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训练专注力宜早不宜晚

 tuzididie 2013-12-06


  年轻父母都曾遇到个这样的问题:当孩子还不满三岁时,很难在长时间内投入地做一件事,即使是玩玩具、看动画片,往往是坚持了不到三五分钟就会东张西望寻找大人,或者自顾自玩起其他的。在成人看来,这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业内育儿专家指出:对低龄儿童的专注力培养,不仅可以影响其学习阶段的投入度,还可能成为其成人后职场、情场遇事不冷静、不专注的主因。因此,培养孩子专注力要及早开始。

  案例
  纸牌游戏即专注力训练

  三岁半的球球一度被托儿所的老师认为是“淘气王”、“多动症”,每每上新课和做游戏时,他都无一例外要制造些“另类的声音”,或者搞怪逗笑同桌,或者用图钉按在别人的课桌上,反正就是对老师交代的事情无法投入。
  经历过转换托儿所、爷爷奶奶专职看养后,球球的妈妈左女士只好自己亲自教育孩子。这次她听从了儿童健康发展调研老师王慧的建议,不讲道理,少说多看,左女士选择了和儿子一起玩游戏。她用一副扑克牌中的方块、黑桃和红桃花色各一张牌,随意地摆在桌上,然后选择黑桃的那张牌,让儿子看三秒钟并且记住这张牌的特点和数字。接下来左女士把三张牌都倒扣过来,慢慢地挪动并互换位置,她问球球:刚才你看过的那张牌在哪里?你来找找?一开始球球就快速地找到了黑桃纸牌。妈妈还制定了游戏规则:球球猜对就算胜利,胜利一方有权增加纸牌数量,并且可以考核对方。
  在一周的时间里,左女士和球球乐此不疲地玩着这个纸牌游戏,球球还变出了“同时猜两张牌”等花样,积极性很高。对妈妈来说,提高儿子专注力这一目的也在逐渐达成。

  学龄儿童的注意力各有不同

  儿童健康发展调研老师王慧认为,低龄儿童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容易受到干扰,而且,他们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3岁以前的宝宝,注意是被动的,只有新奇的、令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才能吸引宝宝,而且控制注意的能力较弱。不如学龄期以后的孩子,注意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一个人的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要求孩子坐下来听故事、练字超过20分钟,他们做不到,想起来动一动,这很正常。如果轻易地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有些不妥。”王慧指出,包括成人在内的任何人在不同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会不同。
  幼儿保育老师邢建军指出,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和家长应该寻找可能的外在因素,如学习或游戏的内容不适合孩子,或者室内活动太多,孩子(尤其是男孩)的精力不能得以发泄,就会显得躁动不安;此外,还可能是源于疾病或者情绪上的问题,饿了、困了、病了、心情不好或者压力过大等等,都会造成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显得心不在焉。“但是如果孩子已经超过3岁,他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也不能超过5分钟,这样就可以判断他是多动症或注意力缺失,最好带孩子寻求专业咨询和帮助。”

  培养孩子专注力重在大人引导

  从多年接触学龄儿童的经验入手,邢建军认为,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需要大人的良性引导。他认为,针对孩子日常的生活活动如看电视、讲故事,大人都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专注力训练”。如当孩子看电视时,由大人帮助挑选其感兴趣的节目,如哈哈少儿频道、电影或音乐频道,以减少孩子换频道的频率,否则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向大人说起自己的见闻、玩耍经历时,大人切忌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说话。即使是他的一次搭积木、画画、表演的过程,或者纯粹是和其他小伙伴玩耍的趣闻,让孩子完整地把话讲完,既是对孩子表达力的满足,也是在保护孩子的专注能力。
  家长容易担心孩子太调皮、多动,甚至对孩子的自言自语也冠以“神叨叨”的责怪。王慧指出,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独处时间,无论他是在发呆、自言自语、看书,还是在玩玩具,孩子独处的时间意味着他可以自由想象和思考,这是能引起儿童专注于某事的原始动力。
  针对学龄前特别是3岁以前的孩子,家长的育儿方式更值得注意,最好越早越好。当孩子学会使用自己的感官来感受世界时,家长应该定时、定量地选择项目。比如一次只给一种玩具,当对它再无兴趣时再给孩子新的一种玩具;为孩子选择游戏、音乐、图书时,也最好遵循这一原则。“三岁左右的孩子还没学会选择,一下子面对过多的选项,会表现得无所适从。如果在吃、玩的项目上总是经历这种局面,孩子难免会注意力不集中,并因此发展到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方面。”


文 林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