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详细的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解决的。个人人认为如下几点:希望有用
首先:从文化发轫和传承可以这样理解: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是个谦逊的民族,而儒家文化正是弘扬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的代表随着一大批大儒的出现----孔子、孟子、荀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第一个鼎盛时期。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自由奔放,形成了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大繁荣,出现了诸子百家,而这些纷杂的学术经过时代和战火的洗涤,加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传承下来的很少,这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道家、法家、兵家,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一些大家。故中华从有文字出现到形成学术流派起,儒家和道家就已作为中华古典文学的代表。而佛学,自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发力,才形成三足鼎立的学派---儒、佛、道,佛学虽然发展比较晚,但是随着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形成了第二次鼎盛期(第一次个人认为是南北朝梁武帝时代释迦摩尼东渡)。通观中华文明的传承史,儒、佛、道三家既萌芽于中华古文明的形成,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繁荣,是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故而是中华文明的主体。
其次:要从这三个学派为何经久不衰来理解:儒、佛、道一直都是最高统治者宣扬的主流文化,儒家不必说,道家宣扬无为而治,这在很多皇帝或统治者处得以大行其道(如汉朝文景时代由窦太后左右朝政时),佛家在南北朝时也大行其道,故而,高层的推崇必然使之成文主流文化的代表。
最后:要从这三家的主旨和中华文明的秉性来理解,儒家推崇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道家推崇无为而治;佛家推崇禅、天人合一;这三家与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一致的,也与国人的本性最有契合点,中国古典文学的繁荣,都是依托这三家的传播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