以导致小鼠发生胰岛素抵抗,因此,可能与小鼠的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最初的研究认为抵抗素由小鼠及大鼠白色脂肪组织特异表达并分泌至血液循环,而最新报道发现在小鼠下丘脑、大鼠胃、大、小肠组织、肾上腺和骨骼肌中也有抵抗素表达。在人体白色脂肪组织中也发现有鼠抵抗素类似物表达,但人抵抗素基因与小鼠抵抗素基因仅有53%的同源性,啮齿类抵抗素已发现由3种类似物组成一个家族,而人抵抗素家族只发现了2种类似物。目前大多数研究报道人抵抗素的作用与啮齿类抵抗素也不尽相同,人抵抗素在胰岛素抵抗及肥胖、2型糖尿病发病中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新研究报道人抵抗素也并非仅仅由脂肪组织产生,在人外周血巨筮细胞及人体胎盘组织中都发现了抵抗素的表达。为深入探讨人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及肥胖、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我们重组表达了抵抗素蛋白片段,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纯化为高纯度、高特异的IgG。该抗体可用于检测人体血浆及组织中抵抗素的含量以深入研究人抵抗素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我们用免疫组化法初步检测了多种正常人体组织中抵抗素的表达,发现除脂肪组织、外周血及胎盘组织外,人体脑、胰腺及大部分上皮组织中均有抵抗素表达,这一发现提示人抵抗素可能并不是在人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特异性脂肪细胞因子或脂肪细胞激素;而其在人体多种重要组织中的表达提示它可能在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单基因遗传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  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

宁光  赵咏桔  汤正义  俞放  顾卫琼  张翼飞  王卫庆  刘建民

顾燕云  顾丽群  戴蒙  江凌  张毅  马晓英

 

目的: 建立起特异性的单基因内分泌代谢性遗传病基因诊断方法,并明确基因突变位点从而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断:

方法: 收集临床明确诊断的小结节色素沉着肾上腺病家系1个、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家系1个、MEN2B家系2个、MEN2A家系3个、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家系1个、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家系1个、糖原累积症Ia家系1个和17-羟化酶缺陷症家系1个,应用PCR技术与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或PCR产物直接测序等技术,明确这些疾病的致病基因。

结果 1个小结节色素沉着肾上腺病家系中发现编码PKAl。型调节亚基的PRKARlA基因在第526密码子发生AGT/AAT突变。在肾上腺脑白质病家系6名成员中进行ABCDl基因筛查发现先证者在第266位密码子处发生GCG/AGG突变,致甘氨酸为精氨酸取代;在对2MEN2b家系分析时发现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周围血皆有RET原癌基因16号外显子918密码子处发生ATG/ACG致蛋氨酸为苏氨酸取代,但患者的父母中皆无;3MEN2A家系中存在11外显子634密码子TGCTAC突变,致半胱氨酸为路氨酸取代;1个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家系存在11外显子634密码子TGC/CGC突变,致半胱氨酸为精氨酸取代:在1个甲状腺素抵抗综合症病例中发现THRBiO号外显子458密码子GTG/GCG突变,致ValAla取代:在1个糖原累积症Ia型中发现,G6Pc基因5号外显子727密码子g/t突变,造成5号外显子内的错义剪切,患者的父母是杂合子,其弟是8的纯合子;在117-羟化酶缺陷的家系中证实患者17-羟化酶编码基因CYPl7基因的18外显子210密码子始发生GACTCTTTC的缺失,致Asp487-Ser488-Phe489缺失。

结论: 对单基因内分泌代谢性遗传病进行基因突变检查,有助于更准确地明确病因,阐明疾病的遗传发病机制。这对在家族其他成员中进行筛查,以早期诊断和采取临床干预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老年2糖尿病双能X线及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临床分析

 

上海华东医院 孙皎 顾芹 李慧林 王鸣鹏 陈小平 甘洁民 尤传一 朱汉民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与不同骨密度(BMD)测定方法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方法 测定4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FBG)及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骨钙素(BGP)、血清I型胶原C端肽(CICP)、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尿吡啶啉(Pyd)、脱氧吡啶啉(D-Pyd)、尿羟脯胺酸(Hyp),对同一病人同时行双能X线测定(DEXA)及定量CT测定(QCT),并进行分组比较。

