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中国儒道佛古典文字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主体?

 护法使者 2013-12-10
各言其说

*其实,大家真正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完整版的《史记》,或者去看一看《周易》,因为在秦朝末期,秦王的暴政下焚烧了许多秦前的文学书籍。使得百家争鸣,不过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文学方面的书籍就是《周易》,因为正是它是由卦爻所构成的书籍,所以逃脱了当时的秦王暴政。如果看过《周易》或者听朋友讲过的都应该知道,《周易》里的每一小卦爻的解释都是带有非常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的。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可以说是四圣之一。而曾经像他求学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达摩】乃是佛家的创始人。‘道’提倡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儒’提倡的是{孝和}的精神。‘佛’提倡的无我的精神。
道的代表大概【夫唯不争,故无忧】
儒的代表大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
佛的代表大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lcq0315 | 三级
要详细的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解决的。个人人认为如下几点:希望有用
首先:从文化发轫和传承可以这样理解: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是个谦逊的民族,而儒家文化正是弘扬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的代表随着一大批大儒的出现----孔子、孟子、荀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第一个鼎盛时期。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自由奔放,形成了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大繁荣,出现了诸子百家,而这些纷杂的学术经过时代和战火的洗涤,加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传承下来的很少,这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道家、法家、兵家,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一些大家。故中华从有文字出现到形成学术流派起,儒家和道家就已作为中华古典文学的代表。而佛学,自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发力,才形成三足鼎立的学派---儒、佛、道,佛学虽然发展比较晚,但是随着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形成了第二次鼎盛期(第一次个人认为是南北朝梁武帝时代释迦摩尼东渡)。通观中华文明的传承史,儒、佛、道三家既萌芽于中华古文明的形成,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繁荣,是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故而是中华文明的主体。
其次:要从这三个学派为何经久不衰来理解:儒、佛、道一直都是最高统治者宣扬的主流文化,儒家不必说,道家宣扬无为而治,这在很多皇帝或统治者处得以大行其道(如汉朝文景时代由窦太后左右朝政时),佛家在南北朝时也大行其道,故而,高层的推崇必然使之成文主流文化的代表。
最后:要从这三家的主旨和中华文明的秉性来理解,儒家推崇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道家推崇无为而治;佛家推崇禅、天人合一;这三家与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一致的,也与国人的本性最有契合点,中国古典文学的繁荣,都是依托这三家的传播而来。
 
wangtiepeng
我们祖先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文明期,佛教在古印度发祥后,只经历一千大几百年就消失了。
但是,自东汉官方正式礼请佛法入国后,到现在佛法在我国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了。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国真正的传统文化的教义,与佛法的世间法是完全相通的。
孔子在注解《周易》时,作的序中,一开篇就概括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这个指的就是因果律。
孔子在中兴传统文明时,明确的“仁义礼智信”五个纲领,与佛法的“不杀(仁)不盗(义)不淫(礼)不妄(信)不酒(智)”五戒完全一样。
所以,佛法才能够迅速在华夏沃土上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现在,尽管传统文明已经消亡殆尽,佛法也进入了传承的最后阶段,但是余风尚存一息,稍具善根者切莫错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