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要与学问关联

 nizijun 2013-12-16
 
实践要与学问关联

  作者:刘伟见

  在讨论人们如何对待贫富的态度上,子贡从孔子那里得到了人应当超越贫富状态而回归常人状态的启示。子贡很是欣喜,因为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由贫转富的一个人。如何对待贫富是人生的基本问题,认识不好人就会为贫富所累。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贫富问题上打转,在贫富的得失上伤神,并进而遮蔽了人应当跳出贫富所带来的局限。所以,对待贫富的态度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实践问题。

  子路意犹未尽,问孔子: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意思是:“《诗经》说:‘像切磋兽骨象牙,像琢磨美石宝玉。’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而人生的修养与学问往往像雕琢精品一样,需要不断地超越与思考。

  孔子回答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肯定了子贡由贫富问题而联想到《诗经》所论述的学问之道。

  孔子删选《诗经》,认为《诗经》中蕴含着真正的智慧,可以诊问国事、察观民俗、折射人性。而子贡借贫富问题关联到学问,正符合儒家将很多问题与学问关联起来的主张。朱熹说:“人须就于学问上做功夫,不可少得而骤止,诗所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者,其此之谓乎。”可见,要借实践与个人学问关联起来。如此,能使一个人真正获得智慧。

  打通实践与学问是儒家学人修身的必要之途。《诗经》里蕴含着大量国家、民俗、个人的实践与情感认知。孔子认为这是常人所具有的正常而健康的情感认知体系,“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贡能由实践联想到《诗经》里的比喻,说明子贡认识到了《诗经》的本质。即“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表示可以与子贡探讨《诗经》了。

  王夫之说:“切磋琢磨,归于修之精密,是反求内向,故曰往来,因诗而体之身心,乃可与言诗。”王夫之的话进一步探讨了实践与学问的关联,认为要通过“体之身心”来打通学问与实践的隔阂,揭示了儒家修身的基本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