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元代皇庆(1312~1313)的奈塘古版,明代的永乐版、万历版、塔尔寺版、昌都版、理塘版、清代的北京版、卓尼版、德格版、奈塘新版,民国年间 (1933) 的拉萨版。其中以德格版为最佳。
《蒙文大藏经》先后共有过 4次译刻:①元大德年间 (1297 ~ 1307 ) 在西藏地区刻造刷印;② 明万历(1573~1620)年间补译部分增入刊行;③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完甘珠尔;④乾隆六年至十四年(1741~1749)译校重刻丹珠尔,全藏方始完备。伊期兰教天主教及基督教书也各有出版。
至正元年(1341)中兴路(今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注释的《金刚经》,用朱、 墨两色套印。 明代末期寓居南京的胡正言自万历四十七年( 1619 )至崇祯六年(1633)用彩色

版和拱花技术,印成《十竹斋书画谱》,同时南京又有《萝轩变古笺谱》刊世。
活 字 版 印 刷 术
毕

发明活字版印刷术雕版印书比手抄书快数十百倍;但印1页书,须雕1块版,一部大书要多人雕刻好几年,版片汗牛充栋,若要印别的书,又得从头雕起,浪费人力、物力、时间和空间,毕

在北宋庆历中 (1041~1048)首先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印刷史上居于光荣的地位。毕

的发明只载于当时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但沈括对于毕

的籍贯生平没有交待,只说他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有的外国学者说他是一个铁匠,《不列颠百科全书》又说他是炼金术土,均不可信。毕

印过什么书已不可考,死后其字印为沈括的侄子们所得。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自毕

后有人仿效泥活字,又有瓷活字,元代开始用木活字,有人铸造锡活字,明清两代流行铜活字和铅活字。
元代农学家王祯是活字印刷术的改进者。他延请工匠制木活字,设计转轮排字架,按韵存置木字,制订取字排版刷印方法,于1298年印刷了《大德旌德县志》并把整套经验撰成《造活字印书法》,附于《农书》卷后出版。
清代管理武英殿刻书事务的四库馆副总裁金简,统计《佩文诗韵》,得单字六千数百(生僻字不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奏准刻枣木活字25万个,依韵目分贮于 8层抽屉的木柜中,字名“聚珍”。曾辑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8种(内有4种为雕版)及其他单行本数种。金简并于1776年撰《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叙述聚珍版排字校对刷印的工艺方法和过程。乾隆中叶到清末 130余年间,木活字印刷流行多省,并有“子板”、“合字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