结果 在本组45例病人中同时用DEXAQCT测定骨密度均有骨质疏松者18例,占45%18/40),其中男性有骨质疏松者4例、女性有骨质疏松者14例,女性占有骨质疏松组77.78%14/18);单用DEXA测量出骨质疏松者23例,单用QCT测量出骨质疏松者21例,其中5例中有2例示QCT正常,而用DEXA测定有骨质疏松;3例用QCT测定已有腰椎骨质疏松,而DEXA示腰椎正常,但股骨颈部有骨质疏松。结论 1)、老年2型糖尿病的骨质疏松与糖尿病病程、餐后血糖、胆固醇密切相关。2)、骨形成指标(BGPCICP)在骨质疏松组中非但不降,反比非骨质疏松组者明显升高。3)、本文老年2型糖尿病同时用DEXAQCT测定骨密度有很好的相关性,r=0.770P0.01,故仅做腰椎QCT也可作为老年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

 

 

口服泼尼松和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及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内分泌科,200003

顾明君,刘志民,石勇铨,徐洁,陈向芳,邹俊杰

 

    目的:比较口服泼尼松和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及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ex(30)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每周2次,有效病例2周后每周1)甲状腺内注射,Pre组口服泼尼松(30mgd 2周,20mgd 2周,以后每周减5mg),治疗后4周、6周、8周比较两组疗效。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4h2周及以后每4周进行快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试验至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血清皮质醇水平大于或等于20ued~)结果:8周时Dex组治愈率为100%,Pre组治愈率90%。所有病例均于10周内治愈。  Dex组疗程为(574-20)周,Pre组为(88±18)(005)。肾上腺皮质功能两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正常;治疗结束后24h明显受抑制:Dex组于治疗结束后2周、4周、和8周各有20例、8例和2例恢复正常,Pre组于治疗结束后2周、4周、8周和16周各有5例、14例、7例和4例恢复正常(P<001)结论: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较口服泼尼松改善症状和体征快,疗程短,受抑制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快。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亚甲炎有显著效果,一般可口服给药。本研究用地塞米松甲状腺内注射,与口服泼尼松比较,症状及体征改善快,体温下降、疼痛缓解、甲状腺肿缩小的开始时间早及疗程短,受抑制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快,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其他不良反应。甲状腺内注射未发生出血、损伤喉返神经以及周围其他组织。因此,我们认为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甲炎可用于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1周病情无明显减轻、有弥漫性或结节性甲状腺肿大伴疼痛、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等难治性病例。轻症病例及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者不宜采用此疗法。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甲炎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的局部非特异性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有关。此外,地塞米松还可经血吸收发挥全身作用。我们的另一项关于地塞米松治疗剂量的研究(待发表)表明甲状腺内单次注射地塞米松5mg其局部止痛消肿及全身退热作用最短可维持35d,最长可维持88d。因此,该研究选用地塞米松5mg,开始每周注射2次,逐渐减至每周注射1次。在日常治疗时,对地塞米松的剂量的选择应个体化。有关甲状腺内注射的部位及进针路径的选择应避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选择明显肿大处或结节部位单点注射,对甲状腺双侧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者可采用双点注射。拔针后应压迫止血5mm。应向接受初次注射的患者解释以消除恐惧感,一般无明显不适。注射操作可在门诊进行。长期应用超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功能,抑制程度、恢复时程取决于所用糖皮质激素的种类、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案。一般来说,小剂量、短疗程、间断给药较大剂量、长疗程、连续给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要轻。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应逐渐减量,防止原发病症状及体征反跳和应激时发生肾上腺危象。本研究比较了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和口服泼尼松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但前者受抑制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快,这可能与地塞米松间断给药、疗程较短有关。本研究采用静脉注射250pg快速ACTH刺激试验对轻度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检出并不敏感。因为在正常人,510ttgACTH就可以刺激肾上腺皮质F分泌接近最大分泌量,而此试验所用的250pg远远超过此量。但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此外,反复注射ACTH能促进受抑制的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恢复。有关停用糖皮质激素后亚甲炎症状和体征的反跳及复发正在研究中。

 


 

Graves病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和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0080

吴艺捷      姚莉莉   

 

目的: Graves病(GD)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由于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而辅助性T淋巴细胞功能相对活跃导致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紊乱。甲状腺内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血清中有TSH受体抗体是主要的病理生理特征。而GD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和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是否可成为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中预测临床疗效的标志,文献报道的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对一组GD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后NK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进行了观察。

