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读补多忘

 dingbird 2013-12-07
周卫荣

  诞生于大明宣德年的宣德炉,因其名贵的身世,至美的体态,神奇的传说,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中,有些属文学性的夸张,有的系美丽的附会,也有不少以讹传讹的成分。本文试就宣德炉的用料、材质、成分、工艺几方面问题作些介绍。
  
  宣德炉的用料
  
  宣德炉的用料,有诸多传说,宋应星《天工开物》曰:“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冒襄《宣炉歌注》曰:“宣庙时,传内佛殿火,金银铜像混而液。又云,宝藏焚,金银珠宝与铜俱结,命铸炉。”王应奎《柳南随笔》云:“明宣德时,内佛殿火,金银铜像融而为一,遂命铸炉。”因此,后世的著作中,常称宣德炉由“铜、银、金”等贵金属材料做成,所以,质地特别细腻。这些皆系不实之传闻。

  关于宣德炉的缘起与用料,《宣德鼎彝谱》一书有详细的记述:“宣德三年三月初三日,司礼监太监吴诚赉出圣谕一道,敕谕工部尚书吴中:朕自御极以来,荷赖皇天垂佑,海字清宁,黔首奠安,四夷宾服,重译献琛而至者三十余国。朕惟凉德,实深内疚,因见郊坛、太庙、内庭所在,陈设鼎彝,式范鄙陋,殊乖古制,是以深系朕怀。今有暹罗国王刺迦满蔼所贡良铜,厥号风磨,色同阳迈,朕拟思惟所用,堪铸鼎彝,以供郊坛、太庙、内廷之用,……数目多寡,款式巨细,悉仿宣和博古图及考古诸书,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开冶鼓铸,应用工匠,金、银、铜、铁、铅、锡、药料,可著实明白开册具奏。……钦此。”

  礼部尚书吕震接到圣谕后,即会同太常寺卿周瑛、司礼监太监吴诚按旨汇查,共遴选出款式117种,统计铸件3365件,遂估计出所需各项物料用量呈上。计开: “暹罗国洋铜三万九千六百斤,赤金八百两,白银二千六百两,倭源白水铅一万七千斤,倭源黑水铅八千斤,日本国生红铜一千斤,贺兰国花洋斗锡八百斤……”

  在这一呈册中,吕震等没有注明各项物料的用途。明宣宗亲览以后,认为“所费浩大”,要求吴诚等往工部校勘虚实,酌量裁减,并注明各项物料的用途。最后审定的清册所载各项物料为:“逼罗国风磨铜原册三万九千六百斤,今裁减七千九百二十斤,实该三万一千六百八十斤,此铜铸造鼎彝诸器用;赤金原册八百两,今裁减一百六十两,实该六百四十两,此金作商嵌泥金流金鼎彝用;白银原册二千六百两,今裁减五百二十两,实该二千零八十两,此银作商嵌泥银等杂用;倭源白水铅原册一万七千斤,今裁减三千四百斤,实该一万三千六百斤,此铅作铅砖铺铸冶局地并杂用,倭源黑水铅原册八千斤,今裁减一千六百斤,实该六千四百斤,此铅作铅砖铺铸冶局地并杂用;日本国生红铜,原册一千斤,今裁减二百斤,实该八百斤,此铜作烊铜用;贺兰国花洋锡原册八百斤,今裁减一百六十斤,实该六百四十斤,此锡作烊铜用…--黄蜡原册八百斤,今裁减一百六十斤,实该六百四十斤,此蜡作鼎彝模坯……”

  清册中写得很清楚,铸宣德炉的金属原料是暹罗国进献的风磨铜,赤金、白银都是作商嵌泥金、泥银用的,并不是说将金银一起熔入铜(风磨铜)中铸炉,而日本国生红铜、贺兰国花洋锡所谓“烊铜用”,意思是指配料。
  
  宣德炉的成分
  
  通过上文之论述,业已十分清楚,要知宣德炉的成分,只要弄清楚风磨铜是什么即可。因此,首先让我们来查考一下“风磨铜”一词。

  明代陈仁锡《潜确居类书》“铜”条目中专门列有“风磨铜”一条,曰:“风磨,鍮(偷)跖(石),黄铜似金者。我明皇极殿顶名是风磨铜,更贵于金,一云即鍮鉐也。”

  清代王棠的《知新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鍮石出波斯国,世俗谓之风磨铜也。”

  陈仁锡是天启年间进士,所述皇极殿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事。宣宗宣德年用风磨铜铸鼎彝,世宗嘉靖年用来作皇极殿之顶,二者的格调是一致的,都反映了风磨铜不是普通之铜,乃是“黄铜似金者”。明代似金之黄铜(输石)肯定是铜锌合金。元人所撰《格物粗谈》谓:“赤铜人炉甘石炼为黄铜,其色如金。”明弘治中刘文泰撰《本草品汇精要》亦说:“炉甘石……今以点炼蟹壳铜而成黄铜者即此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讲得更明白:“炉甘石块大小不一……赤铜得之,即化为黄,今之黄铜皆此物点化也。”黄铜由炉甘石(即以碳酸锌为主的矿石,菱锌矿)点炼赤铜而得,可以肯定是铜锌合金。明代嘉靖、万历年即以这种办法大量铸造黄铜钱(周卫荣《我国古代黄铜铸钱考略》,《文物春秋》,1991年第2期;周卫荣《黄铜冶炼工艺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国学研究》,第10卷,2002 年)。

  再者,上文已述,明宣宗在给工部的圣谕中称这种用来铸宣德炉的“风磨铜”“色同阳迈”。

  “阳迈”是什么呢?

