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篆感悟

 聽雨軒sjh 2013-12-11
我是从习篆和刻印开始学习书法的,多年来一直把篆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不断学习、实践、思考、调整中向前走。在篆书的学习中有点滴感悟:
  写小篆锤炼线条质量最重要。由于刻印的需要,我从小篆开始临习。涉猎秦小篆及清人篆书。临习小篆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锤炼篆书线条的质量,锻炼腕力,规范笔性。这是习篆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可绕过。由于小篆结体较固定,兼具装饰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在结字和用笔上很难有突破和更多变化,写多了容易沾染习气。因此,我个人体会小篆写到一定程度要放一放。
  写大篆掌握笔法是关键。由小篆过渡到大篆的学习顺乎自然,也容易得法。无论是《墙盘》、《毛公鼎》等浑穆沉雄一路,还是《散氏盘》等雄肆开张一路我都尝试取法。写象结体容易,写出神采还要依赖笔法。我写金文发挥毛笔“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特性,不盲目追求铸造痕迹,注重书写性,给自己定了一个方向:“在笔墨表现力与金石趣味间寻觅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路”。当年实践中,借用小篆的笔法定位于商周金文上,作品呈现出谨严凝炼的气象。现在看来,显得有些拘谨,跟当时的理解和见识有关。大篆的笔法最基本的是中锋为主,偏侧锋为辅,要厚重、果断、凝重、活泼,体现力感,运笔过程中特别强调提按和顿挫,适时调整笔锋和线条的走向。线虽短,但极尽变化之能事,在抑扬顿错中传递节奏感和笔墨韵律。笔法的运用,是大篆显现神采的魂魄所在。
  写简帛书贵在取舍和融通。我在学习小篆和大篆以后有一个过渡期,关注到了战国金文,取其简约、高古,同时也关注到了黄宾虹,取其用笔、用墨上的生动变化,融入个人理解。但怎么发展也很迷惘。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包山楚简的资料时,我被这种金文时代手写体鲜活灵动的线条和由此而反映出来的神秘的意象所折服,从此我关注到简牍帛书。心向往之,心追手摹。当然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写简帛书取形易,取神难。现在写简书有“跟风跑”的趋向,描摹其形,以疏散、怪异为美,切不可盲从。因是民间书手所写,良诱参半,因此,写楚简帛书应注意取舍和提炼,同时离不开金文的支撑。我是以金文为里,简帛书为表,形成当下这一带有简帛书意趣的大篆面目。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点:其一,掌握金文与简帛书的差异。金文气息内敛,线条短粗、厚重圆浑而有力;简帛书笔调轻松、浪漫,不拘成法,独具韵味。一铸造,一书写,对比鲜明。金文是源,简帛书是流。其二,融汇变通。写简帛书要有取舍,不可全盘照搬。我取包山楚简之秀逸洒脱、郭店楚简之流走生动、子弹库帛书之圆润宛劲、旁参战国纵横家之雄毅刚劲,在理解和领悟中展现楚简的稚朴和浪漫。由于简帛书原物字形很小,临习和创作时要放大数倍或数十倍,这一转换必须要调整技法,不能依样画形。最关键需要调整的是笔法,结字也不可一味追求怪异。其三,用金文笔法来融汇简帛书。如果把经典的金文范本比作“阳刚之美”的话,那么手写体的楚简帛书就更多地体现了篆书的“阴柔之美”。如一味追求阴柔,笔下必然单薄和缺少生气。金文笔法中正浑厚、力透纸背,正可以克服简帛书尖、薄、滑、飘等弊端,书写时既保持鲜活生动又不流滑。可以说掌握金文的用笔是学习简帛书的关节点。用金文的笔法写简帛书,虽然表面有简书的味道,但骨子里仍是厚重的底蕴,是以古厚之气的笔法来观照大篆的结字、章法和气格,自然可避免流俗之气。我最近加强了金文的临习,目的是要把握和强化篆书古厚之本,勿偏离“主航道”。其四,文字取法避繁就简。简帛书字形繁复,有其独立的构形体系,有很多字与金文和小篆相差悬殊,十分生僻,有的接近隶书。我摒弃过于生僻和过于隶书化的简帛字,使之靠近篆书,增添“篆味”。必要时适当使用假借和异体字,遇有篆书所无的字,在不违背古文字构形原理的基础上合理造字。但须谨慎,不可盲目杜撰。
  写篆书对其它书体大有裨益。写篆书,特别是大篆对从事其它书体创作具有潜移默化的辅助功效。这一点古人多有论述。由于兼及篆刻创作,主张印从书出,我的印章自然带有我的篆书味道;反过来,篆刻对篆书也补充了金石气息和凝重果断的力感效果。这一点使我的篆书与篆刻不与人同,是有意无意之间形成的。写草书也有篆书笔法相互影响和补益的问题,这既是写篆书带来的“副产品”,也是书体之间互相“通悟”的结果。学书者不可不用心体会,从中寻到自我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坐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