方法: GD患者共6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43例,年龄2270岁,平均为39.8±8.6岁。根据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疗程,分为(1GD治疗组36例(初治或复发后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小于2周);(2GD缓解组28例(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至少1年以上);(3)正常对照组25例。三组间年龄、性别比例相似。研究对象均空腹取抗凝血,采用相应单克隆抗体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NKCD3+CD4+CD8+CD25+T淋巴细胞,并计算CD4+/CD8+细胞比值。

结果: GD治疗组患者血清FT3FT4TT3TT4rT3水平明显增加,血清TSH水平降低,而GD缓解组患者血清FT3FT4TT3TT4rT3TSH水平均恢复到正常范围,两组相互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GD治疗组NK细胞,CD8+T淋巴细胞减低,CD4+/CD8+细胞比值增加,与GD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0.01)。而CD3+CD4+CD25+T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互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GD缓解组NK细胞,T淋巴细胞及CD4+/CD8+细胞比值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本文表明,GD患者在病情尚未控制时有NK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变化,在疾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恢复正常。提示这些参数与GD的发病与转归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作为GD病程中监测免疫功能变化有用指标。

 


 

IGF-1R单克隆抗体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长

及凋亡的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内分泌科 沈 隽  俞茂华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单克隆抗体(IGF-1RmAb)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CGTH W-3)的增殖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IGF-1RmAb对原代培养的甲状腺癌细胞及其周围正常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

方法 以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CGTH W-3、原代培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和周围正常滤泡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细胞。

1、以不同浓度(200100502512.5nmol/L)的IGF-1RmAbCGTH W-3细胞进行不同时段(24h48h72h96h)的干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TUNEL法检测IGF-1RmAb作用48小时的细胞凋亡指数。

2MTT法检测100nmol/L IGF-1RmAb对原代培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和周围正常滤泡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

结果:随着IGF-IRmAb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CGTH W-3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50nmol/LIGF-1RmAb即可明显诱导CGTH W-3细胞凋亡(P<0.001);100nmol/L IGF-1RmAb可抑制原代培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和周围正常滤泡上皮细胞的增殖,但对癌细胞的抑制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细胞(P<0.001)。

结论:IGF-1RmAb可抑制CGTH W-3细胞增殖,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IGF-1RmAb可诱导CGTH W-3细胞凋亡,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IGF-1RmAb可有效地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而对周围正常滤泡上皮细胞伤害较小。

 

 

对影响女性骨密度的多因素和多候选基因研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

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

刘建民  赵红燕  宁光  孙立昊  赵咏桔  张连珍  宋怀东  陈瑛

江凌  戴蒙  许曼音  陈家伦

 

目的:研究身体组成成份、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瘦素、骨保护素(OPG)及其配体(RANKL)等细胞因子和OPG基因、甲状旁腺激素基因(PTH)、降钙素受体基因(CTR)、骨钙素基因(BGP)、瘦素基因(OB)以及瘦素受体基因(LEPR)对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骨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作用。

方法:50420-75岁的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中,以DEXA测定腰椎和股骨各处骨密度。以DEXA/BIA法测定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的fat masslean mass。同时测定血清IGF-1、瘦素;血清OPGRANKL;血清BGP和尿NTx

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OPG 基因多态性。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另5个基因多态性。

结果:分析年龄和身体组成成份对骨密度的影响时,发现lean mass是决定绝经前妇女BMD的主要因素(R20.804p<0.001),而fat massr20.089p<0.001)和年龄(r20.064p<0.001)是决定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主要因素(R20.153p<0.001)。

年龄与瘦素(r=0.359,p<0.001)、OPGr=0.442,p<0.001)正相关,与血清IGF-1-0.711p<0.001)、RANKL负相关(r=-0.263,p<0.001)。绝经后妇女的血清OPG(p<0.001)和瘦素(p<0.001)明显高于绝经前,而血清IGF-1(p<0.001)、血清RANKL(p<0.001)RANKL/OPG显著低于绝经前(p<0.001)

血清IGF-1和瘦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正常骨量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而血清OPGRANKLRANKL/OPG比值在这3个亚组中无差异。

