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出现了书法速成的说法,有人还搞起了培训机构,如同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克隆得遍地开花,仿佛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要生存,要奋斗,要享受,一切都在拼速度,讲效率,已然成为时代的大潮,这种事情说它原也无益。但是书法这件事情可是古已有之的,且从无速成之说,应该自有其道理的吧。 首先需要辨明的一点是何者为速,何者为成?一般地讲,做得快为速,做得完为成。以速餐店为例来说,就是吃现成的。在客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做好,客人一旦就座就可以拿到食物,但是仅仅果腹而已。你不能要求得太高,因为是现成的饮食,自然是按照一定的规程千篇一律地做出来摆在那里的,如果要求有风味、有特色,极而言之,口感良好、营养丰富,那就不是快餐店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了。速成的教学机构恐怕也有这样的问题,就是按照一定的规程千篇一律地做出来摆在那里的,只等家长前来买单就是了。可是,认真讲来,一顿快餐,吃得好与不好,对于身体的成长,问题不会太大,顶多是下一顿不吃罢了。可是书法这件东西是中国文人的根本化的艺术品类,涉及一个文人的法身慧命,是能够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得了的吗? 大凡学过一点书法的人都知道,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古人要大讲师法古,取法高,即以水平最高,最少习气的经典作品作为垫底的材料,才能免去许多的怪病、俗病,以便树起真正艺术的高楼大厦屹立千秋,成为后世的楷模。所以古往今来的书法名家没有哪一个是从速成机构里出来的,这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古人的习惯是把书法分成上、中、下三品,再将上、中、下各分为三品,实际是分为九品,所分不可谓不细。那么,当代人的所谓“成”应该是指的哪一品呢?即以神、妙、能的三品而论,所谓“成”应该指的是哪一品呢?妙品绝不可能,就说是能品,也很了不起了。有人说,人的一生不过是自欺与欺人而已,这话说得好像过于悲观,实际上至少我们现今的社会上这种自欺与欺人的把戏已经屡见不鲜,到了让人见怪不怪的程度,长此已往,也会国将不国、艺将非艺了。如此说来,书法的速成是真的不可能的了? 实在地说,也不尽然。古贤都说,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如果有人心又灵手又巧,加之以文化的涵蕴,诗词的营养,用上三五年时间潜心于历代经典碑帖之中,写出来的字,既有古代碑帖的风韵,又有灵动洒脱的文人气质绝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力量、这种境界绝非常人所能期许,也不能作为普通书法教育的基准,只能说是天才的积累、天才的创造,几百年都不出一个,绝非一个速成机构所能培养得出来的。一般而言,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升学考试这些带有硬性指标的事情上,而把业余精力用在书法、弹琴这类人文素质的培养上我以为是绝对可能的,也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其实,书法如弹琴,如舞蹈,其理一也。 但是我还没有听到有人做成一个速成钢琴机构,或者速成芭蕾舞舞蹈机构的事情。时至今日我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学习书法几乎用了三十年,当然绝不能说这三十年里只是学习书法,没做过别的。我只是说,我把书法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三十年来朝于斯夕于斯不可谓不用心力,也坚持到书法研究生毕业,还是不敢自称其成,我的理解,所谓的“成”一定是胸中自有千年经典,下笔即能神游百代,腕随心转,挥运得法,点画精到,游刃有余,不激不厉,举重若轻,达到“纯以神遇不以目求”的标准,还要写出来的作品质感深厚,神采飞扬,且暗含玄机,经久耐观。所以我给自己定下的功课一是涵蕴,二是磨练。涵蕴者,即是心法,就是在古典碑帖之美上多多下力,以求点点滴滴入于我心;磨练即是手法,玉不琢不成器,无论是肩、肘、臂、腕,这些力量无疑是有的,但要想把这些力量统统开发出来,那就非有经久的磨练不可,欲一朝一夕而毕其功于一役,对自己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承认,从书法教学上讲,老师会把目标定得低一点,以便表明教学是有成绩的。在这个意义上的所谓速成也是可能的,那就是教师绝对走的是正确的道路,学生绝对地勤奋有加,对准一本碑帖,从点画教起,一点一画各练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然后一个字一个地写,每字各练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老师不错眼珠地随时监督,使其错误的手法、不佳的点画完全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保证再不出错。如此练上一、二年,对此一本碑帖能够达到唐代书论家孙过庭所说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程度,然后创作一些集字的作品,达到点画稳实,结构平正,安排得体。这便是所谓“成”了。以后此人对于其它碑帖也能如法炮制,直至运用自如,也就很了不起了,当然,在运用自如这一方面要想达到“速”,以尽其笔势,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也唯有刻苦用功而已。试想,依靠书法考试升官晋职的科举时代早已过去,谁会下得了如此的大力,用上这么多的功夫呢? 我认为,书法学习可分这样几个阶段:一是望法阶段,二是观法阶段,三是得法阶段,四是固法阶段,五是合法阶段,六是如法阶段。 一、望法阶段: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书法史、论,广看经典碑帖,争取从眼力上掌握各种风格,心情上是很渴望得到书法能力的,当然自知这只能是初步的。 二、观法阶段:确定一本碑帖,一方面从事学习,进行所谓师授,一方面也要警惕老师本人的认识障碍和个人习气等因素,虽然师从其师,但要从根本上认定自己是在学习古代经典碑帖,时时与古帖相对照,而不是单单服从老师所讲授。 三、得法阶段:自己在临写上已经达到了与原碑帖较为近似的程度,也能把所学碑帖的方法应用于一般的书法创作之中,可以看作已经基本得法。此时,可以开始不重师授,独立选取其它经典碑帖,依前法学去,看看能否自行得法。此一阶段较为关键,是否真有能力,必要经过这一实践才能检验得出来。 四、固法阶段: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求广博,再将重要的古代书论反复读诵,看看自己是否得其要领。如果尚有不得,仔细思考问题出在何处,一定做到心中有数;如果确知已经基本得到,则要将此法运用于创作实践。开始时可以运用集字的办法,惭惭地可以通过书法字典来以此风格写出帖中未有之字,且与帖写无大异样。 五、合法阶段: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说过“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这是他在合法阶段所做的工作。这时的临帖已经是为了创作而临帖,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实际是以古代经典的美来为自己增添力量,增添质感,增添雅趣,不再是前期的求其似与不似的问题了。应请索即是进行大量的书法实践,以求在实践中更上一层楼。 六、如法阶段:这个阶段就已经完全把自己化到古圣先贤的经典中了,而且又能于自己所得之法中出入自如,来去随意。使各家各法都带有我之意趣,我之各家各法又确在我的手上得到了新的生命,这便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只以神遇不以目求”的最佳状态,也便是人书俱老的意思。 一两年前我曾考虑写一篇关于书法境界的文章,写了不到一半因种种杂事一再耽搁,终于未能进行下去。但是这学书的几个阶段的意识还是挥之不去,也就顺便把它写在这里,也许对于真的学书者会有所禆益的吧,至于达到这些阶段要用多少时间,请恕我实在说不出来,此事绝对因人而异,因事而宜,不好一概而论的。也许,因我之不才而不能速成,便说天下人皆不能速成这样的话,表明了我个人的酸葡萄心理也未可知,但是,愿天下有志于书者皆成书家可一直是我的心愿,万勿错会。 古人云: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切望慎之,再慎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