  《南史·列国传》第六十八载:“(南海扶南王)诸农死子,阳迈立。阳迈初在孕,其母梦生儿,有人以金席籍之其色光丽,夷人谓金之精者为阳迈,若中国云紫磨者,因以为名。(刘)宋永初二年遣使贡献,以阳迈为林邑王。阳迈死,子咄立,篡其父,复日阳迈。”

  《南齐书》上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宋代李叻《太平御览》、明代陈仁锡《潜确居类书》、明代陈耀文《天中记》、清代谷应泰《博物要览》、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清代爱新觉罗允禄《子史精华》等对此都有引述。《子史精华》简述曰:“中国谓紫磨,夷人谓之杨(阳)迈。”

  由此可知,阳迈即为上等黄金。因此,色同阳迈之“风磨铜”当是金黄色的金属,这就进一步证明所谓“风磨铜”就是黄铜而非红铜。因此,宣德炉的成分应系铜锌合金。

  上世纪20年代,化学家兼化学史家王琏先生曾分析过两座宣德炉,所得结果如下(参见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110页,科学出版社,1964年):




  这也验证了上述结论。

  在此,还需指出,有人根据后人的记述中有“倭源白水铅人洋铜用”的说法,认为宣德炉中的锌来自于倭源白水铅,倭源白水铅即金属锌(参见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110页,科学出版社,1964年),是错误的。因为,倭源白水铅即是铅(周卫荣《中国炼锌历史的再考证》,《汉学研究》第14卷第1 期,1996年,台湾)。其用途,《宣德鼎彝谱》中讲得很清楚,“此铅作铅砖铺铸冶局地并杂用”,并不是铸炉的原料。需要强调的是,古籍文献中,关于宣德炉的记述较多,但正如存世宣德炉有许多是赝品一样,其中不乏讹传或无根据的臆说,只有《宣德鼎彝谱》一书的记载是真正可靠的,因为它是对吕震等当事人就铸造鼎彝一事进呈皇上批阅的奏文的实录,是经明宣宗反复审览过的。对此,早在明天启六年项子京在作《宣炉博论》(《美术丛书》本二集第四辑,台湾神州国光社)一文时就已指出了。
  
  宣德炉的工艺
  
  宣德炉的具体铸造工艺,书中缺乏记述,但从相关物料的用途来看,宣德炉的确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因为奏册中讲明用黄蜡六百四十斤,作鼎彝蜡模坯之用。

  关于宣德炉的冶铸工艺,不少书中都谈到铜料的提炼问题,冒襄《宣炉歌注》曰:“宣庙询铸工,几炼始精工,对以六火则珠光宝色,现上命炼十二火,僚之复用……”

  王应奎《柳南随笔》亦曰:“明宣德……凡铜炼六火,则露宝光,上命加火一倍…一”这些都属不实的附会之辞。风磨铜是黄铜,别说炼十二火,就是炼六火也是不成的。因为黄铜是铜锌合金,其中的锌沸点很低(907℃),反复熔炼极易挥发掉,倘若果真精炼十二火,锌成分无疑挥发殆尽。事实上,风磨铜本身即是上好的黄铜,根本无需反复精炼。

  宣德炉铸造中的最大的成就是器物表面的装饰加工工艺。

  首先是金银装饰工艺。按邵锐《宣炉汇释》的记述,宣德炉制做中使用了鎏金、渗金、泥金、铄金、麸金雨雪点、流银、渗银、泥银、赤金霞片、金银雨雪点、金银商嵌等方法,但从工艺角度来分,实际上即鎏金、渗金、金银商嵌及赤金霞片四种。

  其次是药物点染工艺。《宣德鼎彝谱》记载了大量用于表面着色加工的药物(主要为矿物药),计有硇砂、紫非石、滕脂石、黄明矾、白明矾、水银等23种。所着颜色和色斑有猪肝色、茄皮紫、海棠红、秋白梨、石榴皮、栗子壳色、黑漆古斑、朱砂斑、葡萄斑等20余种。

  宣德炉的制作,由于从款式、用料到冶铸和铸后加工都匠心独到,精工细作,所以成品个个古色神韵、高贵典雅,自其面世以来即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和古玩大家们梦寐以求之物,而自宣德以降,几乎代代都有仿制品,所以,时至今日,宣德炉不仅真品至为难寻,真赝品亦极难分辨了。然而,宣德炉的美名永盖世寰。


明崇祯 冲天耳洒金三足炉 赵汝珍 王世襄旧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