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冲击波:幸福大师解密快乐根本

 车.到站了 2013-12-14

回顾我经历过的半个世纪岁月,有一股日益清晰的潮流值得关注,即“幸福”冲击波正在袭来,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主流话题,并已经达成一个社会共识:人类生存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这一共识正在深刻地、全方位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一社会潮流里,有些人追求幸福的行为趋于偏执甚至极端。有一些人,为了追求更多财富而落得身败名裂,为了无上权势而最终身陷囹圄。更有甚者,为一己私利危害到到公众和社会利益,甚至成为社会公敌、历史罪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德国哲学家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忽然发疯似的追求幸福的狂热病态”,主要表征为快乐缺失和幸福焦虑,根本原因则是社会关联破裂和意义缺失,于是就有些内心空虚、外在冷漠的人们疯狂地追求物质,寻找表面的快乐。

  这正是全世界面临的“伊斯特林悖论”之窘境——由美国著名人口经济学家理查德?A?伊斯特林经过长期比较研究得出的“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结论,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财富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相应增加,现实是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日趋紧张,诸如物欲膨胀、贫富悬殊、人情冷漠、精神郁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追根究底,有太多人追寻幸福,却不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单纯地攫取更多的金钱、满足更苛刻的口腹之欲、获得更大的权势。伊壁鸠鲁曾说:“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才竭力以求避免痛苦和恐惧。”尽管这一提法将幸福内涵抽象化,但将之代入现实生活中,它其实并不难懂。一个人功成名就、腰缠万贯固然是一种令人艳羡的好运,但是,倘若他所居住的城市治安混乱,污水横流,天空充满了雾霾,人与人关系紧张、冷漠,邻里老死不相往来,家庭关系冷漠,甚至家人相互仇视,同事之间彼此提防、排挤,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唯利是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狼性哲学”,那他不可能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他会被嫉恨者、觊觎者虎视眈眈,同时也会为不确定的发展前景心生忧虑。他会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如此忧心忡忡,压力重重,何来幸福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