在绝经后妇女中,OPG基因的CC(p=0.03)PTH基因(p=0.02)bb型有较高的腰椎BMD,而CTR基因CC型的股骨颈BMD较高(p=0.02)OPG基因GG型的妇女发生骨质疏松风险较高(RR3.56p<0.05)。BGPOBLEPR基因和绝经后妇女BMD之间无关联。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OPG基因是绝经后妇女腰椎BMD的决定因素(R20.102p<0.001),尿NTx和血清瘦素是影响股骨BMD的主要因素(R20.331p<0.001)。在所有样本中,停经、lean mass和尿NTx可以说明腰椎BMD 34.5%的变化,而年龄和BMI可说明股骨总BMD 28.7%的变异。

结论:lean mass与骨密度的关系再次说明了运动对骨骼健康的重要意义。年龄和停经是影响OPG-RANKL系统的主要因素,随年龄而升高的血清OPG可能是人体对抗绝经后骨吸收加快的一个代偿性反映。OPG基因可能是影响绝经后妇女BMD或骨质疏松风险的一个重要遗传因素。女性BMD的变化受遗传、年龄、停经、骨转换和细胞因子的多重影响。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谱与LDL-C亚组份特征及

与慢性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  林寰东  高 鑫  吴 丹  胡 予  殳雪怡

 

目的: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特征、血清LDL-C亚组份进行横断面研究,并分析血脂谱亚组分变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调查175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39例无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臀围并计算体重指数和腰臀比、血糖、血脂,并采用2% ~ 16%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PAGE)法测定LDL颗粒直径,以LDL颗粒直径>25.5nm为大而疏LDL为主型(LDL A型),以LDL颗粒直径≤25.5nm为小而密LDL为主型(LDL B型)。对糖尿病组进行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和颈动脉、股动脉、髂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查。

结果:

1.     糖尿病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59±0.80mmol/L vs 4.32±0.54mmol/L1.91±1.15mmol/L vs 0.89±0.29mmol/L889.35±279.36μEg/L vs 513.29±140.48μEg/LP<0.05);LDL颗粒直径小于正常对照组(26.59±1.18nm vs 27.43±1.24nmP=0.000)。糖尿病组LDL B型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14.3% vs 7.7%)。

2.     正常对照组经校正性别和年龄后,LDL颗粒直径与甘油三酯成负相关(r=­0.426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得到回归方程为:Y=26.020-2.145×甘油三酯+0.766×总胆固醇(R2=0.303)。

3.     糖尿病组经校正性别和年龄后,LDL颗粒直径与收缩压(r=­0.1938)、体重(r=­0.2602)、体重指数(r=­0.2432)、腰围(r=­0.3239)、臀围(r=­0.2902)、腰臀比(r=­0.3699)、空腹胰岛素(r=­0.1851)、甘油三酯(r=­0.3177)、尿微量白蛋白(r=­0.1873)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r=­0.2021)成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得到回归方程为:Y=32.777-0.317×甘油三酯-5.235×腰臀比+0.054×餐后血糖(R2=0.215)。

4.     159例完成血脂检查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5例,占3.1%;混合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9例,占5.7%;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72例,占45.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12例,占7.5%

5.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LDL B型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要高于LDL A型直径患者(2.54±1.56mmol/L vs 1.76±1.00mmol/LP=0.004)。

6.     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大血管病变患者与无大血管病变患者相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LDL颗粒直径降低1.02nm25.66±1.23nm vs 26.68±1.12nm)(P=0.007)。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收缩压和LDL颗粒的直径。

7.     在预测糖尿病动脉大血管病变时LDL颗粒直径测定(界限值为25.5nm)要优于LDL-C测定(界限值为2.60mmol/L),诊断符合率:85.71% vs 59.75%;灵敏度:50.00% vs 43.75%;特异度89.26% vs 61.54%

结论:

1.糖尿病患者LDL颗粒直径明显小于正常人,并且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表现的特征。

2.无论是在正常人群还是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LDL颗粒直径与甘油三酯水平均成良好的负相关关系。

3.在糖尿病前期有胰岛素抵抗时可能就已经存在使LDL颗粒直径变小的因素,如高血压、中央型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

4.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中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并可能是导致LDL颗粒直径变小的原因。

LDL颗粒直径变小是糖尿病动脉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LDL颗粒直径的测定是早期预测糖尿病动脉大血管病变的指标,其诊断价值优于LDL-C的测定。

 

 

人胰岛素瘤组织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乌鲁木齐中路12号,200040,上海。2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瑞金二路197号,200025,上海。3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血液研究所,瑞金二路197号,200025,上海。

