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也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怎么算是“道德学问高尚?”子贡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人在贫困的时候能够不拍别人马屁,不阿语奉承,富裕了之后也不趾高气昂,认为自己了不起,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子贡是孔门中最有钱的学生,所以这句话应该是让孔子评判一下自己。 孔子回答说,“可也”——能做到这样也算可以了,也不是很容易。接着孔子话题转了一下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里的“贫而乐”不是跟阿Q似的穷乐和,而是虽然在物质上比较贫乏,但是精神上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会被生活所困扰,依然能够安于学问,“富而好礼”,不是表面上客气,而是对礼法保持敬畏之心,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这两者有多少差异呢?首先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外在的表现,有气节、不浮躁,但是孔子的“贫而乐,富而有礼”强调的是内在修道的功夫,你虽然不巴结权贵,但是自己心里不平衡,内心自卑,这也不能达到前边说的“中和”之美,就像有些人常说的“等我有钱了……”,这都是内心的不平和,而富有的人,可能没有什么骄纵的行为,但是内心可能把自己列为高人一等,也不算是君子。 虽然看两句话差别不大,但修养功夫确是差了一个很大的台阶,所以子贡说,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应该就是说的这个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淇奥(yù)》,用加工玉器来比喻君子治学、修身的方法,从粗加工逐步开始精细,先是把玉石从石块里切割出来,然后打磨掉毛边,就跟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样,先把身上的坏毛病戒掉,再根据材质进行雕琢,而孔子提出来的“贫而乐,富而有礼”就是逐步修养身心、致力于道,属于精研细磨了。 孔子称赞子贡说,子贡呀,现在可以给你讲《诗经》了,你已经可以举一反三,懂得思考问题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见《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强调的是修道的问题,而孔子在这里培养的是君子,对应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的是内在学问修养的问题。作为读书人,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你的学识和能力,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知识是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的,不是用来炫耀的,最怕的是你不知道别人比你强,不识贤,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 所以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人之智,这样才能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述而篇.第二十二》)”。 |
|