王宣春1 胡仁明1 徐飒英2 宋怀东2 吴昕彦3 毛羽丰2 范慧咏3 俞放2 牟波2 王霞娟2 顾燕云2 徐丽勤2 周晓鸥2 陈名道2 陈竺3 陈家伦2

 

目的: 建立人胰岛素瘤组织基因表达谱及寻找与胰岛素分泌或胰岛素瘤发生有关的基因。方法: 人胰岛素瘤cDNA文库构建、大规模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序、[33P]标记的胰岛素瘤cDNA探针与含有14,000EST的尼龙膜进行的微阵列杂交、生物信息学处理测序及杂交结果、新全长基因的克隆。结果: 总共得到2,063条序列,其中EST测序得到1,589条,cDNA微阵列杂交得到975条,501条为两者共有。在所得到的2,063条序列中,已知基因、已知EST和未知EST分别占47.2%34.8%18.0%Gsα和羧基多肽酶E分别是EST测序和cDNA微阵列杂交表达最高的两个基因。同时,我们还克隆到5条新的全长基因,其中有一个为新的钠钙交换蛋白。结论: 本研究从转录水平上描述了人胰岛素瘤的分子生物学行为。参与胰岛素分泌旁路的基因,譬如:PDIA3SSR2GOS-28AP4CPEsecretagogin,在胰岛素瘤组织中表达非常丰富,这可能是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的重要原因。Gsα基因的过量表达在胰岛素瘤的病理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型糖尿病患者门诊使用胰岛素的有效性、实用性、

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林东平 孙健  吴万龄  隋春华  叶林  郭郁郁

 

目的:UKPDS显示,2型糖尿病(T2D)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这是糖尿病基因决定的程序化演变过程,而高糖、FFA等加速了β细胞的凋亡。这就是T2D随着病程的发展需用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的根本原因,但既往胰岛素的初次应用或剂量调整,由于医患双方的各种担忧,往往大多在病房进行,这既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又浪费了社会资源。本文是对T2D患者使用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与单用大剂量口服降糖药作比较,观察前者在门诊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无严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而血糖控制不佳的门诊T2D入选;其年龄50.5+9.8岁;病程9.2+4.3年;用药为相当于格列齐特240mg/天或格列吡嗪22.5mg/+二甲双胍1.5mg/天或和阿卡波糖150mg/天;FPG11.8+2.1mmol/lPPG2h13.6+4.5mmol/l。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诺和灵30R+小剂量口服降糖药,n=60),对照组(单用大剂量口服降糖药,n=60),并以问卷形式用汉化的SF—36健康量表调查两组患者的主要生活质量积分(包括活力、总体健康)。两组的病程、年龄、用药、血糖、HbA1C、空腹C肽(FPC)、餐后2小时C肽(PPC2h)及主要生活质量积分无显著差异。持续时间为8周,前4周为剂量调节阶段。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的FPGPPG2h,还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HbA1C、血糖达标率、FPCPPC2h、主要生活质量积分,此外尚观察8周期间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vs对照组,血糖(4FPG7.2+0.75 mmol/l vs9.9+2.01 mmol/lPPG2h8.6+0.82 mmol/l vs10.1+2.12 mmol/l8FPG6.5+0.69 mmol/l vs8.9+1.95 mmol/l PPG2h7.5+0.71 mmol/l vs 9.8+1.98 mmol/lp值均<0.001)。HbA1C8周时6.2+0.61%vs8.5+0.78%p <0.001)。血糖达标率(8周时好60.1% vs 10.9%,一般35.3% vs 28.2%,差4.6% vs 50.8% p <0.01)。C肽(8周时FPC0.39+0.07 nmol/L vs 0.33+0.06 nmol/Lp <0.05PPC2h0.44+0.06 nmol/L vs 0.42+0.05 nmol/Lp >0.05)。主要生活质量积分(8周时活力55.5+11.7 vs 46.8+12.2p <0.01;总体健康63.2+10.1 vs 51.8+11.3p <0.01)。低血糖发生率(5% vs3.3%, p >0.05)结论:对门诊已联合应用大剂量口服降糖药而血糖又控制不佳的T2D患者,用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既可使大部分患者血糖尽快达标,又能使部分患者的β细胞功能有所恢复,且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又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所以对此类患者门诊使用胰岛素不失为一种有效、实用、安全的方法。

 


 

1型糖尿病晚期肾病胰肾联合移植后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盛正妍 夏强 彭志海

 

 

目的 通过21型糖尿病晚期肾病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临床随访,观察与分析目前胰岛β细胞功能情况,评价胰肾联合移植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

方法: 21型糖尿病晚期肾病患者胰肾联合移植术前后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在术前作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C肽释放试验。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年和2年时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比。

结果: 1患者 男性36 糖尿病7年,尿毒症1年,血透1年。在术前血糖为12-18mmol/L,用胰岛素治疗每天30-36单位,术前糖化血红蛋白10.2%C肽释放试验呈低平曲线。于20028月作全胰十二指肠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术后血糖逐渐下降,于3天后平均清晨和晚间血糖为6.6-7 mmol/L,因同时用激素等抗排异药物,上午血糖仍在9-10 mmol/L,因此仍用胰岛素维持控制血糖,约1月后血糖正常而停用胰岛素至今。平时平均血糖4.6-5.8 mmol/L,餐后血糖亦正常。术后1C肽测定明显上升至正常上限。以后复查C肽正常。术后1年查糖化血红蛋白5.6%。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如正常人。

2患者 男性 32 糖尿病20年,尿毒症6年,腹透和血透6年。术前血糖为3-22mmol/L,用胰岛素治疗每天50-54单位,经常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12.2%C肽释放试验呈低平曲线。在20016月作全胰肠道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由于术后多次发生感染、排异等并发症,血糖高一般维持在7-12 mmol/L,一直用胰岛素维持治疗控制血糖,直至手术并发症完全好转,3个月后血糖正常,以后停用胰岛素至今。以后随访血糖正常,术后患者如同正常人一样吃甜食。目前术后2年糖化血红蛋白6.4%。糖耐量试验正常,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均恢复正常。

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糖尿病晚期肾病患者既能恢复晚期肾病的肾功能又能治疗糖尿病。用抗排异药物可以同时对两个脏器,因此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糖尿病晚期肾病患者有效治疗方法。

 


 

C肽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合成与降解的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  200032  上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200031  上海

孙蔚  高鑫  崔大敷#  夏其昌#

 

糖尿病肾病以系膜基质积聚为主要病理特征,系膜基质的含量与成分依赖于系膜细胞基质合成与降解的精细平衡。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中已发现C肽长期应用能预防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系膜基质积聚导致的系膜扩张和肾小球肥大。

目的:本实验应用体外高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研究C肽对IV型胶原和MMP-2表达的作用,了解C肽对系膜细胞基质合成与降解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布满瓶底时,给予无血清培养液培养24 h同步化。然后分别给予三种条件培养48 h:正常葡萄糖浓度(10 mmol/L)培养液(NG组);高葡萄糖浓度(30 mmol/L)培养液(HG组);高葡萄糖浓度(30 mmol/L)加C肽(300 nmol/L)培养液(HG-C组)。实验结束时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系膜细胞IV型胶原和MMP-2 mRNA的表达;应用ELISA法测定培养液IV型胶原蛋白含量和MMP-2活性。

结果:HGIV型胶原mRNA表达量(82±1410-2明显高于NG组(63±310-2P=0.007);加用C肽的HG-CIV型胶原mRNA表达量(54±1110-2达到NG组水平,明显低于HG组(P<0.001)。HGMMP-2 mRNA表达量(59±310-2低于NG组(65±410-2P=0.027);加用C肽的HG-CMMP-2 mRNA表达量(59±510-2HG组水平一致,也低于NG组(P=0.036)。HG组培养液IV型胶原含量(74.8±3.2ng高于NG组(68.5±5.1ngP=0.033);加用C肽的HG-CIV型胶原含量(67.5±5.2ng达到NG组水平,低于HG组(P=0.015)。HGMMP-2活性含量(45.5±4.6ng低于NG组(54.5±8.4ngP=0.021);加用C肽的HG-CMMP-2活性含量(40.8±4.4ngHG组水平一致,也低于NG组(P=0.001)。

结论:高葡萄糖浓度培养能引起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主要基质成分IV型胶原过度合成和主要基质降解酶MMP-2的表达与活性下降,最终导致细胞外IV型胶原积聚。C肽处理48 h具有预防高葡萄糖培养引起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IV型胶原过度合成导致细胞外IV型胶原积聚的作用,但高葡萄糖培养所致系膜细胞MMP-2的表达与活性下降没有预防作用。C肽预防肾小球系膜区基质积聚进而预防糖尿病肾病肾脏肥大可能是通过预防系膜细胞基质过度合成实现,而与基质降解异常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